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文輕武、以文制武、文官帶兵是不是王朝到了中期都會出現的?
這個具體要看哪個朝代,
比方漢末,大頭兵被人看不起:
張飛被人罵兵子,
關羽看不起黃忠罵老兵,
劉備被人罵老革。
但是看看曹操的自敘——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後徵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可見就是上層貴族、文人還是以為將立功為榮。那些時代雖然看不起出身低的武人,但是還是以軍功為榮,所以東漢有投筆從戎的佳話。
但是到了北宋就對不起了,東華門唱出是好兒就算了,看看宋代話本《金玉奴》里對乞丐的描敘:
雖然如此,若數著「良賤」二字,只說娼、優、隸、卒,四般為賤流,到數不著那乞丐。看來乞丐只是沒錢,身上卻無疤瘢。假如春秋時伍子胥逃難,也曾吹簫於吳市中乞食;唐時鄭元和做歌郎,唱蓮花落,後來富貴發達,一床錦被遮蓋:這都是叫化中出色的。可見此輩雖然被人輕賤,到不比娼、優、隸、卒。
看見沒,在南宋,乞丐是良、兵卒是賤,娼、優、隸、卒里還倒數第一,也就是叫花子、娼妓、戲子、皂隸都比你當兵的強了。
是問到了這個地步,有點智商有有點腦子的,誰還會去學武當兵。
每個封建王朝都會在崛起後的幾十年內迅速腐化——除非他有更多的敵人可以去征服,更多的蠻族可以去壓榨。
怎麼確保中央的權威能被邊境的豪強認可,怎麼保證上升渠道不會被利益集團扭曲和侵蝕?開國皇帝再怎麼英明神武,你的兒子呢?孫子呢?
開國將軍再怎麼忠心耿耿,他的兒子呢?孫子呢?限制太過,沒有強力的軍事貴族階級的存在,武官被文官嚴重壓制,士兵的地位被看成豬狗,邊界會被蠻族嚴重侵擾,被壓榨的農民也會用實際行動,威脅帝國統治。
限制太輕,地方豪強威逼中央,養寇自重,無限的索取錢糧,中央只能更加壓榨底層平民,而且上升渠道完全被利益集團封鎖,直到中央政府再無錢糧供養官軍,大量官軍倒戈加入農民軍(或者蠻族),王朝覆滅。
準確地說是所有希望穩定並採取文官政治的政權都要採取的。武力作為國家立國的支柱和顛覆政權的最有力武器,永遠是兩面性互相制衡的關係,不能沒有也不能過度。因此,掌控武力者往往也是國家政權的有力競爭者,古今中外數不清的軍事政變能夠證明這一點。為了防止有人使用武力強行改變政治局面,要做的無非是兩件事,第一,在武力內部實行分立制衡,典型的是軍政和軍令分離、統兵和調兵分離,更極端的就是宋朝達到的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也就是不讓一個人完全掌控軍隊;第二就是文官典兵,將職業軍人排除出武力領導中樞。只有這樣做,才能防止強勢的職業軍人利用武力來向外擴張和增大自身權勢,向內加強對軍隊影響乃至影響政局。這和是不是封建王朝沒什麼關係,目前大多數國家都是文官掌軍,例如美國總統和中國軍委主席等等。最後說一句,不能讓一個政策為五十年乃至一百年後的事情負責。當代人解決當代事,後代人解決不了自己的事情,不能責怪前代人沒有遠見,更多還是因為自己無能。初,武帝以衛青數征伐有功,以為大將軍,欲尊寵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將軍始自秦、晉,以為卿號,故置大司馬官號以冠之。其後霍光、王鳳等皆然。成帝綏和元年,賜大司馬印綬,罷將軍官。世祖中興,吳漢以大將軍為大司馬,景丹為驃騎大將軍,位在公下,及前、後、左、右雜號將軍眾多,皆主征伐,事訖皆罷。明帝初即位,以弟東平王蒼有賢才,以為驃騎將軍;以王故,位在公上,數年後罷。章帝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復征西羌,還免官,罷。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位如憲,數年復罷。自安帝政治衰缺,始以嫡舅耿寶為大將軍,常在京都。順帝即位,又以皇后父、兄、弟相繼為大將軍,如三公焉。
不一定,因為培訓官員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戰爭時期需要軍事官員,穩固時期(無進取心時期或消化果實時期)需要更多行政官員。如果王朝中期仍有強烈的征服和奴役需求,就仍會強調軍事官員的重要性,比如清朝,我是真不願意舉這個例子不會啊,可以給武將配個政委啊!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承平日久,靠血緣傳遞武官退化太嚴重了,根本負擔不起大規模戰役的組織與指揮。
地理上,在中華勢力圈。在時間上應該是宋朝以後。其實文官治國,以文馭武是漢唐以來政治邏輯的必然結果。
大一統中央集權王朝有大概率會出現,而純封建制的王朝基本不可能出現
現代國家都是以文治武,這是文明的一種體現。當今世界一旦出現軍人政府,全世界都視之為奇葩。
推薦閱讀:
※從督、撫、道關係淺談覺華島之失
※明清時期中國的對外貿易有多發達(特指鴉片戰爭前)?
※湖上有奇峰。錢塘人——藍瑛(上篇)
※如何評價史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