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論證君子無以爭?
謝邀。
君子怎麼會不爭呢?!否則夫子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幹什麼呢?!
夫子曰:擇善固執。固執而不是隨波逐流啊
夫子又曰:鄉愿,德之賊也。
儒學,從來不是教人不爭的:
夫子曰: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擇善固執、知其不可而為之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孟子曰:義之所在蹈死不顧
不爭?!不和不知廉恥之徒做殊死的鬥爭,這家國將是萬古如長夜啊!!
子路:正冠赴死
蘇武:白髮娘望兒歸...終叫匈奴心驚喪膽共伏漢德威
閻應元:自古有降將軍,無降典吏
我中華是靠不爭堅持下來的嗎?!
讀書最怕的就是盡信書,把隻言片語不看上下文、不看語境,就上升為一句頂一萬句。再不喜歡儒學,但請務必牢記,我種花家是靠列祖列宗披荊斬棘、浴血奮戰、堅韌不拔、積極奮進、學習反省、垂範以身正天下的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的不懈奮鬥才鑄就這偉大的中華。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第三》)
此章句「爭」是指射後的「中」與「不中」,即射的結果。
射者正心、誠意、存神,氣定神閑,心無雜念,身體不偏不倚,力道恰到好處,無過亦無不及。正中靶心,射者所求;射而不中,「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中」與「不中」,均顯君子之心。
「揖讓而升,下而飲」,「射禮」也。作揖、謙讓、下台、登堂、飲酒、射箭,這是「射禮」的一系列動作。尊人自損,屈己敬人,依禮而射,亦是君子之為。
無論從「依禮而射」還是從射後所爭的「中與不中」,射有似乎君子,不亦宜乎。
另,本章句的重點不在於射為什麼有似乎君子,同樣也不在於爭什麼與不爭什麼。本章句語出《八佾第三》,該篇重點就是「禮」字,本章句的重點亦是「君子依禮而爭」。
雖然不是本章句重點,但讀《論語》對君子/射之爭與無所爭亦無法迴避。
「君子無所爭」,對於功、名、利、祿、富、貴等君子無所爭,這些只是為學修身求仁的副產品;相對於「射」,無所爭的應該是名次、讚譽、彩頭等,正確對待中與不中,均不失君子之心。
「君子所爭」,對於為學修身求仁,君子是當仁不讓;對於重擔、責任、擔當、困難等君子是先難後獲,先己後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為射之爭」,亦如「君子當仁不讓」一樣,君子亦「為射道不讓」。這是對「為射之道」更高境界的一種追求,這是一個不斷與高手切磋、不斷自修琢磨、不斷戰勝自己的過程,亦是「日日新,又日新」的過程。
為射之道反諸於己就是修身求仁為君子之道。再引申一句與此章無關的話,為射之道如此,為御、禮、樂、書、數之道,均如此。
獻醜了。
————————————————————————君子之於射也,內志正,外體直,持弓矢審固,而後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觀德。德也者,得之於其心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於其心,故君子之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懆於其心者其動妄;盪於其心者其視浮;歉於其心者其氣餒;忽於其心者其貌惰;傲於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學也。君子之學於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則體正;心敬則容肅;心平則氣舒;心專則視審;心通故時而理;心純故讓而恪;心宏故勝而不張,負而不馳;七者備而君子之德成。君子無所不用其學也,於射見之矣。故曰:為人君者以為君鵠;為人臣者以為臣鵠;為人父者以為父鵠;為人子者以為子鵠。射也者,射己之鵠也;鵠也者,心也;各射己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觀德矣。作《 觀德亭記 》。
----明 王陽明
把100塊錢人民幣扔到地上,難道還會沒人撿嗎?
理性的人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上,自己有了能力自然就會有別人來搶,何必去和別人爭呢?
《論語》中也舉了些實際事例來說明,比如:孔子無論到了哪個國家都會有執政者來求教國事;季氏派人上門請閔子騫擔任費城地方官被拒絕;按禮制,受過刑的人大夫不能收留,士在路上遇見不能與之交談,孔子把女兒嫁給了坐過牢的公冶長。
君子只爭自己是否已經是君子
謝謝邀請
推薦閱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和張藝興談談努力
※孔子對大同社會的具體闡述?
※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韓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