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馳:鋼鋁混合車身與全鋁車身,哪個更先進?

愛馳:鋼鋁混合車身與全鋁車身,哪個更先進?

來自專欄 K博士和他的汽車朋友們

後發是劣勢,但同時也是優勢——可以避開先行者趟過的坑,並面向未來的技術趨勢進行更為前瞻性的設計。

與其他造車新勢力蔚來、威馬和小鵬相比,愛馳推出的第一輛量產車同樣也是一款SUV車型。那麼,有什麼特殊的亮點嗎?

我們談三個不同的點,鋼鋁混合車身、冗餘電源設計與ESP+ibooster系統

純電動車對全鋁或鋼鋁混合車身的需求更迫切

早在20多年之前,在純電動車還沒有起色的時候,寶馬就推出了第一個全鋁車身結構的BMW Z8,主要目標是輕量化。

最近幾年,伴隨著純電動車的,全鋁車身與鋼鋁混合車身突然變得更加重要。這主要是因為:傳統燃油車加油方便,一般是不考慮續航里程的,輕量化也就是省點油錢而已;而電動汽車充電很不方便,於是不得不背負著既重又貴的鋰電池包,而輕量化則可以降低電耗,從而減少電池的重量與成本。

使用全鋁或鋼鋁混合車身,成本會高一些,但如果因此可以少用一些電池,可以抵消部分增加的成本。所以純電動車在全鋁或鋼鋁混合車身方面的需求更迫切。

近年來,造車新勢力們在輕量化上的技能樹上點得並不一樣:

  • 全鋁車身: 鋁的密度是鋼的1/3,而各自合金的強度之比約為1/2,所以同樣性能下所需要的鋁重量更低,從而可以實現輕量化。鋁的焊接比鋼難。
  • 高強度鋼: 最傳統的方式,隨著更高性能的鋼合金與更優的結構設計方案出現,也能實現一定的輕量化效果。
  • 鋼鋁混合: 上述兩者材料的結合與折衷,在性能與成本方面平衡性較佳。

輕量化的3種技術路線

在造車新勢力中,蔚來ES8使用的是全鋁車身,威馬EX5與小鵬汽車未查到公開信息,推測應該是以高強度鋼為主的車身,而愛馳則採用了鋼鋁混合結構。

全鋼、全鋁、鋼鋁混合三種技術路線,哪種先進?

關於車身材料,我們經常聽到的兩種說法,可能就代表著普通消費者的整體認知:

1. 我們的車採用全鋁結構,使用的是最高檔的7003航空鋁合金,不僅輕,而且性能佳!

2. 我們的車採用鋼鋁混合結構,與全鋁結構相比,更注重碰撞安全性。

從消費者的角度而言,忍不住產生了兩個疑問:莫非全鋁就一定比鋼要高檔?莫非全鋁結構的碰撞安全性一定就差?

從工程師的角度而言,最能體現技術水平、最能帶來價值的設計理念應該是「合適的材料應用於合適的位置」。

舉一個例子,即便完全不考慮成本,鋁合金就一定比鋼合金要好嗎?

未必!我們可以從一個不太嚴謹、但最容易理解的角度來考慮:

  • 同體積下,鋼的強度大於鋁。車身上有一些部位的形狀是大體固定,如果非要改成鋁,那就要把鋁板加厚,重新設計。
  • 同質量下,鋼的強度要小於鋁。車身上有一些部位的形狀調整空間較大,薄點厚點無所為,就比較適合替換成鋁。

下圖就是寶馬新X5的車身使用的材料示意圖,可以發現,鋼鋁混合結構並不是說只使用1種鋼、1種鋁,而且應該秉承「合適的材料應用於合適的位置」的理念,使用數十種材料去精細化設計每一個零件。

寶馬新X5的鋼鋁混合結構使用了數十種不同的材料

常用鋁合金包括5000系、6000系、7000系。

  • 5000系是鋁鎂合金(圖中的AlMg3、AlMg4等),具有良好的腐蝕性和焊接性能,但加工時比較困難。
  • 6000系是鋁鎂硅合金(上圖中的AlMgSi、AlMg0.4Si1.2等),具有較高的強度、較好的塑性和優良的耐腐蝕性,是最主流的車用鋁全金材料。例如奧迪A8就用的這種。
  • 7000系是最高檔的,強度最高,當然也最貴。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蔚來ES8說自己用的是「航空鋁合金」,倒是一點也沒吹牛,比A8用得還要高檔。

在公開的資料中,蔚來整車工程副總裁Roger Mulkusson表示,ES8全鋁車身上鋁材的使用率高達96.4%,這也是全球量產的全鋁車身中最高比例的鋁材應用量,還在前縱梁處大量使用了航空級的7003號鋁合金,最終實現了44140 Nm/Deg整車抗扭剛度,大概是同類車型22500Nm/Deg的兩倍,比高強度鋼或鋼鋁混合車身的還要高!

在北京車展上,愛馳的工作人員在介紹鋼鋁混合車身時,使用了一種方便理解的話術:「鋁合金可以輕量化,比全鋼的要好;而鋼結構可以保證強度、保證碰撞安全性,比全鋁的要好」。 言外之意,就是說全鋁的強度不如鋼鋁混合的高。

然而,從數據對比上來看,蔚來ES8的全鋁車身整車抗扭剛度達到44140Nm/Deg,而愛馳的數值為36500Nm/Deg,雖然說遠遠大於同行業22000Nm/deg標準,但實際上還是要低於全鋁的蔚來ES8的。

也就是說,「全鋁結構的碰撞安全性一定就差」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鋼鋁混合車身的強度就一定比全鋁結構的更高」,也是不科學的。

然而,從工程師的角度來講,用最好的材料、實現最好的性能,真是太爽不過的事情了。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如果說實現44140 Nm/Deg的整車抗扭剛度,需要你多掏10萬大洋,而且在碰撞時其實也就更安全了那麼一點點,你願意嗎?如果能預見到量產成本控制的困難,ES8還是選擇這種「過設計」嗎?

因此,像寶馬、奧迪現在已經從全鋁的技術路線進化到鋼鋁混合車身的技術路線了。從業內角度來看,鋼鋁混合車身是未來的大趨勢。

也就是說,車身材料的進化路線是 全鋼 全鋁 鋼鋁混合。所以說,愛馳所選擇的其實是更具前瞻性的技術路線,這也是後發優勢的體現之一。

鋼和鋁熔點差別很大,是不能焊接的,愛馳優化了SPR自穿孔鉚接技術,在全球首次實現了1500Mpa以上高強度鋼板和高強航空鋁的可靠連接,保證密封和互鎖。

然而,在生產技術上的創新,也意味著新的風險。可不要因為這個點,而出現了類似特斯拉的量產困難與蔚來的成本控制困難的情況。

鋼鋁SPR自穿孔鉚接技術

可拆卸的電池包僅僅起到了充電寶作用嗎?

可拆卸電池包技術=換電技術+多電池包並聯技術+多能源冗餘備份技術。

換電技術不用多說,之前蔚來已經演示過了一把,雖然有管路、電氣連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技術上基本可控。

多電池包並聯技術是一個比較複雜的技術,猜想愛馳的並聯結構如圖所示,可拆卸電池包(組)通過雙向DCDC和整車原有高壓匯流排連接,雙向DCDC同時還具有隔離可拆卸電池包和整車電源網路的功能。

除了商業角度可以給用戶更多選擇外,在技術角度來看多電池包的最大好處,就是實現了高壓電源的冗餘。

在運行模式中,通過DCDC變換,將可拆卸電池包的能量和主電池包一起供給整車的用電器,如驅動電機、壓縮機、400-12VDCDC等。從下圖中看,主電池包供電路徑為黃色,而備用電池包的路徑為藍色,二者可以共同為高壓匯流排上的用電器提供能量。

和傳統電動車的單電池包設計相比,由於可拆卸電池包的存在,多電池包形成了電源冗餘設計。相當於,主電池包壞了,還有備用電池包給電機提供能量,為動力系統設置了「雙保險」,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拋錨在半路了。幾年前大眾的DSG門可能大家還記憶猶新,在高速上突然動力中斷,讓人驚心動魄。而雙電池則是從電源角度做好了動力的備份,會大大降低失效的概率

如果大家覺得電池包壞了拋錨半路不要緊,那麼自動駕駛的時候,這個意義就大了。按照SAE的L4-L5自動駕駛定義,當系統出現故障時,需要系統能夠把車開到安全區域,顯然一個電池包是無法滿足的。愛馳此舉,應該也是使用更具前瞻性的技術架構,而為了將來的高階自動駕駛做準備。

當然,目前的可拆卸電池包,只能說是提供了一種基礎架構,為未來實現電源冗餘設計提供了基礎。而真的要實現電源冗餘設計,還有以下若干難點,而且這裡每個難點都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從一個角度來說,愛馳是在創新;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也是給自己挖了很多坑啊!

這些難點包括:

  • 兩個包之間的均衡問題。由於兩個電池包工況不一樣,甚至使用時間長度都不一樣,很容易導致兩個電池包之間的電芯差異,從而影響整體性能和壽命。單個電池包的均衡尚且是個難題,就更別提兩個電池包之間的均衡了。
  • 冗餘備份邏輯。雖然看似兩個電池包並聯即滿足了冗餘備份的邏輯,實則還需要考慮電池包繼電器、熱管理系統、通訊控制等外圍系統的備份。
  • 高壓安全。多了一個電池包,所有的高壓安全策略都需要重新考慮、重新設計,並不是複製一套電池包的高壓安全需求就好了的。
  • 控制策略,兩個電池包是兩個能量源,兩個能量源之間的能量轉換,需要精細的設計,從而起到最大程度節約能量的目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是一種「混合動力」。

Ichak Adizes曾在《把握變革》一書中提到,創新E與執行P有時候是矛盾的。這些技術上的難點,從創新E的角度來說是喜聞樂見的,而從執行P的角度來說則是困難重重,必須在創新E與執行P之間保證一個平衡,才能不扯著蛋。而工程師通常屬於P的角度,從與工程師的交流來看,他們大多對此方案都直搖頭,因為這些技術難點解決起來真的不簡單。

目前美國和歐洲在研發的L4以上自動駕駛項目中,確實沒有冗餘高壓電源的方案,但是他們大多使用的是混動車,混動車本身就有電池-電機系統和發動機系統兩個做動力備份,所以不需要考慮高壓電源冗餘的事情。

而如果是純電動車,就必須要考慮高壓電源冗餘的設計了,愛馳的可拆卸電池包是實現冗餘設計的其中一種方案。

與博世戰略合作協議

為什麼和博世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而且博世是唯一的傳統供應商)考慮到愛馳並沒有和聯電合作整車控制器開發,那麼重視博世的唯一原因幾乎就成了底盤。因為博世的幾個底盤控制器ESP, EPS等技術是其他零部件廠幾乎無法逾越的「門檻」。

從這裡可以看出,愛馳的領導思維其實蠻好,關鍵地方花重金,其他地方能省則省,省出來的是真正的實惠。

使用了博世最新一代的ESP+ibooster,最顯著的特徵就是新一代ibooster可以支持複合制動能量回收。如下圖所示,一代ibooster只能把能量回收和機械制動解耦,特斯拉就用的這種,舒適性較差,回收的能量也不多;而二代ibooster則可以在駕駛員踩下制動時控制增加能量回收(如圖中藍色部分),這樣既增強了舒適性,也增加了回收能量。

另一方面,博世提供的二代ibooster和ESP同時具有制動加壓功能,在制動方面也是形成了冗餘的控制方案。和高壓電源的冗餘一樣,底盤系統也實現了冗餘備份的目標。

二代ibooster結構如下圖所示,相比於一代的ibooster,通過調節電機助力和踏板之間的關係,可以實現相同踏板位置下的電制動和機械制動分配。

二代ibooster

綜上,愛馳的後發是劣勢,但同時也可以更專註於正確的創新E上,從而形成優勢。而創新E則意味著風險,有可能會建立優勢,但也可能執行不到位而拖慢後腿。


推薦閱讀:

網傳華為造車:謠言,謠言,謠言!
新造車勢力·上篇 | 為啥拜騰和勁敵都要面對那三股壓力?
關於新造車公司,我們從麥格納那裡聽到了一些真心話
車輪上的國運
威馬 EX5 詳細參數曝光 五款車型兩種電池九項選配

TAG:愛馳汽車 | 互聯網造車 | 電動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