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博弈模型歸納(1)

讀書筆記·博弈模型歸納(1)

讀書筆記·博弈模型歸納(1)

——《博弈論的詭計》

總體而言並不是本特別好的書籍,只是噹噹免費贈予,平時在手機上看看,有一截沒一截地看完了。書中大體介紹了些經典的博弈模型,大多以故事的形式講述,屬於初級入門類書籍,既然下了決心每讀一本書都要寫上讀書筆記,那就對那些經典的博弈模型做個歸納罷。

·納什均衡

在談博弈之前,開山鼻祖納什是個繞不開的人物,有興趣可以看看電影《美麗心靈》粗淺了解下他的生平,確實是個天才。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博弈均衡,納什的論文《N人博弈中的均衡點》及《非合作博弈》的核心思想。粗暴地理解,即大家都不是傻子,都會用對自己最有利的策略,結果是可以預見的。

在這裡,有著和經濟學相同的基礎假設:大家都不是傻子,即理性人假設。這個假設包含兩個含義:

其一,人們有足夠的智力。在實際情況中,個體的智力差異會受其「背景」影響,這裡說的「背景」包含但不限於階級、經濟能力、家庭、教育、信仰等。所以在實際中應用博弈論,應該先了解對手的智力水平。

其二,人們是理性利己的。這個觀點將人相對於動物的不同抽象了出來,忽視了人生而具有的動物的一面,所以博弈論一般在大家不摻含個人情感的情況下使用才最有效。在實際中,人們或多或少會有某種偏好,比如石頭剪刀布遊戲中第一次總是出石頭、有自己的「luck number」,所以在博弈中,隱藏自己的偏好以及了解對手的偏好是一個關鍵。

上面說的這些提高勝率的方式,是基於博弈論的假設條件的,由於條件的缺陷,你確實有機會在根本上佔據優勢。但當你不了解對手的時候,姑且將對手看作是理性人,也算是最穩健的策略。好比下棋,當你知道對方的棋力與你相當,你考慮的步伐當然是很謹慎的,但如果對方根本不會下棋,你某些可圈可點的「妙著」不過是白費力氣而已;然而在不了解對手棋力的時候,先將對手看作是高手總歸是好的。

·最後通牒博弈

分析完假設條件,就先來一個衝擊假設條件的博弈模型。

最後通牒一般指談判破裂前「最後的話」,這個博弈模型亦如其名。A提出一個分配方案,如果B同意,就按該方案執行,若不同意,談判破裂。

簡化為一個遊戲,現在有100元,A提出分配方案,如果B同意,就這麼分了,不同意,就大家一分錢都沒有。

按照理性人的假設,B只要不同意就什麼都沒有,即0,那麼任何高於0的分配方案都是B應該接受的。於是A的最優方案是,自己分99.99999...,剩下的給B。

1982年的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做了這個實驗,為了防止「一時衝動」,A、B都是匿名的,而且有一天的時間來提出或判決方案。結果是分配平均結果為68:32,那些提出要99:1的分配方案都被拒絕了。實驗結果明顯與理性人假設不符。

對此我有兩種個人見解:

其一是人們心中有種所謂「公平」在作祟,對於分配來說,人們對於分配不均有一定容忍性,但如果太懸殊,就會選擇「同歸於盡」。而人們對於得到、失去的情感是非常不同的,對於非常極端的分配方案(99/1)而言,B雖然失去了1元,但他也剝奪了A「得到」的99元,這種復仇的快感應該是能覆蓋失去1元的悲痛的。這可能揭示了人們在被逼急的情況下,往往不會去選擇微利的方案,而選擇「破罐子破摔」、「找人墊底」的方案,通常破壞越大就越有吸引力。

其二是這其實是種集體策略。因為B是處於絕對劣勢的,他對A的唯一威懾就是「剝奪」A的所得。在個體層面而言,B最後一無所獲,顯然是很傻的;但在種群來看,這個策略其實是非常明智的,讓優勢階層知道自己會「同歸於盡」而迫使其做出讓步,犧牲一次,在下一次的博弈中獲得更好的回報,緩和劣勢階層的情況。

So,在現實中,遭遇最後通牒模型情況的時候,要是你處於優勢,一定要安撫好劣勢的一方,提出自己得益,而對方也捨不得放棄的分配方案;要是處於劣勢,就一定要事先表明「同歸於盡」的決心,狠狠勒索優勢方。

2016-6-4


推薦閱讀:

第六.二零一八年三月
讀書筆記 |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厲害的人」
《你心柔軟 卻有力量》——林清玄 讀書筆記
2017讀書總結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 生得好

TAG:博弈論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