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群畫家的「緊急集合」
來自專欄 不藝術不幸福
我的知乎專欄「不藝術不幸福」一路寫到現在,也有幾年了。雖然我在最近出的書《如何看懂藝術》中略有提及「自己出生於一個藝術家庭」,但除此之外,我很少提到我的藝術家父母。之所以沒怎麼提,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是不喜拋投露臉的人,更願意觀眾直接和他們的作品交流。這一點,倒是符合大眾印象中藝術家的「個性」。
只有一件事,是我覺得想和大伙兒分享的。這件事,和今天這個日子有關。
十年前的5月12日,四川的大地震讓「5·12」這個數字增加了一份沉重的含義。對於每個國人來說,這一天除了用來紀念偉大的護士南丁格爾,也是緬懷大地震的逝者、同時關注防災減災的日子。
地震發生兩天後,我父親所在的藝術團體「中國寫實畫派」將畫派的藝術家們從全球各地緊急召喚到一起,經歷了緊張的7天7夜後,合力創作了高2米,寬20餘米的巨幅油畫《熱血五月·2008》,並在隨後的賑災義拍中將畫作拍賣所得的3350萬元善款全數捐獻給了受災地區用於文化建設。分別建成了綿竹年畫博物館和北川羌族羌綉博物館。
事後聽這些畫家們說,當初最開始在創作的時候,並不是一切都想好了才開始的。最初萌生的動機,源自於艾軒、袁正陽等幾位軍旅畫家。其中艾軒、袁正陽兩人均是成都軍區政治部的美術創作員,而地震災區則正是他們當年下部隊的地方。面對四川人民受災,這些畫家的本能反應便是:「那我們該做點什麼?」
當時災難剛剛發生,一方面是有熱心社會力量自發組織前往災區救災,另一方面則是新聞在勸告大家,災難兇險,非災區民間救援隊,不要自行前往災區。因此,對這些畫家來說,最自然而然的想法便成了「有力出力」。剛好北京時代美術館的創始人王藝以前也是軍人,也參與到這個事情中來,最終促成了巨幅創作這件事。
聽我父親說,當時他參與創作的時候,只是覺得義不容辭,對於後面的事情倒沒想太多。直等到三年多以後,災區重建到達一階段,邀請畫派的藝術家們前去啟動當地非遺項目時,大家看到重建後的新縣城,知道自己當時創作所籌善款確實用到了地方,才突然有一種「啊…我們還真是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呢」的感觸。
別的人我不清楚,但對於我爸,我是清楚的。他當時想的,肯定沒想到「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的那種瀟洒狀態,而是懷抱赤誠之心,在不給他人添麻煩的前提下,為社會盡一個藝術家力所能及的擔當。自2008年的那次「緊急集合」之後,他就又回到了自己的斗室專註創作,一轉眼十年過去,他也還是在那幾米的畫布上縱橫,一如十年前那樣。
老實說,藝術家們走到他們的那個份上,每個人的成績都不是白來的。大家都有自己的才華、想法和脾氣。即便現在回頭來看,作為一個頻繁和藝術家們打交道的經紀人,我也會覺得十年前的那個五月,藝術家們能夠在兩天之內迅速聚集起來,放下一切,投身到這場賑災行動當中去,是一件挺不可思議的事兒。這不是哪個人的號召力能做到的,只有一種原因,就是大家共通的赤子之心。
雖然藝術家們時而給人們一種「遺世獨立」的高冷印象,但真到有事兒、需要他們的時候,這些藝術家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任何一個愛國者都是一樣的。
當初參與創作的畫家們中,有兩人已經先後離世。在世的藝術家們也都頗為低調,很少提起他們當初集體創作的日子,那就請允許我來替他們揚揚名吧。
推薦閱讀:
※高蓊畫家——妙筆生花 意境深遠
※畫家李雨 富貴風流拔等倫 百花低首拜芳塵
※陽陽說畫陪您過發財中國年,中國畫賀歲,李秋紅生活之美
※《陽陽說畫》推介畫家,樊建勇作品欣賞
※中國當代畫家 穆雅清
TAG: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