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和日本的蜜月

我們曾經和日本的蜜月

來自專欄 微觀當代

上周給大家簡單講了講「中日友好再起航」的故事,其實從「首航」到「再起航」這四十年間,中日之間不斷上演著相互利用,相互抵制,相互合作,相互懷疑的戲碼。

猶如一張臉的兩個表情,變來變去,從未停止。

由於文章里沒法留言,大家只好在後台留言給我,我都會盡量回復,不少朋友都說想多聽點中日之間的那段歷史。也就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後的故事。

那今天我就再和大家講講那段歷史吧,由於講外交和歷史很容易講的枯燥,所以我會盡量把往來交鋒的各種前因後果為大家梳理清楚,至少讓朋友們看起來條理清晰一點,也更有趣一點。

首先提一個基本概念,真正的戰後中日關係,其實分為四個大的時期。(這四個時期是我自己劃分的,中間當然會有小的反覆,但總的狀態是不變的)

中日40年來,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是融冰期,1972-1989年

二是蜜月期,1989-1996年

三是猜忌期,1996-2010年

四是對抗期,2010-2016年

關於這四個時期,一篇文章講不完,這次主要講1989-1996年之間的蜜月期,不過在講蜜月期之前,為大家補充一下上次講的融冰期的一點有意思的事。

大家都知道1969年中蘇在珍寶島幹了一仗後,中蘇關係迅速惡化,那美國就馬上嗅到了裡面的味道,釋放要與中國改善關係的信號。

中國也立馬收到信號,兩國間「暗送秋波」,通過巴基斯坦為中轉站相互傳話。

到了1971年,時任美國國家事務助理的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在參加巴方舉辦的晚宴時,我們的基辛格博士突然來了一招「屎遁」,捧著肚子說不舒服。

基辛格(中年時期)

在大批記者的關注下,基辛格回到賓館休息,然後又對望傳話說,賓館太乾燥,要住到山裡的別墅去修養。

於是在凌晨時分基辛格的車子往山裡開,可他不是要去山裡修養,而是要去中國。

在機場,在巴基斯坦航空的波音飛機上,中國外交部美大司的司長,已經等著基辛格了。

飛機起飛,基辛格開啟了一趟高度機密的訪華行程。

日本前首相,安倍親叔叔「佐藤榮作」

幾天後,日本首相佐藤榮作(安倍晉三的親叔叔),在首相官邸打開秘書送來的外交備忘錄,頓時臉色大變。

備忘錄上清楚寫明

基辛格7月9日~11日訪問了中國,並且敲定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訪華。

日本大驚失色的原因是他從沒想過美國會甩開自己,連招呼都不打,就和中國走近了。

要知道在當年,美國不斷不斷的要求日本對付中國,要求日本貫徹實行「親蔣反中」的政策,日本雖然有意要和中國搞好關係,但因為美國的存在,一直無法實現。

現在你美國倒好,叫我日本把中國當敵人,自己卻和中國「好上了」。

美國這種「背信棄義的兩面手法」立刻在日本政壇引發強烈不滿,當時日本國內無論政治家還是企業家,都主張,日本要「搶在」美國前面,和中國建交。

日本前首席田中角榮訪華(左)

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後,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中日簽署《中日聯合聲明》自此,中日恢復正常邦交關係。

日本搶在老大哥美國前與中國「建交」,老大哥直到1979年1月,才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但中美建交,中國獲得的是外交的戰略空間,而中日建交,中國獲得更多的是經濟發展的戰略空間,兩國當時與中國走近,對中國的意義是不同的。

所以我們之後就看到了鄧的訪日,日本企業界帶著大筆投資和技術進入中國。這些我上次講了點,這裡不贅述了。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是世界各國中援助中國最多的國家

從1980年起,日本開始大量的給與中國經濟援助,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低息貸款」

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最缺的就是錢

而日本經濟在80年代則是最輝煌的時期,最不缺的就是錢。

兩方利益高度契合,中國需要錢,日本需要花錢,於是大筆大筆的日本貸款湧入中國,這些從日本來的錢,極大的加快了中國基礎設施的現代化。

大家可能不知道,像北京地鐵,北京首都機場,上海的機場,以及國內幾十個大型港口的泊位建設,全部都是靠著日本貸款來完成建設的。

當年在中國所接受的全世界外來援助中,有高達67%,是來自日本的援助,可見日本當時有多熱衷於「援助中國」了。

當然「援助中國」,日本有他的政治利益考量,有經濟利益考量,中國當年免除日本侵略戰爭賠款,日本現在掏錢來投資贖罪也無可厚非。

況且日本給的錢,只有10%是免費的,其他90%都是低息貸款,都要還的,也不是白給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鄧總訪日後,正值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確實是靠著日本大量的「低息貸款」而迅速發展起來的。

沒有日本的貸款,改革開放在初期絕不可能那麼「勢如破竹」。

就在中國獲得日本巨大投資的時候,同年在美國,卻爆發了史無前例的反日遊行。如此反日遊行的規模和聲勢,甚至比二戰時期的美國反日,有過之而無不及。

1982年盛夏,炎熱的美國底特律市,底特律市政府門口,底特律工會聯盟外,擠滿了飢餓,憤怒,絕望的美國人。

這些人有的帶著自己的鋪蓋卷已經在市政府門口睡了一個月了,他們失去了原本收入豐厚的中產階級汽車工人的工作,被高額銀行貸款,醫療保險壓得喘不過氣。

當時日本汽車品牌已經佔領美國近22%市場份額,致使25萬汽車工人失業。

在美國人眼中,造成他們失業和無家可歸的罪魁禍首,就是小日本。

福特公司的員工們痛砸日本車

到了1985年,美國反日情勢極度高漲,並且迅速從民間反日,提升到官方反日。

當年,美國幾乎所有的大報紙《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全都刊載過一篇名為《痛擊日本》的文章,這篇文章,將美國全民反日的情緒,引爆到最高點。

國會議員們在國會前砸東芝產品

美國人開始砸日本車,砸日本電視機,洗衣機,收音機,好幾個美國中西部的保守州出現了只針對亞裔的暴力行動

可你要美國佬怎麼分得清中日韓的不同啊,只要是看到黃皮膚的亞洲人就上去挑釁,謾罵,甚至毆打,搶劫,這類暴力事件在美國保守州大肆蔓延。

不久後美國把矛頭指向日本的著名企業,東芝。

當時蘇聯還沒解體,美蘇還在冷戰,而日本的東芝,居然偷偷違反美國的貿易禁令,向蘇聯出口高技術的數控銑床,這些數控銑床可以幫助蘇聯打造更先進的潛艇。

這新聞一批露,美國政界和民間更是炸開了鍋,日本幫助蘇聯發展潛水艇,引發又一波全民共憤,大家要知道,當時可是美蘇冷戰時期,有多少美國人的思想還是冷戰的敵對思維,你日本居然幫助美國死敵,那美國也不會心慈手軟。

美國隨即祭出了對於日本東芝的制裁。

禁止東芝任何一樣商品進入美國。

然後又討論要罰款東芝150億美元,還是要讓東芝商品進來,但加征更高關稅,還要逼東芝在全美的報紙上刊登道歉公告。

這事情當時鬧得非常大,噼里啪啦一大堆的制裁和讓步。

不過話說回來,美國的套路也讓我們非常熟悉

美國上世紀制裁東芝,本世紀制裁中興,用的是同一個套路

獲取秘密交易文件,展開貿易調查,發動貿易制裁,以前是讓東芝「休克」,現在是讓中興「休克」。

到了1985年9月,以美國為首的日、法、英、聯邦德國,五國共同簽署《廣場協議》,通過金融手段強迫日元升值,進一步打壓日本的出口競爭力,自此開啟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全世界都在警惕日本的商品侵略,當美國開始大力制裁打壓日本,日本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危機感,於是更想要拓寬中國市場。

可以這樣說,中國市場,在當時日本所面臨的險惡國際環境中,是一塊足以「續命」的寶地。

原本日本的遭遇和困境對中國來說是絕佳的發展機遇,日本和美國、歐洲處的越糟糕,和中國就處的越好。

然而這一發展情勢在1989年發生了驚天逆轉

那一年「東歐巨變」

波蘭、東德,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先後爆發聲勢浩大的「運動」。

接下去的內容省略,敬請諒解

大家只要清楚那一年世界發生巨變,隨後美、日、英、法、德、意、加,七國,一致通過了對於中國的全面制裁案,日本也大面積的凍結了對於中國的資金和技術援助。

當時日本固然還想繼續發展中國市場,但作為西方盟國,日本就算不想,也必須跟隨。

而這一重大事件的轉機,發生在1991年底。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

肯定有朋友會問,蘇聯解體,干日本什麼事,蘇聯難道是日本弄解體的?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它裡面是有一整套邏輯關係的。

一,蘇聯解體25天後,鄧開啟南巡之旅,發表標杆性的南巡講話,堅持將改革開放貫徹到底。

二,蘇聯解體45天後,日本首相發表公開講話,宣稱「成立以美日歐為主導的,新世界三極秩序」

同年,日本外務省(相當於外交部)拋出當時轟動全日本的「五五三理論」,所謂的「五五三理論」, 就是以日美歐為核心的世界三極。

不但擁有強大的經濟實力,而且在自由、明竹和市場經濟這三大基本價值觀上高度一致,日本必須從中小國家的外交方式轉變為「大國外交」。

簡單來講,就是當蘇聯垮台後,整箇舊世界的格局也隨之崩塌,而新世界的格局尚未建立

日本當時的政治界,知識界,經濟界,都一致認為,以我們日本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足以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大國」。

日本想藉助蘇聯解體,擺脫「只有經濟大國」這一局面,從而成為一個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外交上,都實打實的世界大國。

可是在另一方面,1992年,這一關鍵性的歷史節點,又是日本房地產泡沫,股市泡沫破滅最嚴重的一年。

1992年一開始,日經平均股價跌破20000點,與最高40000點時相比已經腰斬,到了8月,更是狂瀉至只剩14000點。

1992年這一年,日本股市大跌,房市也大跌,房價以難以置信的速度下跌,大量的以土地和房產作抵押的貸款出現了極其危險的違約風險。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直線攀升,直接引發了嚴重的系統性風險。

在這幾個背景下

鄧南巡對全世界表態繼續改革開放

蘇聯解體,日本想和美國,歐洲建立世界三極秩序

日本國內經濟面臨嚴重風險,經濟泡沫不斷破裂。

再一次讓日本走向中國。

當時,與中國重修舊好至少有兩方面好處。

首先就是經濟好處,中國市場潛力巨大,投資中國意味著豐厚回報,這樣可以緩解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

其次是政治好處,日本對中國持續施加影響力,有助於讓世界其他國家認識到,日本確實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日,歐,美,世界三極的政治格局合情合理。

在上面種種利益的驅使下,1992年4月日本邀請江訪日,江題詞,中日友好源遠流長,同時希望日本繼續對中國投資。

江結束訪日回國後不久,日本就解凍了對於中國的第三批貸款援助。

要知道89年對中國的制裁是G7一起討論的結果,雖然世界各國當時為了經濟利益都有意撤銷對中國的制裁,可在所有發達國家裡,當其他國家還在觀望的時候,是日本第一個跳出來,重新恢復對中國的投資援助。

錦上添花誰都會,可雪中送炭卻不容易,日本,是中國被全世界孤立之後,第一個回到中國市場的國家。

日本天皇明仁訪華

1992年10月23日,日本天皇明仁訪華,這是有日本這個國家以來,第一位訪問中國的天皇,你完全可以這樣認為,1992年,就是中日上千年的往來歷史裡,最「甜蜜」的一年。

明仁在中國足足住了六天,但由於日本天皇並沒有實權,大多是個風向標作用,所以詳細講天皇在中國吃了什麼,玩了什麼,沒有必要。

隨後日本不斷加大對華投資和低息貸款。

下面請大家看一張圖,下圖是日本GDP的歷年成長表

我上面對大家說,1992年是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的一年

1990年增長8.0%

1991年增長6.0%

1992年增長2.4%

1993年增長0.8%

你可以清楚看出,日本經濟的增長表現出極度的疲態,從增長8%,到增長0.8%,只過了短短4年

正是認識到經濟的這一持續疲軟,到了1995年,日本政府又做了一件大動作,向中國道歉認錯。

村上富市在抗日戰爭紀念館(左一)

我上面說的92年天皇訪華,也從來沒對侵略罪行認錯,天皇訪華時談到戰爭,只講「我深感悲痛」半句不提道歉。

而在1995年5月,時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訪華,村山訪華去的地方也很重要,他先去了盧溝橋憑弔,然後參觀了抗日戰爭紀念館。

他也是第一個參觀抗戰紀念館的日本首相,參觀後村山富市對前來採訪的報社記者鄭重的說道:

「痛切反省由於我國的殖民侵略,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巨大損害和痛苦,在此我表示衷心的道歉。」

8月15日,村山富市再次發表談話,承認侵略,對此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這也就是大家後來熟悉的「村山談話」。

隨著日本首相對於侵略罪行的道歉,中日關係的蜜月期也來到最高峰,而「最高峰」同時也意味著下坡路的開始。

日本右翼分子1996年登釣魚島

中日間的「蜜月期」始於1989年,終於1996年,因為從1996年起,日本右翼就開始有計劃的登釣魚島,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也隨即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保釣運動。

再之後,世界進入新千年,中國經濟亦高速發展,看著當年被自己援助的「窮小子」漸漸富起來,強起來,日本也開始不安,加上釣魚島問題的延燒,日本國內的政治風氣日漸右轉,媒體和公眾輿論也偏向中國威脅論。

老一輩經歷過二戰,親眼見過二戰殘酷的政治家逐漸凋零,新一代的的政治精英(如安倍晉三,1954年生)則更願意打出中國威脅這張牌而獲得支持和選票,因為宣揚中國威脅,是最簡單獲得選民支持的方法,它乾脆有效。

好了,今天和大家大致講了講中日關係的「蜜月期」其實我們討論中日關係,說中日關係,並不準確。

因為在中日關係的背後始終存在一個幽靈,那就是美國。如果不把美國考慮進去的話,那中日關係討論再多都是白討論。

美國對於中日關係的影響是決定性的,你可以將中美日視作三角形的三條邊,無論哪一條邊有動靜,另外兩條都必然跟著動。

過去如此,今日更是如此

中日關係當年為什麼惡化?

因為美國唆使石原慎太郎挑起釣魚島問題

那今日中日關係為什麼又好轉呢?

同樣是因為美國見人就咬,咬的中日韓都感覺到了痛,轉而加快了合作。

中日之間固然彼此猜忌,彼此不信任,但在更大的威脅面前,雙方又會快速的抱團取暖。

若有可能,應該努力幫助川普連任吧

歡迎微信搜索,微觀系列,獲取更多好文


推薦閱讀:

其實這一場中美談判,過程和結果都令人欣慰
我眼中的中興通訊
中國表示將奉陪到底
特朗普心裡一直在唱的一首歌
山寨中興靠流氓

TAG:日本 | 中日關係 | 中美貿易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