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用經濟四維來解決人生困惑

用經濟四維來解決人生困惑

上天最公平的就是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個小時。

什麼時候舍,什麼時候得,什麼是需要堅持的,什麼是可以放棄的。每個人都必須有一條線,而且必須是自己來劃這條線。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長。

查理·芒格說:

「每個人要理解這個世界,需要找到自己的 mental models,底層的思維模型。

這些模型應該來自不同學科和方面,大概 80 到 90 個模型就可以幫你處理 90% 以上的問題。」

我們所有學過的基礎學科和理論不都變成了自己的 mental models 嗎?

經濟學也是這樣。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畢業十年後重讀自己大學時的教材,依然會興奮得拍大腿的?

但那就是經濟學給我的感覺,也是它對我一生的影響。

十年前,我在北大讀經濟學雙學位。

六年後,我從矽谷回國,在北大經濟中心校外雙學位開學典禮上做了這個演講。

今天我要給大家講的是經濟學是如何影響了我的人生的。

翻開任何一本經濟學的入門書籍,第一章里一定會有的一個圖表就是供需曲線。

但是,我今天在這裡不是要來和你們討論任何具體的經濟學知識的。

我只和你們分享五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經濟學原理以及發生在我身上與之相關的小故事。

折現

折現的意思是,今天能拿到的一百塊錢和下個月才能拿到的一百塊錢是不一樣的。

未來的收益摺合成今天的價值,就叫做折現。

如果有一個人和你說,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 100 天后給你一顆糖,另一個是 101 天后給你兩顆糖。

你很可能會說,當然是 101 天后給我兩塊。

但如果這個人和你說,是現在馬上給你一顆糖,還是明天給你兩顆糖,你也許就會猶豫了。甚至很可能你就選擇了現在就先吃一快糖。

誰等得了什麼明天啊!

人們會僅僅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自己的選擇。因為快樂是有折現率的。

即時愉快的吸引力總是超乎人們意料,人們也總是會今朝有酒今朝醉。

  • 我明天再健身,我今天先放縱一下;
  • 我明天再看書,我今天先玩個手機;
  • 我明天再思考這個問題吧,今天就想癱著。

當然,其實還在遠古時期時,短視又可能是必要的。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猿人他每天都在規劃著未來。

我明天再吃這塊肉;

我下個月再去冰河的另一邊看看;

我明年再造一個小猿人…

另一個猿人和自己說,我現在就吃掉這塊肉。

哪個猿人更可能把自己的基因延續下去呢?

但是現代社會不一樣了。

在《異類》這本書里,馬爾科姆提到:

任何一個人想在一個領域裡成為一個頂尖的人,他都必須花費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無論你是足球運動員,還是創業者,還是小提琴演奏者,這個一萬個小時都是必要非充分條件。

聽起來一萬個小時這個數字很簡單。

但想要完成這一萬個小時,每天為一個事情投入三小時,也必須堅持十年。

所以,23 歲的生日那天,我在筆記本的第一頁寫下了自己想要實現的所有大大小小或宏偉或瑣碎的夢想:

學會弗拉門戈舞蹈,像本傑明巴頓那樣擁有一棟海邊可以看日出的木屋;

創造一個普通人都用的品牌,寫一本小說,在美國拿到 MBTI 性格分析資格證;

成為專欄作家等等等等。

寫下夢想清單的時候我沒有從細節上去考慮具體該如何實現它,也沒有去評估它到底需要花多少金錢和時間,更沒有在意它是否能稱得上是一個理想還是僅僅是一個享受。

只要我想實現的,我都寫下來了。這就是我死前想完成的事情。

然後我再給我的夢想分類,我發現,雖然列了許多死前想完全的事情,但我最想實現的三個夢想主題是:閱讀寫作、性格分析、創業。

於是我開始每天記錄我在我這三個夢想上投入的所有時間。

截止到上個月,我的 10000 小時倒計時分別是:

  • 閱讀寫作 7095.5
  • MBTI 9112.5
  • 創業 9166.5

如果有一個人問我,「你是要今天的一顆糖,還是明天的兩顆糖?」

我會說,「不,我要十年之後的那一千顆糖。」

機會成本

巴菲特有個曾為四位總統開過飛機的私人飛機師 Mike,他讓 Mike 寫下對他職業生涯最重要的 25 件事。

Mike 花了一些時間寫完了。

然後他又讓 Mike 從中圈出最最重要的 5 件事。

Mike 非常猶豫,花了更長的時間,糾結的圈出了 5 個。

這時,Mike 有了兩列清單。

左邊一列是最最重要的 5 件事,右邊一列是剩下的也非常重要的那 20 件。

巴菲特說:

「這左邊的 5 件最最重要的事情不用我說什麼了。

但我想問你,現在你會如何處理右邊的那 20 個目標?」

Mike 說:

「我當然會把最重要的那 5 件事作為優先項目,然後再用更少的時間做後面的 20 件事情。」

巴菲特說,你錯了!這 20 件事,應該是你「不惜一切代價避免去做」的事情!

這些事情永遠不能佔用你的時間精力,直到你先完成那 5 件事為止。

「機會成本」的意思就是,為了得到一個你喜歡的東西,你必須放棄其它你喜歡的東西。

上天最公平的是什麼?

上天最公平的就是讓每個人每天都只有 24 個小時。

我很喜歡的一句話是,I can do anything, but I couldn』t do everything.

你真的能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但是你永遠不可能做所有你想做的事情。

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什麼時候該舍呢?

雅虎新上任的 CEO Marrisa Mayer (註:2012 年 6 月上任,2017 年 6 月從雅虎辭職)工作非常拼,能每天加班到凌晨,周末去辦公家常便飯,還敢在辦公桌底下睡覺。

她說,我們為什麼會感到精疲力竭。

因為我們為了工作放棄了其它我們心裡很珍視的東西,所以我們感到憤怒。

  • 比如每周二和老同學的聚會;
  • 比如兒子的足球比賽;
  • 比如和妻子一起享用的周六晚餐。

工作是要拼,但工作之外,只要這些東西得到了保護,你就不會感到疲憊。

什麼時候舍,什麼時候得,什麼是需要堅持的,什麼是可以放棄的。

每個人都必須有一條線,而且必須是自己來劃這條線。

邊際效用遞減

我想說的第三個經濟學原理是「邊際效用遞減」。

「邊際效用遞減」是什麼意思呢?

當你吃第一個冰激凌的時候,你覺得它非常美味,可如果還讓你多吃一個,你就沒有吃第一個的時候那麼想要它了。

如果繼續不停吃下去,每多吃一口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可能吃第五個的時候,你就會難受起來。

日本大導演北野武在出名之前發誓,哪天有錢了要買輛跑車!

成名之後,他買了保時捷,卻發現感覺沒那麼好。

因為「看不見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

於是他讓朋友開,自己打個計程車跟著,還和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哦」。

我們需要多少錢才能幸福?

普林斯頓大學的學者發動 50 萬美國人進行了調查。

答案是:

生活水平一旦達到了「舒適標準」,再多收入也不能帶來幸福。

這個「舒適標準」在不同國家不一樣,美國是 7.5 萬美元。

另外,當一個人他的年收入從能體面生活的 2.5 萬美元提高到中產的 5.5 萬美元的時候,他的幸福感並沒有翻了一倍,而是僅僅提高了 9%。

為什麼?

因為金錢跑車大豪宅、鮮花掌聲鎂光燈,所有這一切東西的邊際效應都會遞減。

如果你追求的僅僅是這些東西,得到了之後你會失望的。

我在北大讀完了經濟學之後,又去密歇根大學讀了經濟學碩士,之後去了矽谷。

當時我的一個老闆是 Jack Smith。

他 21 歲就進入蘋果擔做研發,27 歲聯合創建了第一個網路郵件服務系統 Hotmail,兩年之後就被微軟以 4 億美元的巨資收購。

那還是 1996 年。

有一次我就問他:

「高富帥先生,你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在矽谷名利雙收,得到了很多人一輩子都為之奮鬥的東西。那你開第一輛跑車的時候是什麼感覺?」

我的意思是:

「當你什麼都已經得到了的時候,剩下的六七十年里你還能渴望的是什麼呢?」

Jack 和我說:

「我們的幸福的來源不是我們得到了什麼,而是我們在期待什麼、追逐什麼。」

沉沒成本

「沉沒成本」是業已發生的無法收回的成本,它是過去的成本,不應該影響當下和未來的決定。

如果你丟了一張電影票,你會再買一張依然走進電影院好好欣賞電影嗎?

還是你會覺得這樣等於掏了兩倍的錢,賭氣不看電影了?

在北大和密歇根大學拿了兩個經濟學學位之後,我開始做我一直喜歡的市場營銷;

還是在我最喜歡的矽谷,並且是我喜歡的創業公司。

工作了一年多,我開始想著要不要回國創業,打造自己的品牌,這是我的終極理想。

我很猶豫。我愛加州,我愛矽谷,我喜歡我的工作,我愛這裡的一切。

這時候,David 和我說,

「我想起我的一個朋友,她選擇了留在堪薩斯,因為她老公不想離開。現在,她和一個老公、兩個孩子、一棟房子一起停滯在了美國中部那個鳥都不生蛋的地方,我為她感到無比遺憾。

她來自伊朗,有博士學位,她非常聰慧,充滿了冒險精神。可是她最終選擇了和那個男人留在那裡,同時幻想著他們在未來的某一天一定會去另一個城市,做真正想做的事情。

他們說,總有那麼一天。可我卻覺得,是啊,沒錯,但是你們一直在等著。八年過去了,他們依然還在原來的地方,活在等待和想像之中。

她的情況可能和你的不同,而且待在加州灣區的確和被困在堪薩斯完全是兩回事。但是,我的意思是,不要讓過去或現在的任何事情成為未來選擇的束縛。」

那之後,我毅然決定回國創業。我現在很高興我當初做了那樣的選擇。

心理諮詢里有一個叫「搖椅法」。

想像自己已經 90 歲了,在自家門廊的搖椅里躺著曬太陽,你回想過去一生的選擇,那些做了的或者沒做的,什麼是你後悔的...

然後現在就去做那些不會讓你未來後悔的決定。

複利

創業公司的定義是什麼?

它指的不是剛剛被創立的公司,也不是拿到融資的公司,也不是和互聯網或高科技沾邊的公司。

創業公司 = 增長。

增長率最可怕的在於,它有複合式的力量。

  • 如果每周的增長率是 1%,一年是 1.7 倍;
  • 每周 2%,一年 2.8 倍;
  • 5%,12.6 倍;
  • 7%,33.7 倍;
  • 10% 的話,一年就能達到 142 倍。

每周

每年

1%

1.7 倍

2%

2.8 倍

5%

12.6 倍

7%

33.7 倍

10%

142.0 倍

這就是「複利」。

每個創業公司都有那麼一個他們每年每個月每周每天盯著的一個增長率。

比如,每周 5% 的流水增長就是我們唯一的目標了,所以公司里任何大的小的問題都有了行動指南。

這個會我們要開嗎?開了的話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

我要去參加那個行業會議嗎?去了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我要寫那篇 PR 文嗎?

寫了我們這周能增長 5% 嗎?我們要多招一個採購嗎?

招了我們下月能繼續增長 5% 嗎?

我要花三個月的時間挖來一個厲害的運營主管嗎?

找到了我們明年能繼續增長 5% 嗎?

只要把問題換了一個問法,答案就變得簡單了。

那麼把自己一個人當成一家創業公司呢?

任何一個角度,如果我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明年的我就會比去年的我厲害 1.7 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2%,明年的我就會比去年的我厲害 2.8 倍。

如果每周都做到比上周好 10% 的話,明年的我就會比去年的我厲害 142 倍!

唯一要在意的就是自己的成長。

像一個創業公司那樣,儘可能讓自己的增長率更大,而且儘可能把增長的時間拉長。

你就是你每日重複做的事情。


推薦閱讀:

關於宗、馬虛實之爭的思考
社會主義吼
4· 網紅經濟|做「網紅老闆」,你準備好了嗎?
經濟科普(6):未來十年中國的大趨勢是怎樣的?│脫苦海
小眾經濟:品質和數量如何平衡?

TAG:經濟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