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岸市場(Offshore markets)的歷史
來自專欄 財務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國際金融市場發生了巨大變革,離岸金融市場橫空出世!最早的離岸金融市場-歐洲貨幣市場源於特殊的歷史環境(東西方冷戰,歐洲美元離岸市場產生並非人為力量之結果,而是國際上的政治與經濟因素促使自然生成。如在冷戰時期,東歐國家為了免遭美國的監管,不願把美元存於美國而存於歐洲銀行,還有70年代的石油美元也是如此;二戰後美國的援助計劃、對美貿易順差,使得大量美元外流;美國金融市場的管制,使得美國本土的利率、匯率、信用、貸款方式等方面都競爭不過管制少的歐洲金融市場等。 20世紀70年代,由於國際貿易、投資擴張與石油支出的增加,各國的貨幣與信用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擴張,而歐洲離岸金融市場的高效率運作正好適應了這種信用需求的擴張。如具有彈性的多元化的利率結構,能夠調和不同貨幣、不同期限的資金供需。在此段期間,無論是短期(一年以內)資金交易的歐洲貨幣市場,還是長期資金交易(一年以上)歐洲債券市場都取得了迅速的發展。當前,倫敦之所以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匯交易中心,就在於倫敦擁有全球最為活躍的美元離岸交易市場(每天約4620億美元),倫敦的美元交易量較之美國本土還要高(美國為日均2360億美元左右)),離岸市場發展的初期,美國等國家視為威脅,並採取各種敵對阻撓措施。然而收效甚微。
離岸市場作為在岸市場的平行市場,只要離岸市場監管負擔足夠低,離岸金融業就可以在更有利的利率條件下為存貸款人提供相似的金融服務。但是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管制的放鬆,在岸市場和離岸市場的監管環境差別越來越小。
20世紀70是年代,實行浮動匯率,匯率變動頻繁,防範匯率風險成為普遍需求。另外,國際金融市場尤其是離岸市場,由於缺乏國內金融市場較為嚴格的管制,資金接待更為便捷,加大了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國際金融管制放鬆的同時,對國際金融交易的規範性管理卻在加強,最為典型的就是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這使得越來越多的銀行希望通過開發表外業務來尋求利潤。
--------------------------------------------------------------------摘自《國際金融》
陳雨露
離岸金融業務_百度百科交易雙方均為非本地居民的業務稱為離岸金融業務。離岸中心的特點:低稅或零稅率,主要向非本地居民提供服務,沒有或很少管制,具有地理優越性、政府政策優惠、政治穩定等。
現實中因低透明度和極寬鬆的管理制度,被各類資本視為「避稅天堂」,上述彈丸之地,也成為資本外逃的「中轉站」。
歐洲美元的產生,是現代離岸市場產生的標誌。最基礎的因素是主權國家管制加強。離岸市場使得資金的跨國流動真正全球化了。它從根本上破除了國際金融中心必須依附經濟貿易中心和取資於國內資本供應的傳統範式,從而引發了國際金融中心的分散化進程,並導致「離岸金融中心」的產生。在這個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它政治安定、管制較松、賦稅較輕、風景優美、生活舒適,並擁有一定數量的合格金融從業人員,都可望成為離岸金融中心。離岸金融業務是屬於批發性銀行業務,存貸款金額大,交易對象通常是銀行及跨國公司,而與個人無關,其業務通常為引進外來資金,再將資金貸給外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