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魏國的創建者問題
我剛才看見有人爭論魏國開國者的問題,於是就把我以前在貼吧上寫的東西修剪一下發到這邊來,以便闡明這個問題。
一、秦漢時期何為國?什麼是建國?
既然我們要說的建國,那麼我們自然要先搞清楚在秦漢時期,國是什麼,怎麼建國。許多認為曹丕是建國者的人,一個根本性錯誤就出在這裡,他們往往認為稱帝=建國。但真的是這樣嗎?史料如下:
【《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鄭玄註:「建國,封諸侯也。】
先說這個《禮記》是西漢戴聖整理秦漢禮儀而成,而鄭玄是東漢末的大學者。為什麼我要特意標明時代?就是因為我想告訴各位,在秦漢,或者曹操所處的漢末時期,建國的標準就是上面史料所記述的一樣。天子封諸侯,那個諸侯就是建國了,說的再簡單些封公封王就是建國,所以稱帝=建國,明顯是錯的。稱帝肯定有國家了,但建國者未必稱帝,這不是一個充要條件,不可能划上等號。而這個國的,性質自然是諸侯國,在劉協冊封曹操的詔書中有明確記載: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而諸侯國從周朝得分封制的時候就產生了,封邦建國講的就是這個制度。而後一度被秦朝廢除,但秦朝滅亡了,劉邦再次啟用,並和郡縣制整合了一下,成為了郡國並存制。但漢初的諸侯王勢力依然強大,後來還爆發了西漢七國之亂,或者叫七王之亂。舉這個例子,能更好的說明,稱帝=建國是必然的錯誤,因為七王並沒有稱帝,他們打的是清君側的旗號,但他們的國家早就在被封的時候就建立了。漢初諸侯國連城數十,勢力強大,所以發生如此禍事,後來漢武帝用推恩令等手段來削弱邦國,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廢除。所以曹操此時拿出來這個制度說事,以此完成建國的大業。當然了,什麼白馬之盟,在曹操的兵威和大權面前基本上可以無視。總之劉協不得不讓曹操建國,同時承認其合法性。
二、有關曹操建立魏國的記載
我看了很多和魏國建國相關的史料,也不知道曹丕建立魏國這個說法的史料,出自何典。但曹操建立魏國的史料卻比比皆是。
首先就是上面發過的,劉協要冊封曹操為公建國的詔書,明顯說出要讓曹操建國,而且國號為魏。
【君以溫恭為基,孝友為德,明允篤誠,感於朕思,是用錫君秬鬯一卣,珪瓚副焉。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往欽哉,敬服朕命!簡恤爾眾,時亮庶功,用終爾顯德,對揚我高祖之休命!】
按照慣例曹操當然不能開口就說「好,我接了」,而是要推辭再三。這時候以荀攸為首的官員馬上上表勸進,其中和建國有關的史料如下:
【自古三代,胙臣以土,受命中興,封秩輔佐,皆所以褒功賞德,為國籓衛也。】
【今比勞則周、呂逸,計功則張、吳微,論制則齊、魯重,言地則長沙多;然則魏國之封,九錫之榮,況於舊賞,猶懷玉而被褐也。】
然而曹操表示還要慣例一下,繼續推辭,然後荀攸自然繼續陪曹操演一下。荀攸等人二次上書,和建國有關的史料:
【伏見魏國初封,聖朝發慮,稽謀群寮,然後策命;而明公久違上指,不即大禮。今既虔奉詔命,副順眾望,又欲辭多當少,讓九受一,是猶漢朝之賞不行,而攸等之請未許也。】
【今魏國雖有十郡之名,猶減於曲阜,計其戶數,不能參半,以籓衛王室,立垣樹屏,猶未足也。】
這第二份上書主要是說曹操只要一個魏郡當封地太少,應該多要點,於是呼,曹操不演了,正式表示接受,並給劉協答覆道:
【不意陛下乃發盛意,開國備錫,以貺愚臣,地比齊、魯,禮同籓王,非臣無功所宜膺據。歸情上聞,不蒙聽許,嚴詔切至,誠使臣心俯仰逼迫。】
依然是慣例,曹操上表說不是我想當,是劉協和大臣們要我當,所以我就當了吧!不過這並不奇怪,歷朝歷代帝王都喜歡玩這套。至於曹操的真實想法,看看董昭傳和荀彧傳就再清楚不過了。
【昭曰:「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處人臣之勢者也。今明公恥有慚德而未盡善,樂保名節而無大責,德美過於伊、周,此至德之所極也。然太甲、成王未必可遭,今民難化,甚於殷、周,處大臣之勢,使人以大事疑己,誠不可不重慮也。明公雖邁威德,明法術,而不定其基,為萬世計,猶未至也。定基之本,在地與人,宜稍建立,以自籓衛。明公忠節穎露,天威在顏,耿弇床下之言,硃英無妄之論,不得過耳。昭受恩非凡,不敢不陳。】
簡單來說,董昭就是勸曹操建立國家,奠定基業,同時舉了兩個例子【耿弇床下之言,硃英無妄之論】前者是劉秀的臣子,後來劉秀稱帝了。後者勸春申君奪取楚國君位,然而春申君沒聽最後他死了。董昭通過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其實就是在暗示曹操要麼建國然後取代漢朝,要麼就等死吧。曹操自然心領神會,隨之同意了董昭的建議【後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號,皆昭所創。】
另外董昭和荀彧在這個問題上有很大的分歧,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曹操是否要被封為國爵。史料如下:
董昭傳引裴註:【獻帝春秋曰:昭與列侯諸將議,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書與荀彧曰:「昔周旦、呂望,當姬氏之盛,因二聖之業,輔翼成王之幼,功勛若彼,猶受上爵,錫土開宇。末世田單,驅強齊之眾,報弱燕之怨,收城七十,迎復襄王;襄王加賞於單,使東有掖邑之封,西有菑上之虞。前世錄功,濃厚如此。今曹公遭海內傾覆,宗廟焚滅,躬擐甲胄,周旋征伐,櫛風沐雨,且三十年,芟夷群凶,為百姓除害,使漢室復存,劉氏奉祀。方之曩者數公,若太山之與丘垤,豈同日而論乎?今徒與列將功臣,並侯一縣,此豈天下所望哉!」】
荀彧傳:【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勛,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進爵國公,在北周之前,進爵國公,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封國的公爵。而只要曹操踏上這一步,就可以說正式拉開漢魏國代漢的序幕,荀彧和董昭都知道這點,所以爭鋒相對,最終曹操聽取了董昭的意思,使得阻礙建國的荀彧鬱悶而死。
另外關於曹操稱公建國一事,在其本紀也有明文記載,史料如下:
【於秋七月,始建魏社稷宗廟。天子聘公三女為貴人,少者待年於國。】
以上史料,多次提到【魏國】,【國】,以及開國,進爵國公的記載,可以肯定的說,魏國在曹操稱公那一年正式建立。要是曹丕是建國者,那麼之前這麼多人在奏疏中,以及劉協的詔書中提到的【魏國】豈不是在指不存在的東西?(曹丕是開國者,但他稱帝之前卻出現如此之多的魏國字眼,明顯邏輯悖論)
當然,相關的史料記載可不是僅僅只有這些。在其他很多人的傳中,都提到過【魏國始建】之類的相關字眼,諸如【《荀攸傳》: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上面是稱公關於這方面的記載,在之後曹操稱王的時候,劉協下詔冊封時也再次強調曹操是開創魏國之君,且功不可沒。史料如下:
【君勤過稷、禹,忠侔伊、周,而掩之以謙讓,守之以彌恭,是以往者初開魏國,錫君土宇,懼君之違命,慮君之固辭,故且懷志屈意,封君為上公,欲以欽順高義】
補充:稱公稱王就等於建國,可不只是魏國一個特例。不扯什麼春秋戰國那些久遠的諸侯國,就是曹魏的死對頭蜀漢,可也是稱王就建國的。史料如下:
先主傳【臣等輒依舊典,封備漢中王,拜大司馬,董齊六軍,糾合同盟,掃滅凶逆。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故典。】劉備也和曹操差不多,依據漢初諸侯王故典,建立國度。因為劉備沒有稱公,而是跳過這步,直接稱王,所以稱漢中王時正式建國,和曹操一步步來略有區別。
至於孫權他向曹丕稱藩,藩啥意思?藩,對諸侯國的雅稱。
而且在當時的吳國臣子的心目中,已經有吳國是一個國家的概念了,如孫權接受魏使冊封時時,徐盛憤然說道「盛等不能奮身出命,為國家並許洛,吞巴蜀,而令吾君與貞盟,不亦辱乎!」既然是要【並許洛,吞巴蜀】,這裡的國家自然不可能是指蜀漢和曹魏,而漢朝也已經滅亡,更不可能。所以這個國家,自然是指孫權的吳國。可見成為吳王的孫權,在東吳臣子心中已經有了屬於他們自己的國家。同時他們心中對魏國這個宗主國,也並不認可,如【令吾君與貞盟】在徐盛口中,孫權只是結盟,而不是稱藩投降,地位應當是對等的。同時也正是看到此情此景魏使邢貞感嘆不已:【貞聞之,謂其旅曰:「江東將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三、魏國的百官也是曹操時期就設立了
既然魏國是一個國家,那麼魏國自然有自己的百官,以此來和漢官斷絕關係,在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夏侯惇恥為漢官,史料如下:
【魏書曰:時諸將皆受魏官號,惇獨漢官,乃上疏自陳不當不臣之禮。太祖曰:「吾聞太上師臣,其次友臣。夫臣者,貴德之人也,區區之魏,而臣足以屈君乎?」惇固請,乃拜為前將軍。】
當時曹魏手下的諸多將領都成了魏官,夏侯惇也想成為魏官,曹操雖然一開始不同意,但在夏侯惇堅持下,曹操任命夏侯惇為魏國的前將軍。這裡就也能體現曹操是魏國的開國者,他可以冊封官員為自己的僚屬,而且要是按照主流看法說什麼曹丕建立魏國,按照那種說法曹操沒死的時候,魏國自然沒建立,魏國沒建立,哪來的魏官?夏侯惇莫非是提前預約不成?跟曹操說,「孟德你死了,叫你兒子稱帝的時候記得給我封前將軍啊」,稍微用腦子想想,就能發現這說法真是奇葩。
在前文舉出的史料中,其中已經出現和魏百官由曹操設立的記載,也就是這句【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魏國的百官由曹操設立並選拔,自從魏國建立後,許多曹操的親信重臣都由漢官轉變為魏官,而這些人多半是曾經在曹操司空府、丞相府的官吏,可以說是曹氏集團的骨幹。而其中以荀攸為首,上文提到荀攸帶頭上書勸進,再加上他之前跟隨曹操征戰多年,結合很多因素,荀攸被曹操委以重任,成為魏國第一任尚書令。(荀彧是漢朝的尚書令)
並且荀攸也編寫了《魏官儀》,若無魏國,何來魏官,何來《魏官儀》呢?
所以說要論三國的開國君主,說是曹操、劉備、孫權是完全沒問題的。
我翻遍三國志,未見言曹丕開創魏國的史料,有的話還望指教。
推薦閱讀:
※【帝國落日】(2)魏源與郭嵩燾。
※雪域高原的古往今來--通俗西藏史16
※漢之西(1)
※芬蘭為何是讓全世界人都眼紅的國家?
※中國歷屆有哪些國家主席都有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