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面埋伏到四面開花—中國周邊國家為何紛紛對華態度好轉?
就在幾年前,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還是一片緊張之態。在東北亞,日本與中國圍繞東海釣魚島劍拔弩張;在南亞,印度與中國因洞朗幾乎兵戎相見;在南海,菲律賓、越南更是因南海爭端上躥下跳,像賴皮一樣纏著中國沒完沒了。至於像朝韓、新加坡之類,雖與中國沒有直接的衝突,但也是各打各的算盤,凈折騰些給中國添堵的幺蛾子。
可幾年下來,我們再回首四顧,發現形勢已經大有不同——越南不鬧了,菲律賓更是直接從美國的馬仔,變成了在中美間騎牆;印度總理莫迪也在上月訪華,跟中國聊起了感情;就連最跟中國過不去的日本,現在關係也已經回暖,馬上就要召開的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正是日本積極改善對華關係的一個重要成果。
為什麼短短數年,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態度竟會不約而同的發生如此大的改變?一些評論將此總結為中國的「外交定力」。對於這個解釋,雲石君還是很認同的。不過光「外交定力」四個字,未免顯得有些籠統,讓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這一節中,雲石君再就此做一個簡單的拓展。
要搞清楚周邊國家為何改變對華態度,我們首先要弄明白的是,這些國家之前因何與中國關係緊張。
其實關於這一點,原因不難解釋。中國雖然是一個世界級的地緣大國,但近代以來一直貧弱,莫說影響力拓展了,就是古代朝貢體系下的傳統勢力範圍,也隨著近代中國的衰落而喪失殆盡。近幾十年來,雖然中國改革開放,重回正軌,但由於長期貧弱,所以這一階段,國家的發展主要集中在苦練內功方面,簡單的說就是純粹的靠賣力幹活來賺錢。這種經濟上自我修鍊,配合以政治上的韜光養晦,意味著這一階段的中國,其地緣影響力並未伴隨著國力增長而釋放。相應的,也沒有對周邊既有政治格局產生衝擊。這種情況下,大家大可以按照舊有的模式相安無事。
但到了本世紀10年代,形勢逐漸出現了變化——隨著國力的爆髮式增長,中國已經坐穩了全球第二大國的寶座,並將其他國家遠遠甩開;同時,隨著時光的推移,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定程度,再想向更高層次進步,除了苦練內功,也有必要對外部、尤其是周邊資源進行戰略整合——換句話說,中國已經到了必須通過拓展自身影響力,來進一步增強國力,賺取大國溢價的階段;而此時中國的國力,也能夠在相當程度上,支撐它的這種拓展。
這種情況下,中國地緣影響力的釋放開始加速。
而鑒於中國的龐大規模和強大國力,它的這種釋放,不可避免會對周邊國家產生重大影響——於國家層面,傳統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一個新興大國的介入,必然會帶來利益空間的改變,而在這種改變的過程中,中國的強大實力,決定了它天然佔據著優勢地位,這難免會讓一些國家感到不安,感到自己的利益空間(當然,很多也只是它們自認為的利益空間而已——比如南海、釣魚島)被威脅乃至剝奪。這種情況下,他們對中國心生反感,並採取具體措施試圖抵制,其實是自然而然,也不能避免的。
當然,作為奉行和平崛起理念的大國,中國的地緣影響力拓展,並不是的簡單的仗勢進逼。在堅決謀求戰略空間拓展的同時,中國也同時給予相關國家開出了不錯的交換條件——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路一帶。通過中華經濟圈的打造、產業鏈條的整合,以及巨額對外投資,所有相關國家,只要能正面看待並接受中國地緣影響力拓展的現實,都能從中國手上,收穫到不錯的經濟回報。
當然,雖然有好處擺在眼前,但要一下讓所有周邊國家都認可接受,還是沒那麼容易的。一方面,這裡面有個慣性因素——畢竟大家在舊有格局中呆久了,不管是思維模式、還是內部的利益鏈條,都是在舊格局基礎上構建的,要一下子扭轉過來比較困難。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給出了實實在在的經濟好處,但中國要的某些東西(比如南海),這裡面潛藏的價值更大,就這麼「讓」給中國,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甘心。
只不過,不甘心也沒用。中國是鐵了心要開拓進取。周邊相關國家它們是不滿也好,是合夥反抗也罷,所有的動作,在中國強大的實力和堅定的決心面前,最終都沒能取得成功,沒能對中國的戰略推進構成決定性的阻擋。
這種情況下,各國的心態就會逐漸發生變化。
首先是慣性因素,這個本來就是依附於環境而生的,隨著舊有環境的變化,一開始時它可能會有些不適應,但時間久了,舊有模式的影響自然會逐漸消退,對新環境的適應性也會不斷增長。這種此消彼長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導致各國心態發生改變,使得他們更能理性的面對當下的新環境。
而相較於慣性因素,更重要的,還是利益上的權衡。對周邊國家來說,中國的影響力開拓,確實對一些他們自認為的所謂重大利益造成了衝擊等,而且中國拋出的好處,其分量也確實未必能完全覆蓋他們「出讓」這些「重大利益」所帶來的損失。可問題的關鍵是,就算他們對此不滿,甚至通過各種手段抗爭,但由於自身實力的有限,也不足以改變中國積極進取的態勢,不足以改變這些利益空間被中國一步步擠入乃至擁有的現實。
這種情況下,大家就有必要仔細掂量下了。而掂量的邏輯很簡單——跟中國鬧,白白消耗實力不說,最後依然是雞飛蛋打,什麼好處拿不到。而從現實角度出發,承認現實,與中國合作,雖然自己心中的「理想收益」會喪失(或者喪失一部分),但至少能從中國手中撈取不錯的現實補償。
基於這種邏輯,各國的政策都會在理想和現實之間,努力尋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平衡點。而隨著局勢的發展,中國優勢越來越明顯,這種情況下,各國的平衡點選擇,自然會越來越向認清現實角度傾斜。雖然這種傾斜,並未發展到完全正式承認中國利益訴求的程度(畢竟中國的實力和影響力還沒有達到絕對優勢無法撼動的地步,未來形勢依然存有變數),但至少,大家都已經能夠理性的依照中國「擱置爭議」的倡議,在事實層面與中國達成不同程度的妥協,以此換取跟中國合作,發展經濟的戰略機遇。
綜上所述,中國這些年與周邊國家的博弈,本質上就是在打造大勢。鑒於這種大勢,背後有中國強大實力做支撐,所以只要中國保持定力,按照自身的步伐推進,那麼其他國家不管內心多有不甘,為避免自己在新格局中邊緣化,都只能或早或晚,主動或被動的,融入到這股大勢的洪流中。
當然,雖說中國營造的大勢,非周邊國家所能逆轉。但見效的如此之快,短短几年就能讓周邊相關各國不同程度的轉身掉頭,這還是讓人多少有些意外的。而之所以會有如此效果,除了中國自身的定力外,其實還跟美國的不給力有關。甚至某種程度上,美國的舉動,還從反面幫了中國的忙。
本來,以中國的地緣實力和現有國力,其經營東亞乃至西太平洋,區域內根本沒有可以匹敵的對手。而之所以周邊國家會有膽量抗拒中國,說白了關鍵因素只有一個——背後有美國撐腰。要是沒有美國,中國的區域內影響力拓展過程中,根本就不會有什麼「博弈」存在,直接可以一帆風順、水到渠成!
在中國周邊拓展過程中,美國的阻礙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但問題是,這種阻礙,並沒有強大到能夠從根本上阻斷中國經營進程的地步。雖然它也不斷派軍艦巡航南海,但它卻並沒能阻止中國種島。這使得美國的這種蜻蜓點水式巡航起到的振奮人心效果,在中國永久性軍事基地建設面前,明顯顯得黯然無光。
而在與中國的正面對抗方面,美國因為不想承擔在中國家門口與中國正面衝突的風險,所以始終不願挺身而出,而只是在背後挑唆,總希望將這些東亞小國推到前頭——可鑒於中國的強大實力,美國出面帶頭的話,那大家或許還有可能跟隨前進,可美國自己不出頭的話,誰會腦子進水,跑去撞中國的槍管子?再加上美國暗中操縱小國,連橫抗擊中國的舉措,又被中國的合縱相阻擾,遲遲不能成型。這一系列因素,最終導致,中美在這一階段的博弈中,美國並沒有真正起到幫助相關國家狙擊中國的效果。
甚至,特朗普的上台,以及他的一系列政治舉措,反而還加劇了周邊國家對中國妥協。特朗普上台後,大肆鼓吹貿易保護,反對全球化,想方設法的讓資本迴流美國。這一系列舉措,都對東亞博弈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東亞各國(包括南亞的印度),基本上都是靠全球化吃飯的。印度、越南這些自不必說,就是作為發達國家的日本,其經濟也高度依賴于海外市場。本來,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它的資本和市場,都是東亞各國所急需的。而這層經濟關係的存在,也同時成為美國主導東亞秩序的戰略基石之一。
現在,特朗普大喊美國優先,反對全球化,縮窄美國市場大門,又大肆操控金融,吸引全球資本迴流美國。這種情況下,東亞各國普遍面臨著市場和投資雙雙落空的局面。
這就很尷尬了!大家出來混,都是要吃飯的。你美國不幫我出頭就算了,連飯都不給我吃,那我們的經濟該如何發展?
而這時候,中國的重要性就逐漸凸顯出來。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內需也在不斷拉升——這意味著中國有著巨大的市場。而且伴隨著中國地緣拓展,中國資本的輸出也在增加。最關鍵的是,中國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所以它堅決支持全球化!並且自身開放程度也在不斷增加。
這個太重要了。資本和市場,這是東亞經濟體最需要的兩樣東西。隨著美國的「閉關鎖國」,東亞各國要想減少損失,就必須轉移陣地,開闢新的市場,找到新的金主。而放眼全球,有這個能力,也願意提供這兩樣東西的,非中國莫屬!再考慮到這些東亞國家與中國的緊密地緣關係,他們完全有條件從中國手裡,拿到比別人更多的份額!
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如果美國人僅僅是政治上不願大賣力氣,那大家憑著一口氣,沒準還能跟中國多扛兩年;可現在特朗普連資金和市場都不想給了——那這些國家再跟中國對著干,接下來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這種情況下,本來就已經在中國強勢態度下逐漸變得心猿意馬的東亞各國,在腰包的催促下,終於又不得不加快了適應新環境的步伐,這才有了這短短一年內,整個中國與周邊國家關係形勢的整體重大改變!
這世界上的國家有兩種,一種是造勢的,一種是順勢的——而前者不過寥寥幾個,後者卻佔據了絕大部分。
以中國的地緣實力,其天然就是屬於造勢的一類,只不過由於自身原因,長期以來不得不蟄伏。但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擁有了造勢的能力,並找到合適機會牛刀小試;而與此同時,另一個有資格維護大勢的美國,不僅未能對中國有效阻擊,反而因為自身原因,而在戰略上無視甚至犧牲一部分中國周邊國家的利益。這種情況下,這些國家縱然對中國的地緣拓展心有不甘,但迫於大勢,也只能識時務者為俊傑,轉而與中國和解。
當然,中國的這種突破只是階段性的。美國並沒有放棄其對東亞秩序的主導權;周邊國家也並沒有徹底放棄對中國地緣拓展勢頭的阻擊之念。接下來,中美還會圍繞新的平衡點上,進行反覆的博弈。至於最後能否取得勝利,這還有待時間來驗證。在此過程中,中國依然要在保持定力的同時,一邊審時度勢,一邊增強自身的實力。只有勢到位,術用對,中國佔主導地位的東亞新秩序,才能從夢想變為現實!
以上是從宏觀角度來說的。那麼細化到微觀層面,中國又應該怎麼做呢?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外風雲系列1826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關注本微信公眾號,持續收看全部雲石君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為什麼來中國才一天多特朗普就已經讓這些人氣急敗壞了?
※NBA解說的搞笑語錄:科比被瘋狂調侃,衛平布萊恩特偏愛科比
※中國為何會有「小粉紅」和「精外」?
※為什麼設立雄安新區?
※俄8成民眾不歡迎中國遊客赴貝加爾湖, 常因歷史問題發生爭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