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鬼?自大狂?或許TA只是自戀型人格
原創 2018-03-10 駱文 心晴門診
原名:《自私鬼?自大狂?或許TA只是自戀型人格》
作者:駱文
整理編輯:兔編
在工作和生活中,你是否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總覺得只有自己才是對的,他們的三觀就是唯一的原則,所有人都要無條件遵照他們的要求來做事(哪怕他們的要求看上去很滑稽),更有甚者拋棄了一切原則,只憑自己的情緒來決定別人的權利,我不高興你就得倒霉。
他們極度地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大,充滿攻擊性,背後都被人叫做自私鬼、自大狂、自戀狂魔,一提起他們,人們總會說:「不知道這人那兒來的自信。」
他們可能是你的親戚、鄰居、同事、同學,最慘的是,他們還可能是你的上司。
每次被他們折磨你都會忍不住想——這人是不是有病啊!
恭喜你,你可能猜對了,你遇到的說不定是一個自戀型人格障礙者。
有的人可能會問了,自戀居然真的是種病嗎,那我也有點自戀,我是不是也有病?自戀到什麼程度才算是有病?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自戀一詞的由來講起。
自戀(narcissism)源於一個希臘神話。據說當時古希臘出了一個最俊美的男子名叫納西索斯(narcissus),無數美女對他一見傾心,可他卻非常自負,拒絕了所有人。偶然的一天,他來到水邊,發現了自己的影子,然而他卻不知道那就是他本人,於是他瘋狂的愛上了水中的倒影,直到有一天,他赴水求歡溺水而亡。眾神出於同情,讓他死後化為了水仙花(narcissus)。
自戀型人格——是指個體需要不斷從外部獲得認可來維持自尊的一種人格特徵。
乍看這個概念,我們可能會覺得很正常,因為每個人都有這樣的需求。在我們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光憑自己的感覺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不斷從別人的反饋中獲取信息:受到讚揚的時候會讓我們感受到認可、產生自豪感,受到批評讓我們感受到否定、產生挫敗感。
而我們說的自戀型人格和病理性自戀的人對待讚揚和批評是有別於常人的。自戀型人格障礙者的眼裡,自己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顆星,和自己相比周圍的一切都黯然失色,這種狀態心理學上稱之為自我沉溺。他們的內心經常處於一個失衡的狀態,只能接受更多的認可和讚揚,對批評則是極度排斥和恐懼。
有時候我們甚至覺得他們大腦錯亂了,滿口歪理邪說,動輒發動言語攻擊,完全沒有自知之明,還總戴著有色眼鏡看人。
這或許是因為,自戀型人格障礙者只有用這種區別對待的方式,才能讓自己不那麼焦慮。自戀者通常比正常人更容易感到羞愧和恐懼,甚至會為想像中的事而羞愧恐懼,焦慮始終環繞著他們,為了逃避這種焦慮,他們選擇了虛構一個最優秀的自己,並通過各種方式試圖讓所有人都相信他們的謊言。
他們會誇大自己的才能和成功,強烈地渴望和特別優秀、地位特別高的人結交,要求被特殊對待、被崇拜,別人都必須快速服從和滿足他們。
大家還記得鳳姐嗎?她的「人設」就是一個典型的自戀型人格。我們可以感受到她博覽群書(故事會、知音……)背後那種凌駕於所有人高高在上的姿態,一旦受到質疑和否定,就會激發出她極大的反擊。
相反的,他們對其他人的感受和需求漠不關心。如果發現身邊有人比他們優秀,他們還會瘋狂地嫉妒。
嫉妒的情緒我們每個人應該都不會陌生,當我們面對一個有天賦的人、而這種天賦我們又沒有時,就容易產生嫉妒情緒、嫉妒行為。特別是在青少年時代,我們可能會大肆否定比我們優秀的人,找出那個人的另一個弱點放大以便進行攻擊。
因為嫉妒,自戀者經常充滿了攻擊性,喜歡對他人評頭論足,過分評價。
如果你有一個自戀型人格障礙的上司,你會發現你工作完成得越好,他越要找理由把你罵得一文不值。其實他的這種反應,恰恰說明你很優秀,你的能力比他強,你做到了他做不到的事,激起了他的嫉妒,讓他恐懼,所以他要攻擊你。
某種程度上,能令人嫉妒本身就是優秀的象徵,自戀者越是瘋狂地攻擊你,就越能表示你的優秀,他不能夠以正確的方式欣賞你是他的問題,並不是你的,把他的嫉妒視為一種認同,就不會被他的言行挫傷自信心了。
當然,自戀者偶爾也會盛讚某些人,認為對方十全十美。
這種讚美背後的邏輯是「能和這麼完美的人相熟,所以我也是完美的」,是一種理想化,是另一種形式的自戀。而他們一旦發現對方的某些缺陷,馬上就會這個人進行極度的貶低,甚至將對方逐出自己的交際圈。
理想化和貶低這兩個極端行為構成了自戀者的人際關係,充斥著他們的日常,他們的兩性關係也通常以快速的欣賞為開端,以完全的否認為結束。
曾經一個因為兩性關係不順利而走進諮詢室的來訪者,很好的詮釋了這個過程:
其實一開始我都很快地進入狀態,我的每個相處對象開始的時候我覺得他們非常棒,但是隨著接觸的時間增多,我總能善於發現他們的缺點,我發現我無法忍受他們的缺點,我一個如此優秀的人為什麼要忍受他們的缺點,有時候他們說我苛刻,但是我不認為,我覺得他們如果有能力,為什麼不能更正自己,讓自己更加完美。我不能理解他們為什麼讓我寬容、接納,而不是他們自我反省自己的缺陷。
有研究發現,自戀者的形成與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緊密相關。相對比反社會人格受到的虐待和忽視,自戀型人格形成源自於特定條件的愛甚至是溺愛:只有他們成為某個角色,符合某些規定要求才能受到肯定和讚賞。
自戀者中,有相當部分在童年都擁有過人的能力(天賦),正因為他們的這些天賦,使得他們很容易成為父母自戀的延伸,承接了父母未完成的願望。自戀者的形成也與充滿評頭論足的家庭教養環境有關,這些家庭傾向於對孩子進行直接的要求和絕對的評價,雖然有些評價是正面的過度讚揚,但是依然會帶給孩子一種壓力,他們擔心一旦表露出真實的自己,就會受到批評和否定,甚至失去關愛。
於是孩子為了繼續獲得讚揚和關愛,就會慢慢發展出曲意迎合的特質,只表現出父母喜歡的一面,而把內心真實的一面隱藏起來。得不到情感滋養的內心逐漸枯萎,評價和條件成為支撐他們生存的能量,長大成人以後,他們也將這個模式複製到其他關係中去。
但親密關係的維繫需要的是情感,而非冷冰冰的評價,世界上也不存在一個完美的人,能夠永遠滿足自戀者的所有條件,於是自戀者常常難以維持一段穩定的親密關係。
去年上映的美國電影《天才少女》中,天才少女瑪麗的外祖母伊芙琳就具有自戀型人格特質,並且將這種自戀,轉化為「有條件的愛」,延續到了女兒甚至外孫女身上,在本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選擇的情況下,憑一己好惡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暴走看啥片》第100期)。
令人遺憾的是,自戀型人格並未得到社會的重視,因為追求完美的自戀者常會取得不錯的成就。這種成功有時讓人們誤以為「為達目的犧牲他人」是一種正確的做法,甚至引得大家爭相效仿。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戀者對社會的危害逐漸顯現,因為他們的自我中心和自以為是,在快節奏的社會發展中,他們做的決定並非理性而是自負,導致更多隱性的決策失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有些時候自戀者也會有所反思,但是這種反思轉瞬即逝,因為反思意味著丈量自己,正視自己的缺陷,而他們最大的缺陷正是在於「無法接受自己有缺陷」。當他們用同一把「尺子」去丈量世界,世界的缺陷就讓他們難以容忍,如果丈量他人,則會讓所有懷抱著真情去接近他們的人傷透心。
當今浮躁而以利益為主的社會,自戀者充斥著我們的周圍,這是因為自戀在某種程度上被當做「個性化」而得到了「支持」,但是時代不斷發展,「個性」和「特色」都是曇花一現的主觀評價,而人格問題卻伴隨終身乃至代代相傳。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越自己,但是只有當父母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身上,這一願望才是無害的。
願所有人保留愛與被愛的能力幸福著。
推薦閱讀:
※為什麼正常人不能理解和同情抑鬱症患者?
※親測有效!上台演講前默念這兩個字,馬上就不緊張了
※壞脾氣是怎樣煉成的
※手把手教你如何趕走10種負面思維
※情緒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