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不想隨份子錢,我被萬年不聯繫的同學拉黑
來自專欄 曲濕濕
不知不覺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隨份子季」。
上個禮拜突然收一條簡訊:「嗨,好久不見,我是XX,我5月1號結婚,記得來參加哦。」我花了足足60秒才回想起來,這是一個上學期間說話沒超過10句,畢業更是再也沒聯繫過的高中同學。
簡單寒暄之後,我告訴她那天有事,實在抽不開身去參加婚禮,祝她幸福。而事實上我即使沒事,也會拒絕她,原因很簡單——我不想當冤大頭。微信那頭,她半天不說話,我發了一句在嗎?結果卻發現,我已經被她拉黑了。
如今,結婚季收請柬隨份子,成了節假日的標配。有時候就連周末都在趕婚禮的場,然而卻經常在舉杯祝福新人,熱鬧散去之後,伴著微醺裹挾著乾癟的錢包匆匆離開。尤其對於剛工作沒多久的年輕人,隨禮成了一種經濟負擔甚至困擾。
多年都不聯繫的同學、朋友甚至前同事,突然通知你去參加他們的婚禮,那種感覺,真的很微妙。很難不讓人產生誤會,你是真心想讓我參加婚禮,還只是想多要份份子錢?
想中國乃禮儀之邦,長於行禮而羞於談錢,卻又為何會創造出份子錢這種格調比較低的東西?
在古代,中國人並沒有流行送份子錢的習俗,人們習慣送禮物給新人。份子錢最早出現在明朝中期,不是出於人情世故,而是為了「眾籌」辦事兒。直到清末,所謂的上流社會對份子錢開始講究起來,在老舍的《正紅旗下》里就有關於因為拿不出份子錢而發愁的描寫。後逐漸流行於民間,那時候有些人家田薄財寡,如遇紅白事著實艱難,親朋故舊便各出一些「份子錢」幫襯著把事辦周全也算是一件功德事了。
但懂禮的中國人擅長傳承,隨即慢慢將份子錢「發揚光大」。結婚、生子、離婚、再婚、搬家、離職等等,名義上是邀你聚會請你吃飯,其實是瞄準了你的份子錢。
中國人懂得感情投資,如果你發現一個幾乎不聯繫的朋友最近突然熱情起來,那麼不好意思,ta不是要借錢就是要結婚了。如果你借口不去,ta還會「善解人意」地說:你忙就不要硬趕過來,耽誤你時間不好,那個…支付寶或者微信轉賬也都挺方便的呦。
有人調侃說,對於新郎新娘來說,擬定賓客名單,是他們記憶力和聯想力最好的時候。他們憑著頑強的毅力,與你架起一座「豆腐渣」質量的友誼之橋,提醒你為這段似有似無的關係充值繳費。
可當你為了面子續上費之後,有沒有想過這麼一個場面,酒席散場,新郎新娘關上門竊竊私語:
「小張,200,這也太摳門了!」
「老王,1000,真夠意思!」
「小李,500,不熟,還行吧!」
「老趙,100?以後他有事咱別去了。」
......
人情與禮金畫上等號,好像份子錢出得多才是感情好的象徵。可對於很多已經沒了牢固感情紐帶關係的人,你今天充面子隨了份子,明天可能就被他們遺忘,直到再一次需要你隨份子的時候才會想起你。
結婚不是討債,參加婚禮也不是還債,禮節隨份子,更不是道德綁架,你要是拿這個來衡量感情關係,那我就特別想給你唱一首《友誼地久天長》。
我認識一個男生,朋友多,愛面子,所以不管是她的親戚,朋友,同事,朋友的同事,同事的朋友,朋友的前任,對他的邀請,無一不到場的,工作五年參加的婚禮有近百場了,只去年十一假期就接到20份邀請,有些無法到場的,份子錢也沒落下。
古人有云:來而不往非禮也。但他這些所謂的朋友,在他自己結婚的時候,很多不但假裝不知道,不隨份子,不送祝福,甚至還把他微信給拉黑了。將心比心,心更涼!
於是,很多年輕人都紛紛呼籲取消份子錢,互不相欠,你好,我好,大家好。
但中國畢竟是人情社會,空手赴宴總歸不好。記得在節目《奇葩說》中,陶晶瑩講過她結婚的時候,劉德華只送了她一套床單被罩,可她卻喜歡的不得了,甚至開玩笑說自己每天幻想著在床上跟劉德華翻滾。所以,比起一疊送出去再還回來的份子錢,帶著滿滿祝福,精心挑選的禮物反而顯得更有意義。
禮尚往來,傳遞情誼,本是樂事,也是我們一個淳樸的傳統。親朋好友,喜事臨門,適當地贈送一些賀禮,錦上添花,無可厚非。然而,當請柬成了披著一層溫馨面紗的「紅色炸彈」,讓這項傳統變了味兒,發了臭,人心惶惶,避之不及。
雖說這世上最大的債就是人情債,但當「份子錢」變成了一張自助餐的入場券,當人情消費實際已異化為「強迫消費」,所有的關係和情誼還有什麼繼續下去的意義?
請不要在你結婚時,才想起有我這個朋友。畢竟,人情世故的事,既然無法周全所有人,那我就只能周全自己了。
推薦閱讀:
※與同學們一起成長的一整年——TO 2018
※再深的同學情義,你不聯繫也會變淡
※撲克臉扮呆萌
※有一個摳門的同桌,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