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職業選擇/發展,與什麼有關?
(此文是早前在進行高校學生諮詢後寫下的文章,必有遺漏不全的思考,但也或許可以有一定幫助。原創文章,轉載請備註)
日常工作中不僅只接觸在校學生,也有不少已經在工作的人士,每每聊到最初為何從業時,有不少表示:當年沒怎麼細想,有了機會嘛就先工作再說。再問:那現在發生了什麼?答:工作著工作著,發現和自己最初想的有那麼些出入(或者發現沒有再繼續的動力之類),總覺得有些東西需要改變一下。所謂職業瓶頸,私以為是給早前被動而不思索自身的人準備的。那些時刻把握自己的職業人,大概是能在職業瓶頸出現前給自己製造一瓶順滑油。
那麼對於年輕的尋職者,好的職業選擇/發展,到底與哪些有關係?
沒有廢話不嗶嗶,與以下相關:
- 自我狀態的認知
- 對外界需求的了解
- 二者合理匹配的程度
為什麼?
既然在談職業,那我們且回到最原始的對於工作的定義上來:工作的產生,來源於系列的勞動作業中,某一環節的內容/問題需要有人來操作解決,工作本質是去解決問題,而這個系列勞動作業開始固定化,那麼這些一個個的小環節也開始固定需要人解決,從而漸漸產生工作職位。
不難看出,工作,簡單來講是勞動力和其價值的交換,我買你一些時間,你發揮你的特定的功效,解決我某一環節的問題。
在最原始的階段,沒有那麼多的勞動力和工作細緻化需求時,或許你不需要知道你能解決什麼問題,由僱主決定和挑選就好了。然而現在的21世紀,工作不斷精細化,對於人的要求更加精準,勞動力選擇越來越多,求職者對於工作也開始有自己的追求且五花八門:賺錢生存、價值體現、平台人脈、未來發展blabla。 企業不得不因為大量勞動力出現對工作的不同期待而生髮各類吸引手段:良好的培訓、各類福利政策、甚至解決家庭問題。但是請注意,這些東西的出現並沒有讓工作的原始屬性消散!工作,依舊需要的是一個能解決特定問題的勞動力!所以在這個時代,你發現,機器也開始和我搶工作機會了。你必須要認知到自己的競爭力在哪裡!
所以,你的競爭力在哪裡?從企業角度來看,你到底能解決什麼特定工作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你到底能貢獻什麼?貢獻成什麼樣子?這是最基礎的競爭力來源。就問,你自己認識到了沒?
如果把求職者都比擬為一種產品(一定程度上,目前的大量高校求職者已經算是半成品或者成品,即你的很多職業狀態已經形成),工作比擬為一個購買者,那麼最起碼得先知道你是一盒葯,還是一把雨傘,這是你去找適合你的購買者的基礎。而不是端著自己,滿大街跑遇人就問:你告訴我,我是個啥? 因為乍眼一看你是個人,但沒準內里是顆葯,或者打開是把傘。
雖然現下的求職考核方法極多,流程極複雜,但是這些流程之下你和你購買者的接觸時間其實很有限,他們面對各式各樣的產品,他們設置的每一關,無非想讓你清楚的大聲的切入要害的結合事實的告訴他們:我是你要買的!但是如果你沒有提前的認知,你就無法清楚無法大聲無法其中要害更不要談結合事實,而對方看到的也就是那個:你看我是個啥 的最基礎勞動力模樣。所以選擇那麼多,我為何要買一個讓我看不懂功效的產品?
從學術界,職業規劃的研究和理論角度來說,眾多研究學者在20世紀末就提出了良好職業規劃的理論及一系列操作,這些不斷疊加的研究結果,到現代職業規劃中來,依舊是內因和外因兩大方面。例如唐納德舒伯提出的決定因素拱形門,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為職業選擇提供支持和幫助,共同構成職業選擇背景。其中內因的組合互動形成了個體獨特的特質,這些獨特的性格就是自我概念。與個人特質匹配的職業和具體的工作環境會給人帶來工作上的滿意度並且激發積極的奉獻精神。所以這也不難理解,現代企業在不斷調整人才計劃,不斷為了保留好材料而改善工作環境。對現代職業規劃理論感興趣者可自行習之,我在此不做累述。
自我狀態的認知,是你銷售自己的基礎,同時也是你在進入職業之後不斷成長的原始動力。
那到底什麼是自我狀態認知,以及包含些什麼?
提到自我認知,不少人想到的無非:性格(絕大多數只能說到內向外向)、某些能力特質(溝通能力、邏輯思維等),至少我接觸到的學員對於自知的角度很窄,如果遇到:你覺得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之類問題,那就能看到感覺遇到了全天下最難的問題一般的糾結臉色。不信請自己問問自己,你到底能對自己認知到哪些角度,什麼程度?
組成你這個人的所有,從形體到精神層面,都值得被認知。比如:長相、價值觀、態度、能力、學識、興趣、理想、資源等。甚至形成這些背後的東西更值得被挖掘:原生家庭、學識閱歷、生活經歷等,這些差異使得你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也即是你差異化競爭力、自信和職業動力的源頭。
我不止一次被學生問到:我覺得我的性格不太好,怎麼改? 媽耶!如果你學會了改性格的絕技,請一定教我。都說目前職業上最大的歧視不是性別,而是內外向性格,可能還是有些道理的,因為好多考核人員也極愛簡單的說:哎呀我感覺你這個人挺內向的,不適合。不知道說者是怎麼細緻考核的,但是相信聽者估計只能直接的接受到:我內向我不行 這個信號。不少人因此煩惱甚至不自信。可是一個人的性格形成來自方方面面:遺傳、環境、教育、實踐經歷,你總不能因為一個簡單到都沒有背後細則因素的結論而給自己一票否決。
如果真要掰扯,內外向性格真正的判定絕不是簡單的說話多少,願不願意和人交流這些表象,而是你在需要補充能量時的偏向性,簡單來說,但需要補充能量時,內向偏向到熟悉的領域或者一個人安靜的恢復,外向的人則需要向外界尋求能力,比如壓力太大就去蹦個迪。而說話多少、是否願意表達這些只是性格之下的表現形式,但這些表現形式是極容易因為環境的改變而改變,比如我就是個內向型的人,我的初始狀態絕對是避免和外界交流,但是我的工作要求我必須對話,甚至是面對非常龐大的人群說話,所以我也慢慢練就了整天逼逼叨的技能,但是這不代表我的性格改變了,而我更知道我在什麼時候可以有什麼呈現。
我曾經諮詢過一個工科類的研究生,一個小姑娘,很糾結自己該選擇什麼,當我細細問她:你如何看待工作時,她提到的一個點讓我很感興趣,她選擇一個公司,會很關注這個公司的洗手間。提到去北京面試一家公司,聊得不錯,聊完了出門上洗手間,發現整個樓就那一個,女廁排著長龍,幾乎當下就決定不會接受Offer,我問為什麼這個點能夠那麼刺激她,答:我也不是很清楚,但覺得自己從小對於這種環境設施類的東西就比較在意,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企業關懷的一種體現吧?是吧?我沒法回答是與不是,但對於這種可以覺察自己的狀態很是讚賞,她若想要更加激發自己,無非再多些梳理和深度挖掘。總比那些一來就說:我覺得我什麼都可以做 的學生有方向些,大多數後者往往真正能做好工作的反而不多,因為沒有覺察過,所以工作中任何一個點都有可能打到他莫名其妙的點,然後生髮出厭工情緒。
除了角度,自我認知的程度也由為重要,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個姑娘,洗手間這個點給到的刺激足夠讓她選擇放棄一個Offer,其他人或許覺得不是個事兒。再如,不少人都說自己溝通能力不錯,但發現真正對話時,要麼不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要麼無法讓對方聽懂自己在說什麼,想必這些學生都只是簡單的把溝通能力好等同於能說話,或者在學校里能讓人聽懂我說話。但溝通能力還真不是如此:你的聆聽理解、多語言能力、不同受眾之下的換位思考等等都是能造就你的差異化溝通能力,你要真的說好,那麼怕是要好好把好的程度挖掘一番。比如一個飲食策劃銷售員,對內和與自己背景相似的市場銷售人員溝通,或許沒問題,對外需要對接不同餐飲級別的大廚師傅,發現聊不下去,語言理解體系似乎都不一樣了,那你也就不能相對這個職位說,你溝通能力好。
所以好的自我認知,是要有基本的自我察覺,儘可能從不同的角度,程度,辨別出自己的限度,且知道自己的屬性在不同的環境中會有什麼樣的呈現。從而能夠學會激發自己,運用自己。
至於方法上,不少學員會問:性格/能力測評有用么?說實話:有用沒用,得看你怎麼用它。
沒有哪個測評能夠把你周身所有過去未來都測出來,專業的測評大都有嚴格的測評因素,比如MBTI職業性格測評,主要是對於個性的判斷和分析,從而提煉動力、信息收集、決策方式和生活方式4個關鍵要素,結果一般從四個維度八個方向來顯示:外向(E)和內向(I)、感覺(S)和直覺(N)、思考(T)和情感(F)、判斷(J)和知覺(P)。結果中一般會將你和某些領域牛人進行比擬,會推薦可以從事的工作領域等;
比如霍蘭德職業興趣測試,只要從興趣的角度出發探尋職業指導問題,根據個人職業興趣特徵和職業之間的內在對應聯繫,將人格分為: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傳統型(C)、現實型(R),其下也會對應職業領域推薦;
再比如DISC個性測試,從關注事情和關注人兩個大的方向,通過支配性(D)、影響性(I)、服從性(C)、穩定性(S)這4個維度,對人的行為方式、人際關係、工作績效、團隊合作、領導風格等進行測查、評估和指導改善;
還有九型人格、樂嘉的色彩性格測試、蓋洛普優勢識別、VIA人格力量測試等等五花八門的不勝枚舉的測評工具,哪怕周易、星座、看手相都可以算在其中。
如果真有興趣了解各類測評,你會發現,它們都各自有偏重,也沒有哪一個測評在完成之時會給到一個明確的唯一的答案。甚至很多人並看不懂測評結果,有不少還直接說測得不準,和自我的感覺不同。
所以,所有的測評工具都是不同認知角度,你真正要去利用的,是看看這些角度到底是什麼,從而用這些新的角度結合自己的事實,進行自我的分析和延展,而不是看著測評答案,不停研究那到底是個什麼意思。這就像看體檢報告,好比你胃不好,做檢查之前你或許只知道胃不好和飲食規不規律有關係,沒想做了體檢,經了詢問,發現報告里告訴你不僅查驗規律問題,還有吃的重不重口、作息好不好、排便如何、壓力大不大、有沒有家族史等等,如果讓你看在這些因素之下的專業檢查數值結果,你未必看的懂,但是你至少應該知道,胃病還和眾多的因素有關,也就增加了你對於如何保護自己的胃的角度認知,從而多了更多對於自己的審視和觀察。
也就還是回歸到基於事實,擴大角度和程度認知自己的範圍上來了。
聊畢自我狀態的認知,我們來說說什麼是了解外界?
簡單就職業來看,就是請了解不同行業、公司、職位成功的條件與要求:
優勢與缺陷、報酬、機會、前景、能力需求、日常工作節奏等最和你相關的信息
我開篇提到,工作本質上是要解決問題,那麼你總得知道它有哪些問題需要被解決。比如求職者都看過職責描述(Job Description),一般是些簡單的能力提煉,很多求職者說看完後感覺自己能做這份工作了,但是實際被考核時候,卻發現沒準連簡歷都過不了,更不要說面試時候那些讓人百臉懵逼的面試形式和面試題。
幼稚如你,因為你或許根本沒有好好了解過職業需求。
企業考核你的時候,從來不是依據一份簡單的JD下手,而是實實在在的工作日常和需求。最簡單的考核就是比照你和已經在相似崗位的同事,看看我身邊在相似崗位做的特別好的同事是什麼情況狀態,再看看你是否有這個能力或者潛力。但是如果你連一份工作到底日常在作什麼、最基本的業務需求有哪些、工作節奏如何、內外部聯繫要求幾何等都不知甚解,只是簡單刷了刷JD、技術性的看了看面試論壇、問了問學長學姐工作感受…..那我敬你是條漢子或者女漢子。
我曾經不止一次諮詢過想要進入戰略諮詢公司工作的學生,諮詢好啊,高大上啊,專業門檻不限啊,來了劈頭蓋臉就問:老師,諮詢具體的需求是什麼?到底怎麼樣進入諮詢公司?我多少次想認真的捧著對面天真無邪的面龐大聲的說:就憑你問這個問題,你就缺乏了進入諮詢公司的資質!
為什麼?諮詢公司在做什麼,在給客戶做解決方案啊!什麼叫解決方案?就是依據客戶的情況收抽絲剝繭分析出問題,然後針對問題給出的方法啊!你知道這背後要求什麼?要求你要有就主動解決問題的熱情!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問題更喜歡自己先琢磨解決,那麼你很有進入諮詢公司的潛質;但是如果你遇到問習慣性的只是抬嘴問人,先依賴別人找點思路或者答案,卻連最基本的信息搜集分析過程都沒有,那你很適合做學生(微笑)。更不要說什麼溝通能力、抗壓能力甚至是企業文化需求這些東西了。
了解這些工作需求很難么? 如果你只是把求職/職業規劃當成一個考試,那很難,因為在意識上你就不知道還可以了解什麼,需要了解什麼,也極難有動力去深入的了解。但是如果你把它當做一個認真慎重的挑選過程,你就會不斷的去思索和挖掘你最想要了解的東西。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想要獲得一個信息真的不難:詢問、調研、網路、實踐(實習或培訓)等等,都可以讓你收穫信息。關鍵是在搜集這些信息時候加以基於自己的目標性,認識到信息背後的原理,抽絲剝繭然後使用出來。具體我在第三部分匹配來說。
了解企業與職業,不是憑感覺,不是靠YY, 而要實際接觸你想要了解的那個公司以及職位。就好比相親,沒有幾個人看了照片就決定跟對方一輩子,怎麼著都要約出來實際看看了解了解相處相處。面對這個人生選擇大家很慎重,然而面對工作這個人生選擇,大家怎麼都變得隨意了起來?你難道沒想過,工作之後生活的80%都與之環境、同事、節奏有關,有些時候甚至超過你和伴侶在一起的時間!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工作選的好,天天都過情人節。
認真的職業調查和分析,一方面擴大你對於外界的認知,另一方面是一種獨立辯證分析的過程,你不會因為別人的某個主觀感受就選擇不去接觸,也不會因為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偏見而遠離三尺,而是能夠基於事實的去看待一份工作。真正在從業前,做好無論心理身體還是知識意識層面的準備。再一方面,在不斷思考和獲取信息的過程中,順帶著也必定要加大自我挖掘和疑問,擴展你的自我狀態認知。
那麼最開始提到的,讓自我認知和對外界的了解合理結合也就很容易理解了。無非就是買賣雙方的終極匹配。
現代企業的擇人和用人標準,如果非要說一個標準,那可能就是從你:能不能做和想不想
兩個狀態去考核。而不同的行業、企業、職業依據自身不同的行業背景、企業願景文化價
值觀和職位日常所需,生髮出更加詳細的不同的考核細則。
作為職業者,也有自己對於職業的期待和選擇標準,所以雙方平等互選,自我真實展示。
如果用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就拿剛剛提到的JD來說,如果你看到一份JD,不是簡單感覺可以做,而是學會去問:什麼是以客戶為導向的意識?為什麼這個職位需要這樣的意識?這個意識工作中的展示應該是什麼樣子?我有沒有這個意識?我能不能讓對方看到我有這個意識?在這個過程中,你必然要做一部分的自我挖掘,也要做一部分的外部探尋,從而判斷出自己適合的程度,甚至更遠的規划走向
如果你做到對於自己和外界有相當程度的了解,相信我,你自然而然知道要如何匹配。
結語
因為篇幅的原因,無法把許多都說到,或者該說,不同的個體,在這三個維度之下,可以生髮出的情況太多。所以且當它是一篇啟蒙。
一個成熟的職業人,不僅要具備基本的職業能力,更重要的還要有成熟的職業思維。這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過程,是需要不斷積累鍛造。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總要成熟些,或許他自小就是在被提問的環境中成長的,懂得思考、選擇以及承擔這份選擇。我們暫且不去說目前應試教育環境造就的期待答案被動接受的眾像,和由此產生的職業供需之間在意識上的大偏差,這要有很長一段時間的調整和改變。但至少作為一個個體,你如果意識到你正在這樣的被動狀態中進行職業選擇,那麼請一定要即刻走出你舒適的圈子,以等同於找結婚對象一般嚴肅的姿態面對職業選擇(如果你說你找結婚對象也很隨意,那..umm好的)
不要再簡單的把求職等同於網申簡歷做面試,也不要心懷僥倖覺得最後一刻四處海投大力出奇蹟。選人用人從來都是一個現實的過程,你行你就上。畢竟真金白銀,誰都不願意浪費錢培養一個不合適的人。
同樣,每個人都應該有也本來就有自身的價值和特質,你都看不到你自己的價值,又怎麼期待別人看得到?不要忘了,這是一個著急的時代,是一個智商相差無幾的時代,是一個個人特色爆發的時代。任何工作都可能消失,任何新的工作也都可能產生,等待分工的日子,那是父輩的年代了。有選擇的時候請認真的給自己做出選擇,能開始準備起來,就妥當的行動準備,簡單到一份簡歷、一場面試。
請啟蒙你的職業規劃,做自己的主宰,而不是做那個主要把自己「宰」倒在職業路途上的人。
推薦閱讀:
※你不只是做好了自已
※位置,關鍵是位置
※可以控制的風險,是千里挑一的好機會
※一直被詆毀,一直在努力前行的中國男人
※不平坦的路——曾經的記者曾經的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