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資產日益增長,如何去槓桿?
什麼是去槓桿?
「去槓桿化」就是一個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槓桿的過程。
舉個例子,假如你手頭有60萬,買了個200萬的房子,找銀行借了140萬。這140萬就是槓桿。通俗的理解是,借錢負債的過程,就是加槓桿。還錢消滅負債的過程,是去槓桿的過程。
也可能你不還錢,負債變成了壞賬,自動消滅了,這也叫去槓桿,這種去槓桿,就是不良資產的積累。
為什麼去槓桿往往伴隨著經濟危機?
舉個例子,你往銀行存了100萬,銀行預留10萬作為準備金,貸出去90萬,另一個人拿到這90萬,假設消費和投資都通過銀行劃撥完成,那這90萬隻是從一個銀行賬號轉移到另一個銀行賬號,錢還留在銀行,銀行仍然可以將這90萬的一大部分貸出去。通過不斷的借貸,最開始的100萬現金變成了市場上流通的幾百萬。
簡單說,借貸的行為,創造了大部分的貨幣。所以,很直觀的邏輯,去槓桿,就是讓經濟系統的負債變少。
用現金還債務,最明顯的結果就是,貨幣的供應量減少。
去槓桿,減少借貸,對企業來說,會縮小生產規模,同時對供應鏈上下游加強債務管理,導致整個市場資金成本上升,資金面進一步收緊,投資環境惡化。對個人來說,市面流通「錢」量減少,消費者持有越多現金越會緊緊攥在手上不肯放出(即陷入凱恩斯所說的「流動性陷阱」)。
幾乎所有的經濟危機,都是這樣典型的被動去槓桿的過程。
我國的去槓桿周期並非被動,而是中央有意為之,且過程緩慢漸進,不像西方政府等到經濟危機來臨時才大刀闊斧地去槓桿。因此此輪的去槓桿並不伴隨著經濟危機,但卻暴露了另一個問題:信用風險。
前面已經提到,去槓桿就是一步步還債的過程。還債還債,有人還得起也就有人還不起。這也是為什麼伴隨著中央的「去槓桿」口號,我國經濟沒見下滑,不良資產規模卻逐年攀升。
去槓桿最直接的結果是減少貨幣的供應量。錢變少之後,資產的價格就會下來,這也是特別核心的一個邏輯。為什麼房價無法在調控中下降,因為過去幾個調控周期中,貨幣供應量不減反增。
不良資產規模大,對整個社會來說不是好事。但對於不良資產投資而言,最壞的時代,即是最好的時代。
不良資產似禿鷲
正如禿鷲在腐肉中覓食一樣,不良資產投資基金就好似禿鷲,在危機重重、血流成河的戰場上盤繞,死去的人對禿鷲來說意味著食物與重生。當社會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無法如期按量償還貸款或債券本息時,就輪到禿鷲投資者們進場獵食了。
至於進場券就各式各樣了。有人做催債公司,做中間業務人,勞心費力;有的人和銀行合作成立另一公司處理不良資產,虧賺再與銀行平攤,表外業務不透明不公開。更多的,想要分一杯羹的「禿鷲」還是通過與四大AMC或地方AMC合作,來參與這場「不良資產投機潮」。
備受巴菲特推崇的投資大師格雷厄姆曾說過,「沒有不合適投資的資產,只有不合適買入的價格」,換句話說,不良資產並非不良,而是貸款人無法償還,或只能部分償還利息,存在風險,價格下降才符合投資人的期望收益。不良資產只是一項需要重新定價的投資品。如何才能做到合理定價?
這需要專業的團隊花費大量時間、精力、金錢去做盡職調查報告,缺一不可,當然,這一環也屬於不良資產的價格構成。
這也是不良資產領域最為專業的部分,除此之外,競價拿包,合作處理就屬於場面上的能力了。
所以說這一行要求極高,耗費心力極大是一點不虛的。有興趣的人跟投幾個基金還可以,真正參與整個處理過程, 」吃大頭」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
總之,去槓桿對整體經濟是一個陣痛,對不良資產投資來說,卻是春天。如何抓住這個春天,成功走向迎娶白富美的道路,就不是耍耍嘴皮子就能賺得到的道路了。畢竟已經被市場了解的信息不值錢,只有你自己的判斷,你知道而別人不知道的信息才具有價值。
推薦閱讀:
※【解讀】買到『妖股』資產翻倍?真相是……
※【資本市場】殼的交易——Clash of the Titans https://dou.bz/2XXA3O
※800斤重的「土豬標」資產端平台,你也會投???
※負債也是一種資產
※大佛:信貸和車貸資產到底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