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我們經歷了什麼?

以胖為美到以瘦為美,我們經歷了什麼?

來自專欄 來呀來呀,聊點社會學現如今,很多女性在健身房裡揮汗如雨,減少食物的攝入量,嚴格計算每種食物的卡路里,為了自己能顯現的苗條、纖細一點,那麼,我國對女性身體的審美標準從原始社會和傳統社會的以胖為美,到現代社會的以瘦為美,究竟經歷了什麼呢?今天,我們主要從社會學角度來一探究竟。

人的審美怎麼就進化成現在的樣子了呢?為何曾經以豐滿為美,而現在以瘦為美呢?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和「吃」有關,沒錯,就是吃!

這裡要提到一個詞:foraging society.意思是獵食性的社會,是比農耕文明、封建社會更早的一種形態。在大約一萬兩千年前,作為forager的人類,每天的狀態就是尋尋覓覓找吃的。

想一想,那個時候的我們,一面受著各種野獸隨時的攻擊,一面在沒有耕種技術的情況下到處覓食,沒有食物更是常態,那個時候的人類群體中,胖子一定很少,比較胖的人就是稀有群體,相對強壯的女性更容易在惡劣的環境中生活,也更好「生養」,豐滿的人更受歡迎。

到了封建社會、農耕社會,生產力有所進步,人類開始有了自己的種植技術,進化了不少,但是仍然不夠文明、不夠發達,能夠時時吃飽,不愁吃穿的人只是少數,大家普遍都瘦的不行不行的,餓的不要不要的,從當時很多皇帝的畫像和仕女圖就可以推測出當時的主流審美觀,仍然是豐滿更受歡迎。

再繼續向前進化,到了現代社會,大家普遍都可以吃飽,「胖」太容易了,人們普遍身體強壯,變胖了之後就喜歡瘦的,吃飽了之餘,還能保持尖臉、細腰、纖細身材的,我們認為是美的。

上述審美的變化,究其深意,就是「物以稀為貴」。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看,「物以稀為貴」就是對稀缺資源匱乏的恐懼感,稀缺意味著隨時可能消失的生存機會,人類從進化的角度會對稀缺的資源抱有強大的佔有慾。

當然,這僅僅是從一個小小的角度討論審美變化的問題,這個問題還與長久以來女性的社會地位、身體審美的文化變遷等有很大關係,涉及方方面面。


推薦閱讀:

民國時期社會學調研著作
被征地的老人更快樂嗎? | 繆斯夫人
關於「田園女權」的詞性
中國人該如何回答問題
上帝的定數|自行車撞出來的糖尿病

TAG:社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