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下觸屏,都是你的生命
來自專欄 爾來客棧
做數據分析師三年了,有一次和婷聊天,婷說在我們這一行,最聰明的大腦都只是在想著怎麼讓別人多點幾次廣告,我說其實人的注意力也是一種資源,而這種資源最寶貴且有限,我更願意理解我們的工作是在幫助這種資源達到最優化的配置。
其實有一句話我當時沒說,因為還是很悲哀的:當下移動互聯網信息爆炸的狂歡,普通人是被裹挾著置身其中的,信息流湧來之前沒有準備好應該如何應對,之後也沒有時間去準備了。每天人們不知不覺將大量的時間投到手掌間的這塊小小的屏幕上,更不用說還有許多我們的同行在利用數據支持的人性的弱點攫取人們更多的時間,吸引更多的PV(頁面瀏覽)、DAU(日活躍用戶數).
感受最深的例子是,十年前,如果我要了解時事,我會午飯後買一份《參考消息》帶到宿舍,《參考消息》上有路透社、美聯社、BBC等各家的精彩社論,得閑的時候讀完這一份報紙便要花上兩個小時,讀的過程中我也在跟著社評思考。而現在各種資訊存在各種APP上(瀏覽器、天氣、視頻軟體和自己沒有記者抓取別人消息的軟體),資訊不再是為了告訴你外面的世界是怎樣的,而是一個維持用戶粘性而得以吸引更多廣告主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一切產品最後都要迎合人的需求,不同於蘋果、Chrome、過客和豆瓣迎合人們對美好的需求,我們許多國民級應用迎合的是人類另一種天然的「審丑」,為了寫這篇文章,我重新下載了UC,在未登錄狀態下刷新了幾次頭條推薦,刷新後是這樣的頁面:
一條消息內容都是兩百字左右的圖文搭配,三十秒不要就能看完一條,經常不知不覺地就往下滑動了很多條,半個小時乃至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有一天突然悵然若失,過去的很多很多個流逝的半小時我收穫了什麼呢?
而這很多個半小時,都構成著我的生命。
半小時其實可以做很多事情的,讀兩三首詩或者一篇小說,一邊聽歌一邊看樹上的陽光和穿著熱褲的姑娘,讀豆瓣或知乎上一篇不雞湯不狗血的文章,或者就發發獃,只是發發獃,腦子裡時而亂七八糟地想些東西時而什麼也不想,平靜如水。
有一天早晨,起床後第一件事不是刷朋友圈和短視頻而是對著空白的天花板發了會呆,突然注意到窗外竟然有鳥叫,嘰嘰喳喳、此起彼伏,動響還不小,住在這兒兩年多了,之前竟然一直沒有注意到,驚奇、欣喜,更多的還是,感動。
微信里我寫字的地方:爾來客棧
推薦閱讀:
※如何成為一個深藏不露,有城府的人?
※知乎上一些人總是匿名回答是什麼心態?
※你最喜歡狄金森哪一首詩歌?
※如何看待出現突發事件當地有責任和無責任的官員都有很大可能被免職的事實?
※你最自戀的時候自戀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