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理解細菌與病毒(四)
05-22
中醫如何理解細菌與病毒(四)
若是對「因緣際會」的合力而治,當然應該有效。但既要作用到因,又要改善體內的生化內環境,這種調整較之單純的對「因」治療就要複雜,因此在速度上不一定有優勢,但其病是在整體狀態改善的前提下痊癒,則病人的覺會比單純的對「因」治療所愈要舒服。若然「因」之力量太強,僅僅是對「緣」的改善,或者雖「因緣」並治,但治「因」之力不足,則可能僅能減輕病證,不一定能扭轉全局。就如一些烈性傳染病,如果要中醫獨立面對,其整體療效就不一定很如人意當然,如果西醫獨立面對,沒有中醫的協同,其療效也會大打折扣,近幾十年來中國的烈性傳染病治療史已證明了這一點。
從SARS的例子也可看出:以象推因法還隱藏著某種方法學上的優點,假如有什麼類似於SARS的新發疾病,在早期,從西醫角度是未知其「因」,但從中醫角度卻是已知,因為這些疾病有癥狀、體征等臨床表現(象),於中醫來說,有象即可推因,原有的「象」理論體系已基本可以滿足這種推導方式的需求。有「因」即知治法,不需臨時抱佛腳地去尋新「因」。這就可以回答為什麼中醫面對SARS這種新病,上手就可用藥,這也應是中醫勃勃生命力的表現之一吧?此外,病原微生物由於「微」,因此容易變異。我們看到,細菌在抗生素的圍剿下不斷地產生適應性變異,即耐藥性,而人類又不斷地生產新的抗生素以對抗。在這爭鬥過程,人類並沒掌握主導權,反是一直處於被動應付的劣勢中。因為抗生素的更新換代永遠比不上細菌的變異速度,正所謂「船小易調頭」。更麻煩的是病毒,因為它的個頭比細菌小得多,換句話來說,它的變異更加容易,也更難對付,所以,人類對病毒一直辦法不多,或窮於應付。因此,如果以病原微生物為「因」,則人類可能永遠都會處在疲於奔命的狀態中。
反觀中醫,倡導的是「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素問·四氣調神論》),不以自然生物為鬥爭對象。著眼的是對「因緣際會」的合力而治,其本質是一種狀態調整。某種治法,某個方葯,針對的是某種相應的狀態,所謂「有是證則用是方」。而身體狀態並不像病原微生物一樣會對相應的方葯產生耐藥性,因此小青龍湯一千多年前可以治療外感風寒、內有水飲,現在同樣可以,一千多年後應該還是可以,中醫藥的優勢之一於此而顯。如果疾病狀態出現什麼變化,中醫不過就是治隨證(機)變而已,這種應變方式就是「辨證(機)論治」,證(機)變治亦變,而對治的原則與方法早已存在自己體系內,不需如現代醫學般每碰到新的疾病就須「渴而穿井斗,鬥而鑄兵」般去尋找新的對治藥物。有此體系,當中醫面對新的病種時,當然就淡定得多了。
至於對「因」(西醫之因)與對「因緣際會」(中醫之因)的治療孰優孰劣,則難一概而談,當視從那一個角度看問題。
若以西醫的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為「因」看,假如此「因」清楚,又有針對性強的物,則療效應較肯定而快捷。但若「因」清楚,藥物的療效卻不太理想,當然療效就 難以肯定;若「因」不清楚,如SARS早期,西醫就只能對「症」處理了。順便一提,在對「症」治療方面,西醫有時的確是力道十足,雖然不是究竟法,有時也存在一些副作用,但在病症急重時,權衡利弊,霹靂手段也屬必要,不可抹殺。推薦閱讀:
※Light-activated bacteria protect rats from heart attacks光激活細菌可保護心臟病發作的大鼠
※皮膚細菌就能產生抗癌分子!人體微生物又現「必殺技」,而且只殺癌細胞
※慧眼識菌——漫話微生物
※怎樣區分柑橘葉片炭疽病與潰瘍病?
※浴+居 | 如廁後的你會不會蓋上馬桶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