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迷信?

行為心理學:我們為什麼會迷信?

來自專欄 蛋殼花生

1、鴿子是如何變得迷信的

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大家應該不陌生,他的斯金納箱可以說是行為心理學研究中影響最深的實驗之一。

斯金納箱就是把小白鼠放進箱子里,它會漫無目的的碰撞,直到碰到了開關,於是食物出現了。

隨著實驗的進行,小白鼠到處亂碰的幾率開始下降,最後它已經能夠非常準備的找到找到食物的秘密開關。

也就是說環境和反饋,可以給予小白鼠的行為進行不斷強化,讓小白鼠的大腦里建立起行為和後果的連接,從而帶來小白鼠行為模式的改變。

環境和反饋,是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的。

那這種影響是如何發生,又存在什麼樣的條件呢?小白鼠是否可以真正的分辨並理解這裡面的邏輯關係呢?

於是斯金納又做了一個升級版的斯金納箱實驗。

他把八隻鴿子放進了箱子,這些鴿子剛進入箱子的時候各自在做著不同的動作,有的歪歪頭、有的揮揮翅膀,有的把脖子伸向另一個方向。

這時候,突然食物彈了出來,它們被被嚇了一跳,但是隨後它們就會把自己的偶然動作和食物的出現建立起關聯。

於是,吃完食物以後它們又開始了各種動作的嘗試,「果然」,食物又彈了出來。

這下子模糊的關聯,被慢慢強化了,隨著一次又一次的食物彈出,鴿子迷信了。

當斯金納把它們放回普通鴿子群當中的時候,就發現這些鴿子有的不斷的連續扇翅膀,有的總是把頭往左上角挪動,因為它們剛剛就是靠這樣獲取食物的。

而且,這些鴿子在實驗人員的進行迷信消退處理,也就是反強化過程中,足足重複了1萬多次,才把這種迷信的力量消除掉。

在環境和反饋塑造行為模式,行為模式塑造認知的過程中,鴿子是完全無法分清這個反饋的因果關係的。

那麼我們人類呢?

2、人又是怎麼變成迷信的

人也一樣,心理學家布魯納也做過一個類似的實驗。

他選取了幾個學生,讓他們按一個有四個按鍵的機器,並告訴他們只要按對了就會有硬幣掉出啦。

而這個機器的邏輯是只有按到第三個按鍵,硬幣就會延遲一段時間,然後掉出來。

在實驗結束後,每個學生都掌握了一套無比「正確」的按鍵方式,比如11234,比如22231,比如12332等等。

當然,他們無比迷信他們自己的方式,認為這個是絕對正確的。

人類和鴿子一樣,當對行為和結果產生一種產生關聯的錯覺以後,就容易被重複所強化。

然後就變成一種迷信。

人類大部分迷信最原始的時候可能就是來源於此,在某個久遠久遠的午後,我們的祖先把一些集體感行為和一些結果產生了關聯,然後隨著社會文化的傳承,一代又一代的加強,最後變成了迷信。

當然我覺得這裡面還有一個文化認同和倖存者偏差兩個因素在裡面。

文化認同就是,當這些迷信的集體行為變成了一個群體的行為以後,所有加入這個群體的個人,不管信不信,都會為了融入這個群體從而被影響。

而倖存者偏差,其實就是上訴實驗中的結果,很多集體的行為比如求雨,失敗的求雨總有理由,比如一些無法反駁的心不誠等等,但是成功的求雨總是容易被記住,被傳揚,被一代又一代的作為強化輸出。

於是這些結果的倖存者在社會文化傳承中,一次又一次的強化著人類的迷信行為。

當然,還有第三個原因,就是當迷信的集體行為自組織起來,成為一個利益聯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後,就會自發生長出生命力,從而越演越烈。

3、生活中避不開的迷信

還記得二戰時期太平洋小島上的那群土著人嘛?

他們看到美軍士兵拿著一根杆子(槍),邁著奇怪的步伐(軍隊訓練),喊著一些奇怪的口號(英語和軍令),然後就會有神送來一船又一船的食物(軍艦補給)。

於是一個行為和結果的關聯就出現在了土著人的大腦里,隨著二戰的進行,美軍軍事行動的頻繁,這種迷信就開始被強化了。

慢慢的島上就形成了一種習俗,就是部落里的一群青壯年舉著木頭杆子,邁著奇怪的步伐,唱著神奇的歌曲,因為他們相信這樣神就會賜予他們食物。

這種習俗已經經歷的幾十年,現在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文化。

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和父母、老師、朋友等等一些人的互動中,不斷的去觀察和學習,從而建立起自己的行為模式。

然後通過一次次的反饋,或者結果給予的確認,讓自己的行為模式得以強化。

這種行為模式有好的,也有迷信的。

其中最重要的區別,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去正確的區分,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邏輯關係。

這個邏輯關係是否有一個足以讓你建立連接的科學道理。

沒錯,科學道理,所有一些其實不存在,但是你相信存在的神秘關聯,也許都是迷信。

那麼,你現在認為的一些東西,比如玩火會尿床,比如吃XX會耳聾,這些迷信,他最初的來源是什麼呢?

推薦閱讀:

產後不能有哪些行為,最易留下月子病?
《愛情公寓4》損人不帶髒字?
心理—關於阿Q的心理學雜談
瑪蓮娜,這個世界太小了,你不該待在這 —— 觀影《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危機?契機?孩子「出櫃」對家庭的衝擊與突破

TAG:心理學 | 行為心理學 | 迷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