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這樣放水,經濟還是不行,到底怎麼了?
來自專欄 李說專欄金融危機後,風險暴露,各國陷入了困境之中。小微企業陷入了融資難、融資貴的境地,各大實體企業也陷入了困境之中。
這時候,各國央行開始印鈔放水,美其名曰「量化寬鬆」。在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印鈔成了唯一的方法。於是,美聯儲、日本央行、歐央行開啟了印鈔機,購買長期債券,降低利率,刺激經濟。
經過了幾輪的量化寬鬆,經濟有所起色。可量化寬鬆一輪接著一輪,效果卻越來越不明顯。企業經營狀況還是很糟糕,中小企業依舊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的窘境。
儘管最近美國出現了一些經濟復甦的跡象,但是由於持續量寬,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很多中下階層待遇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所以,特朗普橫空出世,以一種非主流的政客形象,籠絡中下階層人心。
為什麼各國央行一輪又一輪地「放水」?
傳統觀點都是強調有效需求不足,無法拉動經濟增長。而央行放水,只能刺激需求,不能拉動有效需求。大量的錢,流入市場,可央行無法管控貨幣的流向,流入了富人的腰包里,使得富人有錢,但不願消費。而窮人願消費,可是沒錢。各國都出現了這種情況,所以總需求上來,但經濟增長依舊乏力。
那為什麼美國取得了好的效果?
這裡我就要提一種新的觀點了。傳統的央行貨幣政策傳導,是通過向金融機構注入流動性而實現的。至於資金到了金融機構後,那就很難管控了。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打通了貨幣從金融機構流向實體經濟這一步,真正地刺激需求,而不是讓貨幣在金融體系空轉。
那為什麼美國可以打通貨幣流向實體的最後一公里路?
美國的貨幣政策傳導,是讓央行的貨幣先流動到銀行等金融機構,再流動到大企業,然後流動到小企業,再從小企業流動到個人。
而其他國家,缺的就是小企業這一環。大量的貨幣從金融機構就出來後,沒有經歷小企業這一環節,直接注入了大企業。由於大企業數量少,範圍小,它獲得了資金,產生了利潤,卻不能讓更多人分享。由此拉開了貧富差距,造成窮人想消費卻沒錢,富人錢多卻不想消費。
而美國有《社區再投資法案》,打擊金融機構歧視小企業的現象,外加美國擁有良好的信用環境,且直接融資渠道暢通,使得小企業擁有良好的發展條件。
小企業本是毛細血管,將刺激需求的貨幣輸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正是良好的小微企發展環境,才保護了美國的市場需求,促進了美國經濟的恢復。
我們國家就缺一個能哺育小微企業的環境。正因為如此,大量的資金直接通過銀行和大企業流入少數人的腰包里,導致貧富差距過大。同時,大企業拿到了資金,大力生產,還造成了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產能還過剩,經濟下行也就是必然的了。
只有小微企業發展起來,有了需求,才有經濟復甦的基礎,讓資金,輸送到真正需要它的地方,讓窮人有錢花,讓消費拉動經濟。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lishuozhuanlan(李說專欄),為年輕人提供正能量!
推薦閱讀:
※《黃氏財經》第五十三課 他自己都不充分相信他能賺錢 (他不是一個真投資者)
※體育互聯網+是5萬億的大風口 從懂球帝看巨頭如何在體育領域投資布局
※什麼是真正的成功?99%的人都理解錯了
※送你一頂聖誕財帽可好
※投資的避風港——醫療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