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如何科學地平衡愛與規則?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進行了一個小小的測試
測測你是哪種養育類型的父母?
通過互動,我們了解了四大教養類型並且意識到: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除了給與百分百的愛還要適當的建立規則。
那麼,哪些規則是需要建立的?父母又應該如何去做?馬上為你揭曉~
1、需要建立的規則
>>> 作息規律
首先,我們要知道:生長激素的分泌決定了孩子是否能長高。
孩子只有在深度睡眠狀態時(一般在入睡後半小時到一小時),生長激素的分泌才會到達高峰期。
澳大利亞兒童研究所的兒童睡眠專家Harriet Hiscock建議:
1歲以內孩子,每晚19點入睡,睡眠12-16個小時;
1-2歲孩子,每晚19:30入睡,睡眠11-14小時;
3-5歲孩子,每晚20:00入睡,睡眠10-13小時。
如果孩子在晚上8點半睡覺,第二天7點後起床,他的生長激素的分泌量以及孩子的身高發育才不會受到影響。
>>> 吃飯規則
相信很多家長都為孩子的吃飯問題頭疼過!
而根據美國兒科學會對孩子就餐能力的描述,孩子在12-18個月時,手眼的協調能力已經得到了發展,已經具備了自己吃飯的能力。
如果在此時,家長能給予適當的示範和引導,就能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比如:自己吃飯;吃飯時要專心,飯後才能做其他的事情;不挑食,不偏食;吃多少,是否飽,由自己決定,但飯後不能再吃零食等。
只要家長肯花時間,循循善誘,孩子良好的就餐習慣一定會養成的。
>>> 玩玩具的規則
玩具的收納問題也是父母的心頭大患之一。
培養孩子東西歸位的意識,制定玩具從哪裡拿來,就要放回到哪裡的規則尤為重要。
將玩過的玩具放回原處,不僅能增強孩子與玩具以及生活環境的聯繫,還能培養孩子愛惜玩具和照顧環境的意識與能力。慢慢的,他們對與物品以及環境的愛護與尊重自然而然的過渡到其他事物與他人身上。
>>> 與他人相處的規則
孩子在兩三歲時,自我意識開始萌發,自我為中心、佔為已有的意識普遍存在。這個階段,制定與他人相處的規則有利於培養孩子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
在和其他小朋友相處時,孩子很容易因為搶奪玩具而發生爭執。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在特定情況下的感受,引導他進行換位思考,從而理解和他人相處的方法與規則。
這條規則不僅能使孩子減少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爭執,更能幫助對他們學習尊重他人以及在今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2、父母應該如何做?
鼓勵表揚 <<<
注意:在表揚孩子時,要具體表揚孩子的某一個行為、做的某一件事情或是孩子努力的嘗試。不能只用「你好棒」「你好厲害」等空泛的辭彙。
再者,表揚要及時。
這樣孩子才會明白你讚賞的是他的哪些行為,以後才會更多的重複此類的行為。
指令清晰 <<<
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在為孩子制定規則時,指令要清晰具體,詳細的解釋為什麼需要這樣的一條規則,這樣孩子才會容易明白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能做。
使用正面的辭彙 <<<
在教育和引導孩子時,要使用正面的詞語來描述我們的期待。
比如,用「慢慢走」代替「不要跑」,用「輕輕放碗」 代替 「不要扔碗」,用「小聲一點說話」代替「不要大聲說話」。
正面辭彙的使用,為孩子指明了正確的做法,而不會讓他們感到困惑究竟應該怎樣做。
父母以身作則 <<<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言行會給孩子帶來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影響。
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無論給孩子什麼教訓,無論每天給他什麼樣的聰明而文雅的訓練,對他的行為能發生最大影響的依然是他周圍的同伴,是他監護人的行動榜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謹言慎行,以身示教。希望孩子所具備的品質與習慣,自己首先要具備。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當,很容易會給孩子帶來負面的影響。
鮑姆林德在《規矩和愛》一書中說:成功的教育規矩和愛都是必須的。
兩歲以後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開始有獨立的想法,也初步具備了判斷的能力。父母可以抓住這個關鍵的時期,結合孩子的特點,制定一些適當的規則,可以幫助孩子培養很多終身受益的行為習慣,令他們能更加健康、快樂、自由的成長。
推薦閱讀:
※學會用規則交易
※規則的理解有時存在爭議
※從規則到習慣,如何讓孩子受用終生
※第二十三節:風中人生and財富真金規則一:投入(付出)和回報(收穫)關係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