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九十:豫東會戰(下)
在豫東區壽年兵團被圍之時,白崇禧吸取上次增援開封,遭遇共軍層層阻擊且戰且退的經驗教訓,決定這次北上增援區壽年,如果中野還是這路打法,則伺機圍殲中野阻擊部隊,為此,白崇禧將李本一第7軍調出大別山,進駐信陽。
白崇禧兵分三路:(以張軫為前敵總指揮)
1、胡璉整編十八軍為先遣軍,第一梯隊;
2、吳紹周率熊綬春14軍、李渤28軍、吳紹周85軍為第二梯隊;
3、李本一第7軍、楊幹才20軍為第三梯隊。
劉伯承在自己北上圍攻鄭州的方案被毛澤東否決,令其至平漢路以東阻擊張軫、胡璉後,劉伯承也兵分兩路:
1、以王近山六縱、王宏坤十縱、四縱劉金軒12旅隱蔽南下至襄樊周邊埋伏待機;由王宏坤統一指揮;
2、以楊勇一縱、陳再道二縱、陳錫聯三縱、陳賡四縱在汝南至商水一線阻擊白崇禧集團北援。
在睢縣被包圍的區壽年兵團,除了司令官區壽年之外,72軍軍長余錦源、75軍軍長沈澄年都是土木系幹將,尤其沈澄年,與胡璉私交甚好。
此次增援睢杞,胡璉可謂心急如焚,率領其第10軍、第18軍瘋狂衝擊中野防線,陳賡、陳錫聯等部果然且戰且退;
7月1日,白崇禧令吳紹周、楊幹才等向中野兩翼包抄,第7軍為預備隊,令胡璉咬住當面共軍主力;
7月2日晚,王宏坤、王近山等部3萬餘人對襄樊發起猛攻;
襄樊守將為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康澤。畢業於黃埔三期、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康澤並沒有打過仗,他是復興社、三民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抗戰後期,三青團被蔣經國接管,康澤失勢;此後輾轉來到華中被蔣介石任命為第十五綏靖區司令官。
該綏區有3個川軍獨立旅轄7個團共1.1萬餘人,分別屬於四川軍閥潘文華、孫震,因此康澤特地找來川軍宿將郭勛祺做自己的助手。
白崇禧對於增援康澤並沒有什麼興趣,對於增援川軍也沒有興趣,但襄陽、樊城、老河口戰略位置重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確定攻打襄樊的並非共軍游擊隊後,白崇禧只得下令李本一第7軍、楊幹才20軍掉頭西進增援,同時令南陽的張金廷第2軍南下。
第7軍、第20軍按白崇禧的命令走了一條奇怪的增援路線,他們並未直接西進,而是先乘車南下到孝感下車,然後折向西北,沿大洪山南麓向襄樊推進;李本一這樣增援,南陽的張金廷自然保持原地觀望的姿勢。(註:第7軍、第20軍如果從信陽、確山一線直接西進到襄陽需要5天,按照白崇禧的路線至少需要10天。)
白崇禧電告康澤,共軍主力皆在平漢路以東,攻打襄樊的必非主力肯定缺乏攻城重武器,令康澤放棄老河口、樊城,收縮兵力固守襄陽,務必堅守至7月22日;
康澤接令後,命駐守老河口的163旅東撤襄陽,不料該旅卻直接南逃沙市,這使得襄陽的兵力愈發捉襟見肘;也不能說川軍怕死,康澤、郭勛祺完全指揮不力,劉伯承和王宏坤的往來電報可以間接說明一些問題,王宏坤7月11日電告劉伯承,表示所部傷亡重大,請求停止攻城,劉伯承的回電是:「不許顧慮傷亡,不準講價錢,以求徹底勝利。」
7月13日,過於關心康澤的蔣介石,指示康澤放棄襄陽城外的制高點真武山、虎頭山、羊牯山,將兵力全部收縮回襄陽城內;白崇禧得悉後,嚴令康澤必須堅守城外製高點;
康澤同志自然服從了蔣介石的命令,7月16日晚,共軍攻克襄陽,康澤、郭勛祺被俘;鑒於李本一第7軍已抵達襄陽以南100里的宜城,王宏坤、王近山等飽掠一番後立即棄城而走;
襄陽之戰,擔負主攻的六縱17旅陣亡兩名團長,其中一人叫做苟在合。
李本一、楊幹才自平漢路南下後,張軫集團的任務便是儘快到達睢杞戰場了。胡璉孤注一擲,他和18軍副軍長楊伯濤率領王元直第11師兩個團,丟下所有重裝備,從共軍阻擊陣地的縫隙中輕裝疾進,由吳紹周率領大兵團隨後掩殺。
7月7日,胡璉到達太康,吳紹周兵團到達淮陽,接到張軫來電,睢杞戰役已告結束,粟裕大軍已撤往隴海路以北。
粟裕北撤後,邱清泉、孫元良兩兵團率先展開追擊,黃百韜及余錦源稍事休整後亦加入追擊戰;粟裕兵團東西南北四處遊走,至7月底終於得以東渡大運河,在濟寧與許世友山東兵團會師,覓得安身立命之所。至此,蔓延兩個月之久的豫東大會戰宣告結束。
推薦閱讀:
※白崇禧有什麼傑出的軍功或者表現嗎?為什麼被稱為「小諸葛」?
※國共內戰回顧之一:史迪威
※「五萬頭抓不完的豬」與隱形將軍韓練成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