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總是把最壞的情緒留給最愛的人
你會不會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對越是陌生的人,越是畢恭畢敬。而對越是親近的人,卻常常滿臉抱怨。其實,我們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最差的情緒和最糟糕的一面,都給了最親近和最愛的人。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了陌生人。
很多人都喜歡,或者是習慣了,在外面受氣後,將負面情緒帶回家中,不給愛人孩子好臉色不說,還很容易百般挑剔,動不動就大發脾氣。如果對方脾氣好,或許忍忍也就過去了;但要是對方不想忍,那妥妥的就是一場戰爭。
有時候就想不通,為什麼我們能對陌生人畢恭畢敬,卻總是忍不住對最親近的家人亂髮脾氣?但細細想來,或許正因為對方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所以才更加肆無忌憚。
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身無能的憤怒。而那些會對家人發脾氣的人,大多是在外面受了氣。因為無法掌控外在的環境,無法掌控生活,於是只能通過掌控自己的親人來重新獲得安全感。他們吼得越凶,聲音越大,就證明內心的恐懼和無力感越強烈。比起外面的上司、同事、客戶,家人是一種更加安全,更加穩定和牢固的關係。所以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很容易就會把在外面壓抑的攻擊性毫無保留地發泄出來,甚至變本加厲。
另一方面,因為對方是自己的親人,我們的心理預期往往會相對更高,會下意識地認為,對方應該無條件地支持自己、理解自己、寬容自己。所以很容易形成心理落差,覺得:「別人欺負我,為什麼你也不理解我?」
可是,正因為他們是你最親近的人,正因為你愛他們,才更應該克制自己的脾氣,別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傷害到他們啊。
胡適在《我的母親》一文中曾這樣寫道:「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情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情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別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或許你真的不是故意給家人甩臉色,也並不想跟他們發脾氣,但不可否認,由你身上發散出來的負面情緒,確實已經在無形中傷害到了你最愛的人。
畢竟,婚姻如此不易,如若原本該和你風雨同行的那個人,一不開心就對你甩臉色、發脾氣。那就算你再容忍,脾氣再好,這段感情也遲早會出問題。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後,一個總是發脾氣的父母,簡直是孩子最大的悲劇。
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深圳一16歲少女因為經常被父母打罵,而選擇了服毒自殺。去世之前,她還曾因為起床太慢、洗頭時間太長而多次挨罵。在記者的採訪中,她的母親後悔自己平時對女兒關心太少,老是責罵她,把她當大人使喚,做不好就吼她甚至打她。而她的父親也說:「我只是覺得自己的孩子罵一下沒事,沒想到她放心裏面了。」面對噩耗,她的母親哭到幾乎暈厥,哀嚎著:「女兒,你快回來吧,我再也不罵你了!」只可惜,她已經永遠聽不見了。
或許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發脾氣,確實是希望孩子可以更好。但或許我們也需要考慮到:你的憤怒和責罵,究竟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傷害?
我們總是喜歡把那些待人溫和、彬彬有禮的人稱作有教養,這固然沒有錯,但真正的教養,不應該只是體現在人前,更要體現在人後。當失去了利益的牽連,沒有了外人的眼光,面對毫無攻擊力的家人,又有幾個人能像在外面一樣,剋制自己的壞脾氣?
真正最高級的教養,從來不是對外人保持好脾氣,而是能在家裡,也始終保持好情緒。就像周國平老師說的:「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是種教養。我們要警惕本能,培養教養。」
不要仗著被愛就有恃無恐,更不要把家人當做你負面情緒的垃圾桶。畢竟,人心都是肉長的,他們也會受傷,也會難過。
就像故事裡那個愛發脾氣的小男孩。當他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牆上釘一顆釘子。等到能夠管好自己脾氣的時候,每一次忍耐,就拔下一顆。可是等到他把釘子全部拔完的時候,牆上已經布滿了釘子留下的洞。就像那對為生活所迫,而對女兒疏於關心的父母,哪怕在女兒去世後,恨不得追隨而去,也再無法挽回女兒的性命。
有些傷害一旦造成,或許就永遠沒有機會癒合了;有些遺憾一旦發生,或許就永遠沒有機會彌補了。
家,永遠是我們最應該珍惜的地方,而家人,也永遠是我們最應該呵護的對象。永遠別忘了一句話:你能傷害到的,往往都是愛你的人。所以,收拾收拾自己的心情吧,學著把最好的情緒,留給你最愛的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