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韓愈故里修武說之二
唐代門譜
修武《韓文公門譜》卷一,主要內容是門譜歷次續修的序文。按照修武韓氏宗族規定,每30年續修一次,從唐大中十年(856年)至1986年應續修36次,但因天災兵燹等原因,只續修了29次,加上創建時的一次,共30次。修武韓氏每次續修,都要撰寫序文,撰寫序文的人員主要分三個層面,一是由地方官員和名人;二是由韓氏族人中有名望者或與韓氏有姻親關係且有名望者;三是續修門譜者自序。續修門譜者自序文主要是從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後才出現的,且序文的內容多重複,無非是承接上一篇序文,對先輩歌功頌德。下面我們對《門譜》中的幾篇序文分析。
1、唐大中十年修武令杜其所撰序文
杜其在唐時任修武令,其傳志書中可查。唐時「杜其,修武令」。不過沒有任職的準確時間。
序中言:「我官修武,與韓纊公至善」。這個韓纊公是誰?和韓愈是什麼關係?不得而知。「雲卿公文詞獨行中朝,退之文公乃華夏碩彥」。先是直稱韓愈的叔父之名「雲卿」,到韓愈又改稱字「退之」。我們從史料記載,韓愈的幾個長輩分別為:仲卿、雲卿、坤卿,可知「雲卿」是韓愈叔父的名,而不是字。杜其一個晚輩之人,直呼其名,是大不敬。是杜縣令不懂嗎?而韓愈卻沒稱名而又改稱字。
「退之文公」是什麼意思?「退之」是韓愈的字,「文」是朝廷的謚號,「公」是後輩對韓愈的尊稱。使用時,要麼稱韓退之,要麼寫韓文公,言退之就不應再言文公,或者稱退之公。把「退之文公」結合在一起使用,即不符合常規,也違背語法。「修武韓氏巨族也」,在短短的一篇序文中兩次出現,似乎在著急強調什麼。
序中言「吾才拙識淺,恐惹謝笑,義不容辭,班門弄斧」,這幾個詞自杜其知縣在首篇序文中使用,之後的近千年的二十多篇《門譜》序文中屢次被使用,或被稍加改動使用。即使是元代文學大家許衡撰寫的序文也沒有捨得放棄這些詞語。
本篇序文中使用了兩個成語:班門弄斧和義不容辭。
「班門弄斧」一詞是杜其知縣首創嗎?答案是否定的。這個成語的發明者是唐代的柳宗元,或者說是宋代的歐陽修。柳宗元在《王氏伯仲唱和詩序》寫道:「操斧於班、郢之門,斯強顏耳。」把班門弄斧四個字第一次聯繫在一起使用的是宋代文豪歐陽修。歐陽修在《與梅聖俞書》中寫出了:「昨在真定,有詩七八首,今錄去,班門弄斧,可笑可笑。」
「義不容辭」一詞最早見於明代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第58回:「且玄德既為東吳之婿,亦義不容辭。」絕非杜縣令首創。
2、唐光啟三年韓文公嫡孫韓緄所撰序文
韓緄是韓愈的孫子,唐咸通四年狀元。
序中言「穨當公十九世……魏明元帝封假安武侯,耆公子茂公,為後魏屢建奇功,戰必勝,攻必克,魏太武帝賜升尚書令,……創建門譜以鑲公為祖,始建塋地葬韓陂……為充實宗譜,吾祖文公意欲……下至吾祖父文公,歷千五百餘年」。
穨當、耆、茂、鑲等皆韓愈的先人,名諱難道是韓緄也敢張口就來,毫不避諱嗎?
唐代避諱的風氣十分濃重,甚至影響到一個人的命運。被稱為唐代「詩鬼」李賀的命運,史書的記載的十分詳實,就是因為他父名晉肅,當避父諱,雖然其父名「晉」非「進」,但也必須避諱,所以不得舉進士。韓愈曾為此作《諱辯》,駁斥無恥奧步,鼓勵李賀應試。但無奈「闔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一生愁苦多病,僅做過3年從九品微官奉禮郎,因病27歲卒。有此看來「避諱」在唐代的影響有多大,就因為韓緄是韓愈的孫子而允許犯諱嗎?
序中言「人非草木,豈容忘本耶」,「人非草木」這個成語明代之前,還沒有使用,此成語出自明代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唐代的狀元郎韓緄,雖貴為韓愈親孫,目前流傳於世的成語還沒有找到他的貢獻。
序中言「為充實宗譜,吾祖文公意欲沿流溯源將殘次之族譜考證其詳,未果。吾父維而改之,亦未果,吾輩未登仕途,每有暇晷,繼續稽考。」這就奇怪了,第一篇序文,杜縣令早在三十年前,也就是唐大中十年,已「頓首拜撰」了《宗譜》的首篇序文了嗎?這不就說明修武韓氏宗譜已經續修成功,為何韓愈、韓昶、韓緄等還要「歷經三世努力奮鬥,志誠而恆,終獲成功」。豈不是說韓愈祖孫三代根本不知道修武已有韓氏宗譜嗎?
3、元代至元二十一年許衡所撰序文
讓我們屏住呼吸,讀一讀元代文豪許衡的這篇序文。「今修武韓氏,餘孽子新聯姻之岳氏也。……自後魏季徙居修武安陽城。隋末世亂,避亂又徙居南陽城,即今之修武縣城。人才輩出,遂為望族,創建族譜,迄今七百五十年有年矣!祖孫二十七世,子孫蕃衍,固為修武舊巨族也!……自唐季各門派增建門譜,文公之門譜益詳,譜列三門益明。……舊規三十年一續修,迄今又滿三十年也……譜既成,適逢年節,余旋里省親,……親家修書,委託……求之為序。余才拙識淺,恐負重望,但念親家重託,韓文公又實吾師也!……義不容辭,遂欣然援筆。……
集賢殿大學士兼國子監祭酒河內許衡拜撰」。
許衡,元代著名學者,能寫出如此不堪文字,怎麼可能在韓愈此等大文豪家族的門譜序文之中出現亂用虛詞、詞不達意、語句不通。文章中不僅出現了明代才開始使用的成語「義不容辭」,還出現了「岳氏」這種不知何意之詞。讀之讓人汗顏。
4、北宋元祐六年修武知縣張 所撰序文
其文有「自鑲公於後魏季徙居修武,其後裔創建族譜尊為始祖。至唐中葉,文祖崛興,其受尊為門之始祖,建門譜亦自文公始」。
「文祖崛興」是什麼意思?是代表韓愈嗎?門譜這種體例形式是北宋時期出現的嗎?這個問解釋起來話有點長,感興趣的人們可以參考一個王鶴鳴研究員的《中國家譜史》,門譜是北宋元祐六年之後的之後的之後的中國民國時期才出現的文學體例形式。
修武門譜難道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重大發現?比什麼什麼文學形式早發明了近千年?
5、北宋鄭州知州韓持正(字存中)所撰序文
文中有「更有吾門之始祖文冠八家韓文公,為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在修稱為望族……散居山南河北以及域外,其盛何哉」。
「文冠八家」,也就是八大家之首。據最可靠的文學史史料,將唐宋兩朝這八位散文大家合稱為「唐宋八大家」的,是在明朝啊。
明代有一個叫茅坤的學者,編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了他認為是唐宋以來在散文創作中最著名的八位作者,從此以後,「唐宋八大家」這個名稱正式被定下,並逐漸廣為人知。可這篇序文的作者北宋的韓持正就已經提出了「八大家」這個詞,可能嗎?難道又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大發現?茅坤是個不道德的抄襲者?
「文冠八家」作何解?豈不是要韓愈連自家也「冠」嗎?「修稱為望族」中的修是修武的簡稱嗎?
6、其它序文
金大定二十四年懷孟路副使辛甲序文
「修武韓氏族望得望公和吾之內兄得中公修書,委託河內縣……但親家以禮所求,義不容辭……此譜建於唐代大曆二年……中書自名及字型大小和簡傳」。
「內兄」、「委託」、「義不容辭」、「此譜」、「自號和簡傳」在金代之前此等詞語出自何處?
楊廉序文中有「……當之無愧南陽之望族也……」。
韓耿洲序文中有「北宋元豐七年……,因而後裔尊為門之始祖……徙居孟邑小韓庄一支三十三世裔孫九齡,承襲了翰林五經博士,……而學禮竟站在馬馮營村民一邊」。
這幾十篇《序文》之中發現有許多詞語和語法都是「五四」新文化活動,主張使用白話文後,才出現的詞語。如「祖父」、「以及」、「內兄」等等一些詞語。特別是《序文》中還出現了「不愧為文壇領袖」、「而學禮竟站在馬馮營村民一邊」等現代用詞的白話文。
清道光二十三年的序文也根本不可能是文林郎知修武縣事馮繼照所寫,因為馮繼照在道光二十三年已升至儒林郎,而決不會在序文落款上把自己寫為低一檔次的文林郎,緣由前文碑考中已說明,不再重複。
縱觀修武《門譜》序文,似乎每篇序文貌似文言文格式,文中卻大量使用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的白話文語言,並且無數次的出現穿越用詞,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這一現象絕不是有些朋友說的「偶爾出現使用現代詞」,而是大量使用。我不知道修武韓愈研究會的專家學者們注意到了沒有。你們又該如何解釋?幾年了,那些論證韓愈故里所用史料幾乎全部來自修武韓碑和《韓文公門譜》的專家學者們,至今沒人出來解答這些疑問。
??U??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