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母問我:你們怎麼什麼都沒讓孩子學
來自專欄 心理學的Storyteller
這篇是針對這一問題的回答, 學過發展心理學的你,有哪些「教別人帶孩子」的經歷?
---------------------------------------------------------------------------------
太長不看版:因為他才三歲多啊……
為免有些人誤會我的主張是「永遠都什麼也別讓孩子學」,我在此說明一下我的觀點:
1、孩子學這學那,從4歲以後再開始學也不遲(因為一、他的體能已經發育到一個可以承載很多種類的活動的程度;二、他開始有了合作、配合等集體意識);
2、語言、藝術等方面的學習確實可以從小開始,但也沒必要早到2歲半;而且要「因材施教」+「持之以恆」,半途而廢是會丟功的;
3、有一些遊戲性質的興趣班,有錢就上吧……
我不反對讓孩子學這學那,我反對的是一種適得其反的焦慮心態;並且我認為應該掌握一些基本的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知識來學會篩選市場中的騙子機構。
---------------------------------------------------------------------------------
岳母大人曾經不止一次批評我:你們怎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學啊!虧你還是個心理學家呢!你看那個小誰,才剛三歲半,一個禮拜要學5節課,美術、數學、英語、邏輯、社交……
我想了想,是啊,學心理學有什麼用呢?可能是,省錢吧……
相比於泰然的佛系爹媽,我發現市面上更多的還是積極入世的儒系老母親,和強勢干預的法系老母親。為了孩子學不好一個單詞而著急,拼不好一塊拼圖而上火。
理解。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快樂成長」派家長,我也不反對讓孩子參加興趣班早教班,只是在讓孩子學這學那之前,有一些大前提應該弄明白,不要因為孩子暫時「輸在了起跑線上」而讓自己陷入沒有必要的焦慮。
牛娃的幻象
不知大家發現了沒有,牛娃量販式出現的階段,往往集中在幼升小時期。小孩子學習能力、模仿能力、記憶力強,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牛娃幻象」的階段。說白了,就是有些孩子把一些並不複雜的知識提前學了而已。
早在1942年,Strayer就用一對雙胞胎做過實驗。他讓雙胞胎1號從84周時開始學習辭彙,而2號則在一邊放飛自我,直到89周時才加入學習。一開始1號學習突飛猛進,比2號快多了。但三個月過後,兩個人的辭彙水平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很多知識和技能,早學晚學,最後結果都一樣。但早學的作用大概就是能造成「智力被開發了」的假象,批量生產「偽神童」,而讓那些沒有教孩子提前學的家長陷入朋輩壓力的危機感和焦慮之中。
有一些技能的學習確實存在關鍵期(例如語言、音樂、藝術、體能類學習等),但只要在這個關鍵期(比如語言關鍵期為3-6歲,也有人認為這個關鍵期一直延續到12歲)內,早點晚點學也沒什麼太大的區別。而早於這個關鍵期學(比如2歲就學),也未必能達到更好的效果。
有的家長對我說,我的孩子是自己想上輔導班,難道我還不讓他學嗎?我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孩子有學習熱情當然可以支持他們去學,但我的觀點是家長不必為了孩子在某個階段達不到一些標準,或是不如別人家孩子而焦慮。
幼兒園學微積分?
學齡前兒童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進行智力培訓和知識傳授為時過早,尤其是那些需要運用數理邏輯思維、抽象思維的知識。
現在家長中開始流行一種新思路——讓處於前運算階段(2-7歲左右)的兒童學習代碼類編程、學習微積分、學習邏輯思維。
從皮亞傑的觀點來看,前運算階段(2-7歲)的兒童通過語言、模仿、想像、符號遊戲和符號繪畫來認識世界,但對事物之間發生因果關係的邏輯基礎其實是不太能理解的。而7-12歲的孩子雖然已經進入了具體運算階段,但也還處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不會像成年人那樣充分理解。
魔都前陣子很火的一批幼升小牛娃簡歷中,有位孩子表示自己知道「2的13次冪等於8192,一天有86400秒,19/20等於95%」……其實,這裡展現的「數學能力」實質上是「記憶能力」,和數學能力、邏輯思維並沒有太大關係。
美國幼兒教育學會(NAEYC)就提出了「發展適宜性教育實踐(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的概念,其中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了解每個年齡階段的發展特點」。我並不否認有天才兒童的存在,但是對正態分布中的大部分孩子而言,千萬不要簡單粗暴地從大人的角度去強行訓練他們,更不要被一些巧立名目的營銷所欺騙,而應該充分考慮到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和階段。
有關「早教」的謊言
儒系和法系的母親們也許要說了,我讓孩子學這學那,也並不是想要他們成為牛娃,只是想培養他們建立一些良好的學習習慣,習得一些基礎的生存本領
我同意。但這仍然要遵守「各年齡階段發展特點」的原則,而且仍然沒有必要被一些營銷謊言帶動得陷入無謂的焦慮。
注意力缺失?2歲孩子根本坐不住!
鹿sama有一位常懷悲憤的小姐妹,抱怨說孩子沒耐性,讓他好好坐下拼個拼圖,拼不到5分鐘就要到處跑。
早教機構提醒她:「你家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得及時干預和調整。」但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連哄帶騙,講經說法,熊孩子就跟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坐不下。她氣得一天飯都沒吃,跟鹿吐槽孩子不省心。
我問了一句:「她家孩子多大了?」「2歲半…」
兒童的注意持續時間也是隨著年齡增長的,一般 5-7歲兒童注意穩定時間大約15分鐘,而5歲前兒童能保持10分鐘就算很好了。
你說你就為這麼個事兒跟孩子較勁,跟自己較勁,氣得吃不下飯,何必呢……
早教鍛煉社交能力?
而一位哥們給他還不到兩歲的孩子報名參加了一個早教班。我一聽他的描述,這哪是去早教的,根本就是去累傻小子的。爹媽彎著腰扶著一個個蹣跚學步的小奶娃一通亂爬,據說能邊爬邊社交。
機構老師說,因為他的兒子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差的,所以需要儘早鍛煉社交能力。
來你過來告訴我,一兩歲孩子社交能力差不差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我保證不打死你。
為什麼小孩子不是一學會說話走路就能上幼兒園,而是要等到三歲才行?因為人的社會性不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小寶寶可能2歲才剛剛能夠分辨自我和他人,3歲前僅僅能共處於一個物理空間內各自活動,絕對不會有複雜的社交技能。
老哥說,可是我們這大半年學下來,孩子的社交能力確實有進步啊。
哥……那是因為你家孩子在不斷長大啊,孩子的社交功能本來就是隨年齡增長而快速發展的。
當然,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學習班、興趣班、早教機構都沒有存在的必要。有些按照兒童發展規律去設置的課程,當然是可以開發出孩子更多潛能的,畢竟幼學如漆,童年是學習和吸收知識最快的階段。
只是現在的市場魚龍混雜,很多機構只是把部分科學結論斷章取義,加以歪曲和誇大,再拿一些唬人的術語+亦真亦幻的個例包裝一下,販賣一下焦慮,製造一下恐慌,然後就開始騙錢了。
曾經有一個中學校友特意加了微信來問我:那些早教促進社交能力、鍛煉注意力、開發右腦
……還有什麼腦電技術掃腦子,哪裡不會掃哪裡,都是真的嗎?
我說:不是真的。
她說:太好了,那我準備去做這一塊了。
我說:Excuse me?
她說:我以為那些機構多牛逼呢,原來也是唬人的,也就是說,我做肯定不會比他們做更差咯,對不對?
我拉黑了她。
不過鹿sama的閨蜜反駁了我,開啟了一個我以前沒有想過的思路。
她說:「我當然知道花錢把孩子攏到早教班一起玩,和幾個朋友帶著各自孩子聚在一起免費玩,效果是一樣的。但老娘就是錢多,不行嗎?」
好的,是在下輸了!
是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最後再叨叨幾句
比起知識的灌輸,竊以為培養孩子對知識的熱愛更重要。
有一次我和鹿sama帶著孩子在山中過周末,大晚上趁著月色泡山野溫泉。鹿對孩子說:「你看那棵松樹的葉子中間,掛著一顆大月亮,這叫『明月松間照』。」
「你看咱們腳下的泉水,把山林間的石頭都沖刷得亮晶晶的,這叫『清泉石上流』。」
孩子似懂非懂地跟著念「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我說他才三歲多,你現在教這麼複雜的詩句,他學不會的。鹿說,我不要他會背,我只想試著讓他也能體會到我所體會到的,就是這兩句詩,和此刻的風景一樣,是美的。
我並不是說這種教育方式才對,因為按照這種方式是肯定教不出牛娃的,而每個家長在育兒中的訴求是不同的。
但我認為這種「熱愛」的心情對生活是有裨益的。
因為這種心情,曾指引著小時候的我們偷偷去看了很多與學習、考試無關的「無用之書」。長大之後才明白,所有的「無用之書」,終究都會是有用的。
最後,祝佛系、法系、儒系、道系……各大派系的所有老母親們,每個人都能歡度一個安詳又從容的母親節!
推薦閱讀:
※強烈推薦:90%的家長正在毀掉孩子的自信!
※#幼小銜接#給幼兒園孩子講奧數題,這是瘋了嗎?不試試怎麼知道!
※家長提問:孩子自我意識很強了,會頂嘴,父母應該怎樣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