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一)

治未病(一)

「治未病」的思想早在公元前8-7世紀就已形成,《易經》載:「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確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己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千金要方》指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不治已病治未病》載:「與其救療於有疾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葯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如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20世紀60年代以來,我國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在城鎮和農村,癌症分別為居民死亡原因的第一、二位。據權威部門統計,全世界每年死於惡性腫瘤的人數約有700萬,其中我國有130萬之多。癌症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的壓力有目共睹。我們應重視腫瘤的預防,樹立防病勝於治病的觀點。

一、飲食方面:長期飲食粗糙,易對消化道造成損傷;過熱,過辣如麻辣燙、火鍋等,造成食道燙傷,形成慢性炎症甚至潰瘍,引起癌前病變;粗茶淡飯也要精工細作。不吃隔夜,油炸,過熱,過辣,過咸,過硬,腌制,污染食品;避免使用防腐劑、發霉食物、燒烤食品,亞硝酸鈉是一種防腐劑,它與胺在酸性(PH3。0)環境下,形成亞硝胺,後者為致癌物質。黃曲霉菌污染米、麥、玉米、花生、大豆等產生黃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煙熏、炙烤食品如熏腸、炎腿等可含有致癌物質苯並芘。孔子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素問?臟器法時論》中指出「人平時飲食應以五穀為人體的主要補養,五果輔助,五畜的肉也是非常有益的,五種蔬菜作為補充,相互調和可以補充人體的精氣的觀點,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我們要注意飲食的合理搭配。避免高脂肪飲食,注意新鮮水果、蔬菜、優質蛋白的攝入,預防肥胖。《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現代研究表明花椰菜對預防食道癌、肺癌及肝癌等都有作用。番茄能預防消化道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常吃大蒜、洋蔥可預防胃癌和食道癌,經常食用菌菇類食物能預防胃癌,常食豆類食物能預防乳腺癌。腌制食品、鹹菜等是胃癌的危險因素;食品精糙、長期缺鐵、營養不足時發生食管癌和胃癌的危險性增加。飲食中曬濃度低,血硒水平低易發生惡性腫瘤。

二、情志方面:《素問.上古天真大論》記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病安從來。」意思是我們要避免外邪的侵襲,又要調攝精神,避免情志過激和精氣妄耗。情志不遂,氣機鬱結,久則導致氣滯血瘀,或氣不布津,久則津凝為痰,痰濁互結,漸而成塊。在西醫來講情志會影響人體的神經體液系統,情志變化引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增高或抑制,內分泌系統中某些激素增多或減少,體液平衡紊亂,代謝產物積聚,內環境遭到破壞,從而易形成細胞癌變和發展的病理環境。精神情緒的長期過度緊張或憂鬱是癌症發生的重要因素。大量臨床實踐證明,癌症患者大創傷,或有較長時間精神的壓抑、鬱悶等,而性格開朗的人很少患癌症。在健康人的體內,雖然正常細胞也存在著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的可能,但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在這些細胞增殖之前,及時地將它們破壞和消滅。現代很多人精神長期處於緊張、焦慮、抑鬱狀態,而不良情緒能對機體免疫機能產生抑制作用,從而影響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功能。我們應當學會放鬆、寬容、思想閑靜,心無雜念。

  • 上一篇:沒有啦

推薦閱讀:

西洋參和胡蘿蔔,吃完,等結果,在線
2、陽盛體質、血瘀體質、 痰濕體質、氣鬱體質的養生方法
拔個火罐能治腰痛,真是這樣嗎?
枸杞紅棗泡水喝功效多
眾多微商大咖齊聚第二屆全球微商領袖峰會,你出彩了嗎?

TAG:中醫養生 | 養生 | 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