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青:關於「補血」的真相

李長青:關於「補血」的真相

缺鐵性貧血的醫學理論可謂清晰明了,治療也是簡便價廉。但現實中走彎路、花冤枉錢的仍不在少數,這是很不應該的。

文 | 李長青

一個人如果經常倦怠乏力,面色蒼白,醫生首先要想到的情況之一就是貧血。如果經過檢查確定是貧血,而且是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一般會被要求吃鐵劑來糾正。那麼貧血和鐵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補鐵就能糾正貧血呢?

要理解其中原理,先得從血液的基本成分說起。血液是一種比較粘稠、有著特殊氣味的液體,血液中除了以水為主要成分的血漿,最主要的是各種血細胞,其中又以紅細胞為最多。而血液的主要作用,除了保持身體各個組織必需的灌注,最重要的就是為全身組織輸送氧氣。

氧氣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很低的,一般每升水也就5-10毫克。而同樣體積的動脈血液中的氧則可以達到將近300毫克。即便是含氧量較低的靜脈血,氧的含量也比普通水高很多。這麼大的差別就是靠紅細胞,而紅細胞能夠攜帶豐富的氧,則是靠紅細胞里豐富的血紅蛋白。

基本上有紅色血液的動物都是靠血紅蛋白給全身供氧。血紅蛋白有四條亞基,每個亞基由一條肽鏈和一個血色素分子組成,每個血色素分子都含有一個亞鐵離子。這麼複雜的結構,是不可能直接靠吃補充的,必然是人體利用原料自身合成。組成血紅蛋白的肽鏈在細胞裡面用氨基酸當原料,按照DNA的模板一個一個安裝而成,如果沒有鐵元素,再多的氨基酸也無法合成足夠的血紅蛋白。

當原料不足的時候,造血就會偷工減料。為了維持正常的紅細胞數量,負責造血的骨髓就給每個紅細胞少安裝一些血紅蛋白。這樣看起來紅細胞數目雖然還正常,但每個紅細胞都比正常的要小許多。原料如果繼續短缺,接下來就連數量也維持不住了。當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低於正常底限的時候,就可以診斷貧血。這種因為缺鐵造成的貧血,就叫缺鐵性貧血

鐵的來源是食物,最好的來源是紅肉。按照當今的生活條件,大多數人的鐵攝入量是足夠的,除非是刻意的素食者。不過即便偶爾幾天到幾個星期不吃肉,一般也不會造成貧血。因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每天吃進去的鐵是為了保持動態平衡,一段時間內沒有攝入,體內還有一個比較大的鐵儲蓄庫隨時可以調用,破壞的紅細胞釋放的鐵也可以重複利用。

發現缺鐵性貧血後,需要儘快排除慢性失血的可能,這其中又以胃腸道失血最為常見。因為其他途徑的失血,比如呼吸道、泌尿道和生殖道,都比較難忽視,而慢性胃腸道失血則不易被發現。胃腸道失血的病因里有腫瘤,如胃癌、大腸癌等。所以發現了缺鐵性貧血的病人,大多會要求做大便潛血,以及胃腸鏡檢查。

如果排除和消除了慢性失血的病因,那麼針對缺鐵性貧血的治療,補鐵就是天經地義的,除此之外沒有更有效、更經濟的方法。補鐵的藥物有很多種,一般就選最便宜、包裝最不起眼的那種就可以了。

民間和保健品市場有很多所謂補血的方子和產品,我毫不懷疑有很多人吃了就感覺好了很多,比如有力氣了、臉色紅潤了、各種生活更和諧了等等。要評價這些「療效」,先要明確究竟是不是貧血。貧血的癥狀多種多樣,幾乎囊括了任何不舒服的感覺,但不是所有的不舒服都是貧血。如前所述,貧血的定義是血液中血紅蛋白濃度低於正常值,不管有沒有癥狀。臨床上有的是血紅蛋白只有不到正常人一半,卻照樣活蹦亂跳的。因此,貧血的糾正標準在於血紅蛋白的水平是否回升,而不是憑藉個人感覺。另外,有時候所謂的「療效」未必是好事,比如吃了以後出現皮膚髮紅,心跳加速,腹痛腹瀉等,很可能是過敏和傳說中的重金屬中毒。

總之,缺鐵性貧血的醫學理論可謂清晰明了,治療也是簡便價廉。但現實中走彎路、花冤枉錢的仍不在少數,這是很不應該的。

李長青,博士,副主任醫師,研究生導師。201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主持國家級及省級科研項目各一項,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熱心健康公益科普,參與創立健康中國人網並任主編。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大健康領域相關問題,歡迎訪問:科學貓頭鷹 - 首頁;或者關注微信公眾號「科學貓頭鷹」與我們互動交流。

推薦閱讀:

快來,給你看個好東西!
黃特軍:氣血不足,陰陽皆虛怎麼調理
自測體質:陽虛、陰虛、血虛、氣虛,你是哪一種?不對症吃什麼都白搭!附食療方法

TAG:氣血 | 缺鐵性貧血 | 補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