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難量產?這個消息應當怎麼看待

殲20難量產?這個消息應當怎麼看待

來自專欄 網易談兵

近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發表文章稱,「中國殲-20近期內很難量產,高性能顯得多餘」的文章。

在這篇文章里披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是中國的殲-20採用超材料以進一步提升隱身性能,二是由於新材料、發動機以及飛行員等方面的影響,殲-20將和俄羅斯的四代機蘇-57一樣很難在近期內實現大規模的量產。

那麼這則報道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少?

先來看超材料。

俄羅斯文章里披露,中國科學家在製造新一代航空超材料方面獲得進步。這些材料能夠大大降低戰機的雷達反射面。

雖然目前還處在早期階段,但從前景看,將對中國正在開發的四代機包括殲-20都能夠極大提升隱身性能。

其實,早在今年3月,中央電視台的《大國重器》欄目里就報道了深圳已經開始建設世界上第一條超材料生產線。在節目中就透露這條生產線能夠生產具有隱身、抗燃燒、防結冰等性能的超材料。

雖然由於保密的原因,在節目中並沒有直接透露這條生產線的超材料產品是否會用于軍事,特別是軍用飛機。但是超材料結構可以通過對電磁波的吸收調製來達到控制雷達反射信號的作用,甚至可以通過對電磁波進行極化調製,使入射電磁波轉化為所需極化狀態而被完美吸收。

簡單來說,使用這種材料的軍用裝備,就等於披上了一件能夠針對不同頻率電磁輻射的非常有效的「隱身外衣」。 毫無疑問,這項最新技術的超材料,肯定會運用到殲-20上。

曾經在珠海航展展出的超材料

所謂隱身並不是說肉眼看不到,而是指通過減弱作戰飛機的雷達反射信號強度,使對方雷達無法發現戰機,或者最大限度縮小減少被雷達發現的距離。

所以,要實現隱身能力,主要就是降低飛機的雷達反射截面,隱身戰機往往採用特殊的外形設計和能夠吸收、削弱雷達反射信號的機身材料及塗料這兩項措施來實現。

在機身外形上,殲-20採用了翼身融合體設計,使機身和機翼平滑過渡,從而在機翼和機身之間儘可能降低出現角反射效應的可能性,同時在進氣道採用了DSI進氣道設計,並採用內置彈艙,也都是能大大降低了雷達反射截面的有效措施。所以,殲-20在外形設計上已經充分實現了隱身化。

殲-20外形採用翼身融合技術

在機身方面,目前可以確定殲-20是採用了隱身塗層,也就是最外層的塗層是能夠吸收雷達波,來達到減少列達反射信號的目的。

而在機身材料方面,以往只有很籠統地提到具有低可探測性的符合材料。而這次俄羅斯媒體的報道以及中央電視台的報道,都可以確定,殲-20肯定會採用最先進的超材料,從而使殲-20在機身外形、塗層和材料三方面都能夠具備隱身性能,三管齊下的措施必然會進一步提升殲-20的總體隱身能力,比肩F-22完全是有可能實現的。

全新的超材料更是讓殲-20的隱身能力進一步提升

其次,至於俄羅斯媒體認為殲-20由於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等大量應用在科研和生產領域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將可能造成在一定時間裡,殲-20戰機的零部件、機載設備的產品合格率不高。

殲-20的試驗型是採用俄羅斯發動機,但量產型肯定是要換裝國產WS-10發動機,這不僅因為國產WS-10發動機在推力、油耗、工作時間以及對飛機的飛行性能的提升都比俄羅斯發動機要更勝一籌,更重要的是只有使用國產發動機才能使殲-20的產量不受制於人。

而國產發動機的進度顯然和滿足殲20大規模量產的要求還有相當距離。

此外,殲-20是四代機,四代機飛行員對飛機的操縱、戰術以及體系化應用等,都和以往三代機有著很大差別,所以真正具備同時能夠駕駛殲-20、殲-16、殲-10的飛行員,只有空軍飛行試驗訓練基地的少數尖子飛行員。所以即便殲-20開始大規模量產,是否能有足夠數量的合格飛行員,也是一個問號。

俄羅斯的四代機蘇-57進展遠遠落後於殲-20

基於上述這些原因,俄羅斯媒體認為殲-20的大規模量產在短期內是無法實現的。不過,俄羅斯的這份擔心,顯然是以己度人了,用自己四代機蘇-57量產所面臨的困難來推斷殲-20的情況。

儘管殲-20大規模量產確實還存在不少困難,但是中國國防部發言人在2017年9月27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就已經宣布,殲-20已經正式列裝部隊,成為F-22、F-35之後全世界第三款列裝部隊的第四代戰機。

而俄羅斯的蘇-57列裝還遙遙無期,兩種飛機已經不在同一水平線上了,說殲-20無法在近期實現大規模量產,不知道是不是有「狐狸吃不到葡萄」的心理在作祟。


本文首發於談兵公眾號(id:wytbjs)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推薦閱讀:

什麼是卡賓槍?
土耳其關注中國FC31戰鬥機:造航母剛好能作艦載機
悲報!東洋之花の凋零!中特帝威脅和平!日本國援引燈塔米國戰力!
我國的國防安全手段有哪些關鍵點?
針對美韓「薩德」部署朝鮮齊射4枚導彈欲意何為?

TAG:戰鬥機 | 軍事 | 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