解讀 | 競爭力排名第一梯隊,江蘇如何發力智能產業
背景
5月15日,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科技驅動的智能產業發展》和《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等兩份報告,「透視」中國智能產業。其中,江蘇的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排名第五,位列第一梯隊。
報告解讀節選如下
↓↓↓
1、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現狀和結構
中國智能企業創建的時間集中分布在2010年至2016年間,其中的峰值出現在2014年。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和江蘇是智能企業最為密集的地區,其中北京市的佔比為43.9%。
77.7%的智能企業分布在應用層,而基礎層和技術層企業佔比相對偏低。在智能企業所依賴的核心技術中,機器學習、大數據和雲計算、機器人技術位列前三。中國智能企業廣泛分布在包括企業技術集成與方案提供、關鍵技術研發應用平台、智能硬體和智能製造在內的17個應用領域。
2、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
平台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新型孵化組織、新型創新區和政府政策的積極響應,構成了中國智能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機制。在發展過程中,平台已經從單純的交易平台和創新型企業進化為包括若干子平台在內的相互嵌套的創新生態系統。「平台+賦能+開發者」新型孵化組織和模式的出現,加速了智能科技與經濟和社會的融合。多元創新主體的聚集和結網互動,使分布在城市中心區和次中心區的新型創新區成為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空間「極化」載體。地方政府政策的出台和專業產業園區的規劃建設,更多地表現為對當地智能企業和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積極響應。
3、中國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排名
《智能產業區域發展競爭力評價指數》報告評價了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區域競爭力水平。報告根據企業的實力、投資的能力、大學和非大學科研院所的創新能力、鏈接者的能力、政府的響應能力、創新生態系統的對外開放度等6個一級指標和19個二級指標,對中國智能產業發展的區域競爭力水平進行評價。
在該指數排名中,北京、廣東、浙江、上海和江蘇走在了全國前列。處於第二梯隊的省市自治區包括山東、安徽、湖北、天津、福建、四川、重慶、遼寧、貴州和黑龍江。
在三大經濟圈中,京津冀以80.6的得分位列首位,長三角為60.7分位列第二,珠三角為45.6分位列第三。在經濟轉型升級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的強力牽引下,三大經濟圈處於智能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前沿。
對排名前15的省市自治區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數的細化分析表明,經濟轉型升級所創造的智能化需求是區域智能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因素;平台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的活力和輻射帶動能力,決定和影響著區域產業競爭力的水平;大學和非大學科研機構創新能力對當地產業發展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一、製造業大省,如何發力智能產業
隨著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到來,人工智慧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新焦點和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江蘇作為製造業大省,靠製造業起家,更要靠製造業走向未來。藉助人工智慧技術賦予傳統製造業領域的產品新功能、新內涵,實現製造業領域的跨越式發展,江蘇將大有可為。
在上面的指數排名中,江蘇的智能產業政府響應位列第一位,大院大所創新能力位列全國第二。這樣的成績,是如何取得的?
>>>>蘇南四市,產業鏈條初成
早在2015年,國務院發布《中國製造2025》後,江蘇就緊跟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江蘇行動綱要》,製造業強省建設的序幕就此拉開。去年,江蘇還發布了《江蘇省「十三五」智能製造發展規劃》,進一步布局江蘇的智能產業發展,聚焦智能製造、智能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軍民融合、民生應用等重點領域,實施重大工程,帶動人工智慧核心技術、智能軟硬體產品和服務同步發展。就在昨天,江蘇剛剛出台了《江蘇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產業發展實施意見》。《意見》提出,將大力發展人工智慧平台、加快發展人工智慧軟體產業、加快發展人工智慧硬體產業、加快發展人工智慧服務型企業,到2020年,全省人工智慧產業技術創新顯著,新產品新服務不斷湧現,產業規模和總體競爭力處於國內第一方陣,成為全國人工智慧產業創新發展的引領區和應用示範的先行區。這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可謂政府響應第一的最好憑證。
人工智慧和各產業領域的跨界融合,催生出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企業,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目前,江蘇全省人工智慧相關產業規模約1670億元,其中人工智慧軟體約500億元,智能機器人及硬體約420億元,人工智慧平台150億元,人工智慧應用突破600億元,廣義人工智慧企業近400家。多個城市也正通過集聚高端要素,推動智能產業的發展,以南京、蘇州、無錫和常州為重點,初步形成產業鏈條完整、應用領域廣泛、人才平台支撐有力的良好格局,在南京開發區、軟體谷、江北新區、蘇州工業園區、常州科教城等形成了一批人工智慧產業集聚地。
>>>>人才集聚,建研究機構設本科專業
4月18日,世界計算機領域頂尖科學家、計算機科學最高獎圖靈獎唯一亞裔得主姚期智率隊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落戶南京。
4月23日,世界著名人工智慧專家余凱博士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領銜的國內著名人工智慧學者團隊和南京三方傾力打造的南京人工智慧高等研究院正式成立。
兩個全球頂尖人工智慧團隊相繼落戶在江蘇,是江蘇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人才、產業鏈、創新環境等要素構成的「軟實力」,已經是江蘇吸引人工智慧產業集聚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3月,南京大學宣布成立人工智慧學院,繼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之後加入國內人工智慧學院陣營。學院從今年開始招收首批本科生,2019 年招收首批碩士、博士研究生,並在全新的培養模式下實現多層次的人才培養。
此外,江蘇46所高校今年新增111個本科專業,其中有10所高校此次申請開設「機器人工程」專業,11所高校申請開設「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眾多高校爭相開設這兩個專業,與國家和江蘇大力發展人工智慧產業關係緊密。
二、發展智能產業,江蘇還缺什麼
從政府響應、技術人才儲備及研發實力來看,江蘇都位於全國前列,加上本身產業基礎較好,這些都為江蘇大力推進智能產業提供有利條件。但是,江蘇雖處於智能產業區域競爭力第一梯隊,不過指數排名中位置偏後,究其原因,在於企業實力、鏈接者的能力以及創新系統生態環境對外開放不足。
目前,江蘇人工智慧產業仍以「單打獨鬥」為主,單個企業能力不強且企業間缺乏技術間的協同,產品間互聯互通和上下游互動缺乏有效協調,無法形成發展合力。相比京粵滬等地區,江蘇人工智慧企業數量還是較少,僅佔全國的6.03%。江蘇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仍需營造更為優越的創業和融資環境,以吸引創業企業集聚。
此外,江蘇創新生態環境發展相對滯後,數據開放度略顯不足。截至2017年上半年,我國共有19個地方政府陸續推出數據開放平台。其中,廣東省設區市開放平台分布尤為密集,包括廣州、深圳、佛山等8個市。從數據資源集中度來看,目前國內75%的基礎層數據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剩下的大部分數據資源集中在互聯網科技巨頭手中,如百度(依靠搜索引擎獲取完整數據)、騰訊(依靠社交網路獲取用戶數據)、阿里巴巴(依靠電商運營獲取交易數據)等。由於數據開放法律制度尚未成型、數據安全難以保障、數據開放標準缺失等原因,數據跨平台分享至今難以實現。
三、製造企業,運用人工智慧技術面臨的挑戰
江蘇的製造企業居多,企業想要藉助人工智慧技術推動製造發展,又面臨了哪些挑戰呢?
知名服務公司埃森哲的一項最新調研顯示,和全球企業一樣,目前,中國製造企業在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時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52%的受訪中國企業將數據質量列為突出挑戰,數據安全與網路安全緊隨其後(47%),而將數據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視為挑戰的則佔到了44%,均高於全球平均比例。
埃森哲調研了中國、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美國這6個國家500家製造企業的高管,這些企業分布於汽車製造、卡車製造、汽車零部件供應、工業及電氣設備製造、重型設備製造以及耐用消費品6大行業,營收規模至少為5億美元。調研發現,人工智慧技術(尤其當其與移動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相結合時)不僅可以推動企業核心業務的轉型,還能提升員工和客戶體驗,最終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助力企業實現「工業X.0」戰略。目前,絕大多數製造企業正試圖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提升產品和服務。然而,出於數據質量和安全等原因,大規模應用這一新興技術的企業依然寥寥。
調研指出,成功應用人工智慧技術的企業需要經歷4個階段。第一,樹立信念,充分相信人工智慧技術能夠以數字化方式重塑工業;第二,構築願景,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充分挖掘現有產品和服務的潛能;第三,承諾投入,利用人工智慧技術改造生產製造;第四,全面應用,大規模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創新。
調研將企業按照行業和人工智慧應用階段進行了分類,發現人工智慧成熟度在行業間存在差異。例如汽車企業更加致力於運用人工智慧,有9%的企業已進入了第3階段,達到第3階段的佔比為5%。相比之下,僅有7%的耐用消費品企業和3%的工業與重型設備製造企業達到第3階段,而這兩個行業中只有1%的企業進入第3階段。
目前,只有少數製造企業達到了應用智能階段,即將人類智慧與分析技術和行業洞察結合,然後規模化地應用於企業的核心業務。雖然有98%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始運用人工智慧技術改進產品和服務,只有16%的企業擁有完整的人工智慧願景,僅有5%的企業正投資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改造其生產製造,而全面應用人工智慧解決方案的企業僅佔2%。
研究還發現,人工智慧應用存在行業差異,而人工智慧重塑生產製造的程度也因行業有異。有65%的汽車企業將改變盈利性收入來源視為首選事項。工業設備製造行業內有所分化,大多數重型設備製造商(57%)表示,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銷售與營銷策略是其重點考慮的事項,而42%的工業及電氣設備企業則希望嵌入式的人工智慧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創新。
調研還表明,領先企業有著明確的投資和生態系統戰略,能夠獲取、處理並保障所需數據,最大化地推動人工智慧價值。同時,這些企業專註於信息技術能力和技能,為大規模部署人工智慧打下基礎。其中,超過9成的企業將數據分析和系統整合視為必備能力;超6成企業則認為,嵌入式人工智慧將改變其商業模式。
埃森哲大中華區產品製造事業部總裁陳科典表示:「目前,企業利用人工智慧改造生產製造依然處於初期。我們的研究發現,全面完善的戰略對於企業成功應用人工智慧大有助益。儘管大部分企業目前仍然淺嘗則止、零敲碎打式地應用智能技術,但在不久的將來,預計利用人工智慧再造生產製造將迎來蓬勃發展。」企業計劃運用的主要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包括計算機視覺(73%)、深度學習(64%)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64%)。
素材來源:南開大學新媒體中心、人民網、中國質量報、《群眾》及網路
推薦閱讀:
※從施一公之問到中國製造2025——一個非典型工科生的機械製造實習體會
※澳洲汽車產業終結之後 | 深度思考
※Lean production 精益生產 03:標準化
※中國經濟新引擎 | 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分析及展望
※智能製造的階段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