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做每件事之前但有一念——這麼做會有報應的!

這就是修行。


現代人生活工作太忙,無時間打坐,可是禪定確實修不上去,思惟膚淺不細密,無法證法,這也是事實。靜坐以後的定,與只有行走坐卧的定,之間的差距之大,只有靜坐過的人才能體會得到。自己想辦法,自己要對自己負責任。不是說懂得一大堆理論,就是有道了,能侃侃而談就是有道了。實證之後,即使不是能言善辯,那也有道;能言善辯而沒有實證,也不是道。實證才能解決生死大問題,沒有任何一個法能比道業更重要了,寧死也要道業成就,否則活著時世俗法再成功,有什麼用?早晚各靜坐至少半個小時,坐中可以背誦楞嚴咒或者心經,要慢慢的背誦,攝心的背誦。每天能日行一善,如果做不到,每個星期行一善也可以。每天盡量修福,最好天天能供佛。其它的法,隨緣隨力修行。每天檢查自己的戒行和心行,檢查自己的起心動念,時常觀照自心。讀阿含經,明了五陰十八界的概念內涵,每天觀行思惟一小段內容。讀誦、背誦心經或者金剛經,能思惟一句話也好。行走坐卧時,心能緣於一法,或者背誦楞嚴咒,或者是心經,或者是念佛。有時間就思惟觀行七個識的功能體性,再思惟第八識的功能體性。每個人修行的內容和層次都不相同,自己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安排修行內容,不要空過任何一天。每天再迴光返照,檢查一下內心,看看煩惱是否輕微一點了;心境是否太平、沒有波瀾了;對世俗的追求和挂念是否減少了;是否不太喜歡享受了;是否漸漸的有了一點出離心;心地是否變得淳厚了;世俗智慧和佛法的智慧,是否增加了;對自己的修行是否信心很大了;每天心理攀緣是否減少了;內心是否清明愉悅了;處理事情是否周全了。


現在的修行不在高山不在廟裡,現在的修行是以家庭為道場。家人都是累世的冤親債主,淵源很深,在家庭中累世的業力習氣顯現無疑,歷緣對境中最能看出自己的不足。在生活修行要記得人道成而後佛道成,先把人做好了,再談修行。盡好孝道,盡好自己的責任,教育好兒女,與妻子和睦相處。這都需要智慧,生活無處不修行。


關令尹喜受老子道德五千言、精研萬遍、於蜀郡青羊肆隨老子白日升天、游四海、登三清、下化八十一國焉。

夫道者,神異之物,靈而有性,虛而無象,隨迎莫測,影響莫求,不知所以不然而然之。通生無匱,謂之道。至聖得之於古,妙法傳之於今。循名究理,全然有實。上士純信,克己勤行。空心穀神,唯道來集。道有至力,染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為一。

道之委也,虛化神,神化氣,氣化形,形生而萬物所以塞也。道之用也,形化氣,氣化神,神化虛,虛明而萬物所以通也。是以古聖人窮通塞之端,得造化之源,忘形以養氣,忘氣以養神,忘神以養虛。虛實相通,是謂大同。故藏之為元精,用之為萬靈,含之為太一,放之為太清。是以坎離消長於一身,風雲發泄於七竅,真氣熏蒸而時無寒暑,純陽流注而民無死生,是謂神化之道者也。

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神於內,遺照於外,自然異於俗人,則謂之神仙。故神仙亦人也,在於修我靈氣,勿為世俗所淪污;遂我自然,勿為邪見所凝滯,則成功矣。

鏡非求鑒於物,而物自投之;橐非求飽於氣,而氣自實之。是故鼻以虛受臭,耳以虛受聲,目以虛受色,舌以虛受味。所以心同幽冥,則物無不受;神同虛無,則事無不知。

夫忘弓矢然後知射之道,忘策轡然後知馭之道,忘弦匏然後知樂之道,忘智慮然後知大人之道。

坐忘者,於彼我兩忘,了無所照。


1.還是要依法而修;

2.時間還是可以擠出來的。


認真做好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同時對做的事情保持覺知 觀察 以及感受,這樣你就很容易把自己的事情做到極致,以及進入屬於你自己生命的下個階段,不斷進步就是修行人的腳步。


找個正宗修持的門派先收拾心性吧


參考南懷瑾的16堂佛學課。微信讀書有,裡面詳細講解了磨刀不誤砍柴工。


無相念佛(轉載)_國學明道_論壇_天涯社區?

bbs.tianya.cn


生活之中,二六時里,概可分為三種境況。

與人交往時,易起輕視之心,厭怨之心,陰害之心。當常提防,即生即覺,即覺即滅。

若不能覺,或覺猶縱任之,則必作害人之行,道傷人之語矣。

行事作功時,易起散亂之心,痴迷之心,焦躁之心。當常提防,即生即覺,即覺即滅。

若不能覺,或覺猶縱任之,則必作怠惰愚昧魯莽之行,生無益荒誕粗魯之言矣。

獨處之時,易起淫惡行陰之心。當常提防,即生即覺,即覺即滅。

若不能覺,或覺猶縱任之,則必作陰惡之事矣。

夫心者萬法之源,道德之所,欲修道者,安敢不珍之哉!故君子終日行,不敢離輜重。自重此心,則萬惡滅矣。


推薦閱讀:

悟透《道德經》里2個字
截教和闡教在道教歷史上確實出現過嗎?
道家思想終歸是帶著一些消極情緒,這樣對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
都說道教,但到底什麼是道教?
祈求五鬼運財,還有類似之類的拜邪神,與鬼神做交易是否死後魂魄就要去其所做交易的鬼神麾下做其他手下?

TAG:佛教 | 道教 | 道家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