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人類已經能在南極種菜 下一步會在月球火星?」?

原文:人類已經能在南極種菜 下一步會在月球火星?


謝邀!

今天剛看到一條國際空間站上種小麥和擬南芥的新聞。

看,

長勢良好!

說起種菜呢,不得不提我們中國。

中國人種菜沒得說,從天宮二號到吉布地[允悲] 年底還要帶種子去月球上開花結果。

神舟十一號任務時,航天員在天宮二號內種起了生菜。

太空農場長勢很好,航天員又有了新角色——「菜農」

植物栽培是在航天員進入組合體的第二天開始的,首先需要安裝栽培裝置,就像是搭積木一樣,把裝置的各個部件組裝成一個白色箱體。

白色裝置的固件是3D列印的,都是尼龍性材料,比較輕便,白色和綠色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視覺效果也很好。它上面有兩個器件,一個用來測量土壤中的水分和養分參數,另一個用來在植物生長後期在封閉情況下測量植物光合作用。

地面長勢也不錯

接著他們就會澆水、播種。在進入組合體的第五天早上,航天員發現種子發芽了。第六天,航天員第一次給生菜間苗和補水。用鑷子把長得相對差一些的生菜連根拔出來,在每個單元格里保留兩棵菜苗。第九天,航天員開始了第二次間苗和澆水,這時每個單元格就只有一棵菜苗了。

除了播種、間苗、澆水,還需要航天員每天對生菜進行觀察、拍照。

肯定很好吃,哈哈。

這次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暫時不讓航天員食用。以後有機會會讓航天員食用的。

是的,下次多帶點醬,哈哈。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攜帶進入太空種植的植物,是水稻和「擬南芥」。"神舟"8號飛船也搭載過擬南芥幼苗。NASA在2015年把10顆羅勒種子、10顆蘿蔔種子和100顆擬南芥種子,送到月球環境生長。2016年4月,我國首顆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預定軌道,進行為期15天的太空之旅。實踐十號在太空中完成19項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實踐十號衛星攜帶了等待開花的水稻、擬南芥……

看到沒有,擬南芥也是大受歡迎啊!

擬南芥在高等植物培養箱中生長過程實時圖像。圖像記錄了從種子萌發到生長25天的擬南芥。

剛從太空返回單元中取出的擬南芥。王麗華攝

2016年11月18日,在北京西郊機場,空間應用系統副總設計師呂從民(左)從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回收部總工程師冀剛(右)手中接過高等植物培養箱返回單元和空間材料製備實驗樣品。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2016年11月18日,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科研人員展示從太空返回並開花的擬南芥。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高等植物培養箱返回單元內的擬南芥種子,經歷了48天的空間培育生長,已抽薹開花和結莢,標誌著完成了從種子到種子的發育全過程。

說完了航天員在天宮二號種菜,再來看看另一項正在進行的項目。

2017年5月10日,北京,「月宮365」計劃入艙儀式在北航「月宮一號」實驗室舉行。從當日起,8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學生「宇航員」將分兩批進入該校自主設計的密閉艙室「月宮一號」,開啟365天的完全自主生活。「月宮一號」是全球第一個、也是密閉程度最高的四生物鏈環人工生態系統。

人類飛向太空離不開氧氣、水和食物。「月宮一號」構建了一種微生物圈,可以實現氧氣、水和食物循環再生,如未來應用於太空,可幫助人類長期在太空生存。

「月宮365」計劃將驗證和探索多項深空探測生命保障技術,推動航天深空探測技術發展。

「月宮一號」利用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術在地面也有用武之地,比如在沙漠、高原、極地等極端環境,以及地下或水下封閉環境中都可大顯身手。

這個項目的意義非凡。相關成果未來肯定能用在我們國家的載人登月、載人登火項目上。

勤勞的勞動人民種菜的腳步不能停,下一步去哪?

月球!

作為嫦娥三號的備份,嫦娥四號將是國際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的探測器,嫦娥四號任務包括發射中繼星及月球背面著陸器、巡視器兩次任務。任務計劃於2018年5月份將嫦娥四號的中繼衛星發射至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軌道上,並在約半年後發射嫦娥四號的著陸器和巡視器,對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開展著陸巡視探測。

在嫦娥四號搭載的科普載荷中,有一個載荷很有意思。那就是由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它將作為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於2018年登陸月球表面,進行人類首次月面生物實驗。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凈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小「罐子」里乾坤大,裡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

「月面微型生態圈」是一個由特殊鋁合金材料製成的圓柱形「罐子」,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凈容積約0.8升,總重量3公斤。

科普荷載「月面微型生態圈」初樣件。 韓璐 攝

科學家將在這個小空間里創造動植物生長環境,實現生態循環。在真空、微重力、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到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並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創造植物生長環境。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供蠶「消費」;蠶的生長過程則產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糞便等養料。在「月面微型生態圈」登月的100天里,它將實現微型生態循環。

月球表面生物生長、光合作用等生物學原理展示。

此次月面生物實驗的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動植物的一個生命周期。根據100天的實驗期限,科學家選定了馬鈴薯、擬南芥和蠶。這兩種植物將生根發芽,開出月球表面第一朵花。同時,馬鈴薯還可作為人類太空生存食物來源,其實驗價值更加重大。蠶卵則將在生態圈中完成蟲卵孵化、幼蟲生長發育和破繭成蝶的完整生命周期。屆時,這項生物實驗將通過小型照相機,向全球直播

可別小看了這個小裝置,設計師表示成本造價在千萬元以上,說實話,確實很金貴啊!既然已經確定搭載了,那就好好準備吧,預計在今年年底,月球將迎來綠色、迎來希望!期待開出月球表面第一朵花!

看完了介紹,是不是很期待呢?我和大家一樣,非常期待!

探索的腳步不能停,種菜的腳步不能停看見一塊兒空地,不能讓它閑著,種點菜。

哈哈。


推薦閱讀:

在哪能看到最大的月亮,有多大?
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誰?
哪裡能看到「觸手可及」的月亮?
岩質行星擁有月球這樣大小的衛星是很罕見的嗎?
怎樣從心理學角度解釋《月亮和六便士》中一句話?

TAG:火星 | 自然科學 | 太空 | 月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