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態的完美主義者

病態的完美主義者

來自專欄 酷炫腦科學

我所在的大學最近迎來了學期末,前幾天一位朋友忽然微信我,說想來我房間坐坐。一進門,她兩滴豆大的淚珠就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我覺得我真的好差勁,我好想離開這所學校」,她聲淚俱下地說。

我知道她的心結在哪:暑假大家都申請了和教授做研究或者去企業做實習,但是她為了能儘早畢業,之前給自己安排了夏校課程,而現在看到大家風風火火地討論自己又要做什麼項目、做什麼職位,又開始後悔,覺得自己比別人不足。

「你不懂,一步棋走錯,後面步步都會錯的。夏校我就聽聽課,考考試,這麼輕鬆,而你們都去做那麼有挑戰性的事情,我真的覺得我自己好沒用。」

我在她的言辭中看到了我曾經似乎也有的兩個執念:「不允許自己休息,只要不把自己壓榨空就是錯的」;「不優秀,不配活」。這就是所謂的完美主義,病態的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無法讓自己安心地休息、放鬆,他們會經常覺得自己還不足夠好、還可以再做多一點事情。而當他們確實獲得了一些成就時,他們又會開始絞盡腦汁想著如何繼續保持這個成就,甚至做得更好。當事情的確進展不太順利的時候,他們會很快地想要放棄,想要逃離。

今天我也從我自身經歷的剖析和學術研究上跟大家探討一下完美主義者。

酷炫腦作者 | 雪 里

審核校閱 | 酷炫腦

編輯 | Mandy

01

完美主義的產生

心理學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很大程度上都跟童年時父母的撫養方式有關。幼兒自身是缺乏行為能力的,需要撫養者妥當的照顧才獲得安全感,身心才能健康地發展。但現在很多「虎爸虎媽」的教育模式讓兒童應有的無償的關懷變成了「有條件的愛」,他們在言行中時常給兒童傳達一種「你要是不優秀,你就不值得被愛」的信號。殊不知在這種所謂的對孩子有益的鞭策下,更是在他們的心裡埋下了抑鬱與焦慮的種子。長大後的完美主義者心裡會有一個內化的嚴厲的父母,當他們的表現沒達到自己的高要求時,內在父母就會跳出來指責他們,讓完美主義者感覺到自責與焦慮。

在我的家庭中,我就有一個比較嚴厲的媽媽。雖然是因為她超前的眼界和管教我最後才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但從心理層面上來說,我感覺我的確內化了一個比現實中的她甚至更加嚴苛的媽媽。比如大一新生入學周的時候,我會在心裡默默跟別人比著又和多少新同學成為了「朋友」。但實際上的我還是一個比較內向的人,在每次強度大的社交之後,我總是需要自己獨處冷靜好一段時間才能緩過神來。而我內心的媽媽就一直會對我說:「去社交!你一定要成為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迫使我去做其實很消耗我元氣的事情。

但我也覺得萬幸的是,我有一個很善解人意的爸爸。當我考上大學後,我爸經常被人請去分享經驗,他會經常跟別人說:「我覺得教育就是陪伴跟引導, 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去實現你的夢想」。的確,比如在一切都還未定的申請季的時候,他會跟我說「沒事,考不上大學,回來我還可以給你做飯吃。」小時候他更會給我創造機會,而不是指引我要做 A 做 B 。因為有爸爸這邊的中和,我有時候敢給自己一點喘氣的機會,告訴自己「不完美也沒有關係」。

而完美主義,不僅是讓人陷入了停不下來的漩渦之中,更是會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消極的影響。

02

完美主義者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完美主義者不是不擅長和人打交道,而是他們害怕與他人建立起親密關係,怕讓別人看到「還不是那麼完美的自己」。回到朋友的故事,她最後留下的一句話,其實讓聽了她將近一小時訴說的我感覺絲絲得受傷,她說:「謝謝你,但其實我向你傾訴,我感覺挺羞愧的。」

我也理解,完美主義者在一段關係之中也會要求關係是完美的,或是至少是可以維持他們自己自戀的形象的。他們不習慣跟他人展現弱的一面,但殊不知這也阻礙了感情的交換和人與人之間的鏈接。

杜克大學的一項對「學生完美主義者」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很有趣的結論:他們發現完美主義者會要求自己看起來「聰明、有成就、身材苗條、顏值高、受人歡迎,並且最重要的。是要讓同齡人覺得他們這一切好處都是沒有付出任何努力就能得到的。」

完美主義者心裡快樂的來源是超過其他人,而不是與別人建立真正情感和心靈上的鏈接。跟極端的完美主義者在一起,你會發現他們或是焦慮、恐懼、充滿不滿,或是高冷、自戀、無趣,但無論是哪一端都是很不利於一個健康關係的發展。

健康的關係往往是建立在互相需要的基礎上,並且通過暴露不足建立親密感與信任感。設想一下,誰願意跟一堵無堅不摧的牆建立起關係呢?即便這個牆是完美的、是用金子砌起來的。

03

完美主義者難以把事情完成

完美主義者通常會奉行這麼一則信條——「要麼全部,要麼全不」。對完美的追求會讓完美主義者們經常遲遲不能開始做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拖延症。

一項關於「學習行為與完美主義的聯繫」的研究發現,完美主義會讓學生顯著增加對犯錯誤的恐懼程度。而這種所謂的「完美」非但沒有給他們帶來成績上的提升,相反地給他們造成了考試前不必要的過分焦慮。並且這些完美主義的學生也通常會把課程想像得比實際程度要難很多,導致他們失去學習的動力和信心,不敢嘗試挑戰性的課程。

在我的經歷中,我有時候會被完美主義影響到「失去行動力」的程度:因為太害怕事情會做不好,導致連開始做事的勇氣都沒有。這個不僅是表現在心理、意志力上的,更是表現在生理和潛意識上的。有時候我發現,如果午覺過後安排了一件特別難的事情(比如找到昨晚花一晚上都沒有找到的 bug ),我會經常睡得不願意醒來:也不是因為真的累、困,就只是因為遲遲不想開始那件我覺得可能不會有好結果的事情。

而完美主義者也會執著地完成「二八原則」中那最費精力的百分之二,導致他們付出很多無謂的精力,而得不到相等的回報。《戰國策》里有一句老話。「行百步者半九十」,這句言語原意是要告訴我們要堅持到底,但它也更是說明了最後的幾步路會有多艱難。其實有時候我會感覺,有些事情差不多就得了,不一定要做到 100% 完美,因為世界上不僅存在所謂的「工匠精神」,更有一個與我們更相關的術語叫做「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如果不自己用腦思考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策略,一昧地堅持做到完美,最後可能也會落下個「撿芝麻丟西瓜」的後果。

04

完美主義影響身心健康

完美主義、過分的自責是很多心理疾病的開始。過度的自我苛責會使完美主義者大腦中負責恐懼的杏仁體長期保持活躍,讓完美主義者長期處於 fight-or-flight 的高度精神緊張。長此以往,完美主義者很容易出現焦慮症、抑鬱症、甚至有可能患上精神上的疾病,嚴重者更是會有自殺的傾向。

我大學申請季的時候,是我們年級最晚拿到 offer 的幾個人之一。我最初想去的幾個學校全部都拒絕了我。因為最開始的不順利,申請季後半段的我更是患得患失,每一份申請材料都要反覆看個十幾遍,總覺得還有我沒有注意到的問題,彷彿一種強迫症般的病態。那時精神狀態一度很不好,經常在家裡亂髮脾氣,和家人的關係變得很差。

我很幸運的是那時候有一群一直相互支持的好朋友們,他們的存在就像往悲劇的場景里配上了喜劇的背景音樂,讓苦澀的日子裡也有了一抹鮮明的色彩,因為最後心態放寬了,最後我也拿到了還算滿意的成績。雖然之後的日子裡還是有「完美主義」的烙印如影隨形,但通過不斷經歷和反思,我明白了破碎的自己也是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因為我有不完美,我才能更加有同情心、才更加真實、更能體會到生命不同的可能性。

結語:

幾米,《森林唱遊》人就像一棵樹,它只要肯向上積極生長,向下努力紮根,它就是一棵好樹,無論它是否能夠結出鮮美的果實,無論它是否有茂盛的樹冠供他人乘涼。我們不需要靠我們的簡歷、職位、學歷來決定我們是否值得存在在這個世界上。心裡有一個能造福人類的使命,每做一件事,就靠近這個目標一點點

想看更多文章,還可以在公眾號「酷炫腦」 搜索關鍵詞:

記憶,抑鬱,強迫症,上癮,睡眠,衰老,意識,專註力,發育,冥想,精神病,迷幻藥,智商,情商,多動症,愛情,拖延症

參考文獻:

Elissa J. Brown, Richard G. Heimberg,Randy O. Frost, Gregory S. Makris, Harlan R. Juster, and Anna W. Leung (1999).Relationship of Perfectionism to Affect, Expectations, Attributions andPerformance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Vol.18, No. 1, pp. 98-120.doi.org/10.1521/jscp.19

Saddler, C. D., &Sacks, L. A. (1993). Multidimensional perfectionism and academicprocrastination: Relationships with depress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Reports, 73(3, Pt 1),863-871.dx.doi.org/10.2466/pr0.

Duke University. 「Duke University Womens Initiative.」 [duke.edu/womens_initiat]. Fall 2003. Accessed Feb. 2, 2005

Berenbaum, H., Bredemeier, K., Thompson, R. J. (2008).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Exploring its dimensionality and associations with need for cognitive closure, psychopathology, and personali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2, 117-125.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Medline, ISI

Birrell, J., Meares, K., Wilkinson, A., Freeston, M. (2011). Toward a definition of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 review of factor analytical studies of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31, 1198-1208. Google Scholar, Crossref, Medline, ISI

推薦閱讀:

最好的呈現
完美有多美?
第37篇: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喜歡你
《溫暖的荊棘》心靈處方——該不該追求完美

TAG:完美主義 | 完美主義者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