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只要是個人,總要相信些什麼

只要是個人,總要相信些什麼

來自專欄 第三種黑猩猩

自從古典宗教沒落後,我們大多數人類都好像失去了信仰,其實不然。從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時期,這個世界便誕生了另一種新的「宗教」,那就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不同於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等等,它強調以人為本和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偶像崇拜、神靈寄託的宗教相悖。

之後很快「人文主義」又出現了三個分支:自由人文主義、集體人文主義和進化人文主義。自由人文主義進一步強調人的個體意志,個人權利至上,典型的是以今天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集體人文主義,在強調人主觀能動性的同時,認為集體的力量和利益更高於個人,典型的是以前蘇聯和今天朝鮮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進化人文主義強調個人的上升進步,乃至種族的優化,只有優秀的人才可以在社會立足,反之淘汰,最典型的是納粹德國,包括「今天的努力,是為了明天遇見更好的自己」、「人沒有夢想跟鹹魚有什麼區別……」之類的心靈雞湯也是進化人文主義思想的部分體現。

我們國家算那一類,我們中國人又信仰什麼呢?改革開放之前當然是集體人文主義佔上風,那是一個國家意志取代個人意志的時代。開放後的中國社會保留了部分集體意志,但更多的開始信奉進化人文主義。我們不斷強調努力、奮鬥、成功、富有、升職、加薪、把買房買車娶老婆當成人的頭等大事,也包括優生優育,民族復興等國策……都是進化人文主義的核心思想的體現。這也是為何我們無法理解《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關鍵,我們希望「進步」他們希望平靜。統治者成功的將進化人文主義的思想植入社會各個階層,馴化人們為了「進化和進步」不惜代價,將文革後人與集體的矛盾成功轉化為人與「進步」與「物質需求」的矛盾,讓每個人都永遠不會滿足於今天的自己,「奮鬥」稱為高尚,為奮鬥所做的一切也變得理所應當。被捆住大腦的我們也漸漸忘掉了一個更好的信仰---自由人文主義。

我們是否思考過,自由和金錢哪個更重要?野貓和家貓哪個更幸福?要做一頭三飽一倒舒舒服服最終任人宰割的菜豬,還是即使朝不保夕也自由自在終老山林的野豬呢?可悲的是即使你思考出答案,今天我們也沒得選。這個社會只有豬圈沒有山林,大多數家貓也聽不到野貓自由玩耍的叫聲。但願我們保留一顆自由的心,當奔跑到圍欄邊緣,被鐵絲劃傷了皮膚時,我們會意識到:越過它,前面就是一片山林。

推薦閱讀:

我們用1年時間和60個年輕人討論他們的「人設」,發現他們真正想要的……丨睿叢·洞察
這是上海閔行區一個尋常的夜晚
先發幾個關於易洛魁語的鏈接,有空慢慢聊
愚人節特搞:拖累了全人類基因的超級古人種,眾多現代病竟然都怪他們?

TAG:人類學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