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聲調的發音動作及調值調域》

《聲調的發音動作及調值調域》

來自專欄 世說音韻

這篇文章準備提出一種從發音動作來理解聲調的模型。

聲帶的振動、用唇吹口哨、對著笛子的吹孔進行吹奏,或許可以有類比對應關係。當然,有個不同的特徵是,唇的吹孔、笛子的吹孔都是預備好了的,而聲帶的吹縫是自然閉合的左右聲帶受到氣壓作用而被自動略微推開的。但至少在發音動作上,左右聲帶的動作、上下唇的動作是可以大致互為類比的。

一、一些基本發音動作。

方向軸:參照前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定義出內外、開閉、兩側三個方向軸。聲帶的這三個軸依次為上下、左右、前後,唇的依次為前後、上下、左右。

[+聲帶閉合]:在開閉軸上,左右聲帶自然閉合。可類比為[+上下唇自然閉合]。

[+聲帶振動]:可類比為[+吹口哨]。

[+聲帶按壓]:在開閉軸上,左右聲帶的邊沿相互用力按壓,按壓位置可以是閉合長縫的全部或一部分。可類比為[+上下唇相互用力按壓]。

一般帶聲和濁聲的對立:一般帶聲是[+聲帶振動,-聲帶按壓],濁聲是[+聲帶振動,+聲帶按壓],濁聲多了一種類似於敲鼓的低沉共鳴感。可類比為[+唇吹口哨,-唇按壓]、[+唇吹口哨,+唇按壓]的對立,其吹口哨的效果似乎略有不同。

聲帶邊沿的不同側面:可以區分出聲帶的左右邊沿、內外邊沿。其中,聲帶的左右邊沿是聲帶自然閉合時的接觸側面(在開閉軸上),可類比為上下唇的上下邊沿。聲帶的內外邊沿,可類比為上下唇的內外邊沿。

[+聲帶邊沿外翻]:聲帶由以左右邊沿來接觸,變為用內邊沿來接觸。可以類比到[+唇外翻],即用唇的內邊沿來接觸。

[+聲帶邊沿內收]:聲帶由以左右邊沿來接觸,變為用外邊沿來接觸。可以類比到[+唇內收],即用唇的外邊沿來接觸。

[+聲帶邊沿伸厚]:聲帶邊沿在內外軸上的伸厚,由此使得吹縫在內外軸上的長度增加,由此能降低音高。可類比為[+唇邊沿伸厚]。

[+聲帶邊沿縮薄]:聲帶邊沿在內外軸上的縮薄,由此使得吹縫在內外軸上的長度減少,由此能增加音高。可類比為[+唇邊沿縮薄]。

[+聲帶縱向緊]:聲帶在兩側軸上(即前後軸)攤薄。可類比為[+唇在兩側軸上(即左右軸)的攤薄]。

[+聲帶縱向松]:聲帶在兩側軸上(即前後軸)聚厚。可類比為[+唇在兩側軸上(即左右軸)的聚厚]。

二、聲調的調值和調域。

1、基本原理。

聲帶的吹縫在內外軸上的長度,可類比為笛子吹管的長度。通過對多個按孔的按塞,可以通過控制笛子里振鳴空氣柱在內外軸上的長度來調節音高,長度越長就越低音,越短就越高音。聲帶的吹縫也有類似原理,在內外軸上的長度越長就越低音,越短就越高音。

於是,內外軸上的[+聲帶邊沿伸厚]對應於[+降低音高],內外軸上的[+聲帶邊沿縮薄]對應於[+增加音高]。這兩個動作控制的是聲調的調值高低、唱歌的音高。聲調的調值高低變化是漸變的(可與音高可漸變的小提琴類比),唱歌的音高則是逐階的(可與音高不可漸變的樂器類比)。

濁聲是[+聲帶振動,+聲帶按壓],其中的[+按壓]動作使得濁聲多了類似於[+低沉共鳴感,+敲鼓感]的發聲效果(或許可以類比為音箱的重低音效果)。

[+聲帶邊沿外翻]:

(1)[+聲帶邊沿外翻]能直接使得聲帶吹縫的長度突增,相當於一個突變的低音域控制閥門。其突變效果,與[+聲帶邊沿伸厚或縮薄]所提供的音高漸變效果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情。

(2)[+聲帶振動,+聲帶邊沿外翻]的發聲效果似乎是[+低沉共鳴感,-敲鼓感]。其與濁聲的[+聲帶振動,+聲帶按壓]相比,都有[+低沉共鳴感],但濁聲是[+敲鼓感],聲帶外翻是[-敲鼓感]。我們可以大致將其中的[+低沉共鳴感]或[+聲帶邊沿外翻]對應到聲調的[+陽調調域]。

(3)[+聲帶按壓]似乎有利於形成[+聲帶邊沿外翻](雖然未必外翻)。也就是說,濁聲容易連帶地引起[+聲帶邊沿外翻](只是較容易,但也不一定)。

[+聲帶邊沿內收]:

(1)[+聲帶邊沿內收]能直接使得聲帶吹縫的長度突減,相當於一個突變的超高音域控制閥門。其突變效果,與[+聲帶邊沿伸厚或縮薄]所提供的音高漸變效果是兩個不同層面的事情。我們可以大致將[+聲帶邊沿內收]對應到[+假聲調域]。

(2)[+聲帶邊沿內收]、[+聲帶邊沿外翻]這兩個特徵可以同時疊加。比如,可以通過左聲帶內收、右聲帶外翻來同時疊加;又或者,讓聲帶在兩側軸上(即前後軸)的一部分內收、另一部分外翻,以此來同時疊加兩者。這相當於是,[+假聲調域]可以和[+陽調調域]進行疊加。類似地,[+假聲調域]還可以和[+濁聲]進行疊加。

2、調值和調域。

聲調具有超音段的性質(即多線性),即聲調的調值、調域都是可以與輔音母音的音程同時並行的。

一般的調值描寫是五度制,1~5。這裡,我將其修訂為六度制,0~5。對於非聲調語言來說,在語調里也能大致區分高、中、低三檔平調(可能還會有升調或降調)。如此,我們或許可以這樣來進行對應:在內外軸上,高調=5=[+聲帶邊沿縮薄],中調=3=[+聲帶邊沿不縮不伸],低調=1=[+聲帶邊沿伸厚]。這樣得到的是[+陰調調域,+高/中/低]。

由於[+聲帶邊沿外翻]=[+陽調調域]=[+輔音母音音程里有低沉共鳴感],因此,將內外軸上的突變閥門[+外翻]、內外軸上的漸變參數[+縮薄]/[+不縮不伸]/[+伸厚]搭配起來,就能得到複合的[+陽調調域,+高/中/低]。複合之後,每檔的音高會略低一些,於是得到4/2/0。在根據[+聲帶邊沿外翻]讀出了4/2/0的音高之後,我們還可以再調整到[-聲帶邊沿外翻]的一般狀態,嘗試在一般狀態大致模擬出與之前讀的4/2/0大致相近的音高。於是,即使在一般狀態即[+陰調調域],也能區分出0~5的六度。

陰陽調域:[+陽調調域]=[+聲帶邊沿外翻],[+陰調調域]=[-聲帶邊沿外翻](即一般狀態)。

假聲調域:[+假聲調域]=[+聲帶邊沿內收]。可能會有兩種搭配情況:(1)在一般發音狀態下,作為超出0~5的六度制以上的調值位置(或許再標出兩度6/7就已足夠)。(2)在假聲狀態下說話,用以替換[+陰調調域],並能和[+陽調調域]複合。

縱向緊松調域:[+縱向緊調域]=[+聲帶縱向緊],[+縱向松調域]=[+聲帶縱向松]。在粵語里,仄聲是[+縱向緊調域],平聲是[+縱向松調域]。

中內緊松調域:[+中內緊調域]=[+聲帶按壓],[+中內松調域]=[-聲帶按壓](一般狀態或比一般狀態還略松一些)。由於[+聲帶按壓]也是濁聲、[+?]、[+?]、僵聲、喉堵聲的共同特徵,因此,[+?]、[+?,+h]、[+?]、僵聲、喉堵聲都有可能形成[+中內緊調域]。

於是,我對聲調的描寫模式暫擬為:

(1)音高一般是0~5的六度,在最高點為假聲時可以再加6/7兩度。曲折調可能最多會有兩個拐點,因此調值描寫最長可用四個數字的長度來表示。

(2)陰陽調域、縱向緊松調域、中內緊松調域,都可能與按0~5的六度描寫的調值進行搭配。假聲調域可有兩個搭配情況:或者作為超過0~5六度的6/7兩度,又或者在假聲狀態說話。

3、聲調的來源。

由於[+陽調調域](動作為[+聲帶邊沿外翻])、[+濁聲]有共同特徵[+低沉共鳴感],並且,[+濁聲]的[+按壓聲帶]動作可能會有利於出現[+聲帶邊沿外翻],因此,[+濁聲]的濁塞音/濁擦音是相對容易演變出[+陽調調域]的。但在漢語里,[+陽調調域]同時來源於[+濁聲](濁塞音/濁擦音)、[+一般帶聲](鼻音/r類音/邊音/近音)這兩類聲母。那麼,或許可以推測,鼻音/r類音/邊音/近音的發音動作也有可能有利於出現[+聲帶邊沿外翻](存疑待議)。

對於緊松調域,縱向緊松調域、中內緊松調域,則可能由聲母或韻尾的發聲態縮並引起。比如,假如擬漢語上聲來自於韻尾[+?],擬漢語去聲來自於韻尾[+?]、[+?,+h](從多音字所體現的形態來看,去聲至少有兩類不同來源),再加上入聲尾可能也有[+按壓聲帶]的特徵,那麼,就可以擬為仄聲(上去入)都經歷過[+中內緊調域]的階段。在粵語里,現在的仄聲體現為[+縱向緊調域],則可能有這樣的演變過程:[+中內緊調域]>[+中內緊調域,+縱向緊調域]>[+縱向緊調域]。畢竟,喉部的發聲態是較容易出現複合疊加的,上述過程就是先疊加再刪減。

從來源上看,聲母輔音簇、韻尾輔音簇的各種喉部發聲態效果,都可能由輔音的發聲態特徵縮併到整個音節的音程里(包括輔音和母音),成為同時並行的聲調特徵。聲調的具體演變過程可能較為複雜,這裡暫不展開。


推薦閱讀:

《語言本能》讀書筆記part1
【體育與語言3】外語人名音譯轉寫的規範化討論——輔音篇
母語是漢語的人同時掌握英法德日四門語言,不會弄混嗎?
洪堡特認為應該如何研究語言學?
Pirah?語研究引出的一個關於學術強權的故事(2)

TAG:語言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