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的行書難在粗中見細,這樣行之有效的方法很有幫助
今天開始是楊衛磊行書精準示範第1期:左右為難左讓右,揖讓重心到中軸!
「頓」在米芾的作品裡出現的頻率是非常高的,我們今天就一起研究一下這個「頓」字的寫法。
我們下面再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字臨寫時候的重點。
大家看下圖的1和2,入筆的時候要輕頓,但不要猛提,這是要點。然後這個橫畫要寫的有一些起伏。最後連帶豎劃的時候,要有看清它的走勢,它不是直接相連,而是往右側走出去,然後向上提以後,再重新走中間的豎劃。
下圖的3和4,這表示3和4是中間的豎劃的一個空間變化大家寫的時候一定要看3三和4的距離位置,上面的空間多一些,下面的空間少一些。然後中間的豎折數用一個提劃給代替。
最後下圖的5,表示的是左邊「屯」和右面的「頁」部的連帶讓整個字勢呈拉伸的勢。兩者之間的關係有對抗和連接部分的感覺。「頁」的第一筆和第二筆以及最右側的向下走的「橫折勾」這三個部分的取勢不同和方向統一,他們三者形成一種斜勢,向右上和右下伸展,拉出左偏重心,儘力挪移到了中間。
下面我們看一看臨習的三個頓字。
這是米芾眾多「頓」字中的一個,當然是左右結構。左邊是個「屯」,最後一筆提上去。這個「屯」的正常寫法是中間的「豎折豎」偏上,在這裡米芾把它安排成一個「提」的筆畫代替。這個「提」連接右邊的「頁」部。
我們看上圖第一個「頓」字。先看第一筆,這是半切入式的橫畫。
入筆稍微有一些方,提筆連著第二筆上來。這個部分米芾處理的是有一些過渡的,就是有一定的起伏,但是我們看到的第一個字就顯得有一些單調。右面部分寫得很爽快,筆畫的輕重起伏還是比較少。米芾的結構好,但是用筆也很豐富。最後的一個短撇出來的不夠豐富,能感受到寫得速度過於快。
我們看上圖第二個「頓」。明顯第一筆寫的比較直接,也多少有一些變化,這就好很多。
但是左右兩個部分的距離過於緊湊,相比第一個「頓」字來說,第二個的左右兩側都寫得比較豐富一些。寫這個「頓」字的時候,我們應該注意他的右部分「頁」的第三個筆畫和第四個筆畫,也就是「橫折勾」的寫法。這個橫折勾是一個「聳肩」的動作,橫帶入的「豎勾」這個部分,大家如果仔細看的話,能發現有非常細微的變化——米芾之所以是大家,他就是能夠在這些筆畫的連接的部分細微的變化表現的非常好——就這個橫折勾,大家仔細看橫帶入的折,這個折的使轉和運筆都能夠從非常細膩的筆畫裡面看得出來,zhe是我們臨寫的時候應該仔細分析和觀察的部位,這些部位寫好了,對米芾的把握就會更進一步。
我們在看第三個「頓」字。第三個「頓」字就比較接近原帖。
入筆稍微重一些,然後筆畫的起伏有體現,右部的整體用筆和結構也不錯。然後是左右兩個部分,很明顯左邊帶入右邊的時候的連帶也很自然,也顯得有力。兩者之間有一定的距離,但,這是互相的一種互相依靠關係,是左右不可分離。然後,左邊的「屯」部左側偏重,右側偏輕,這是為了給右邊的「頁」讓出距離。所以正對應我們今天標題的重點「左讓右」,左部讓了他的右半部分「頁」的空間和重心。
我們再分析一下右面部分。橫折勾的連帶的連續關係就很緊湊,而且表現比較豐富。中間的兩橫用點代替過去,但是筆畫是很重的。最後一個橫和撇的連接很好,然後撇出去的這個短撇雖然小,也是能看出它的輕重變化的。因為它是最後一筆,交代要很清楚,不能模糊,不能隨意。
所以,現在看這個字的整體感覺,我們能夠發現這一個字他的左邊部分是讓右半部分的,他們兩個部分之間形成一種對立而密切連帶,這讓他們之間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右半部分的橫折比較粗,「頁」頓內部的三衡也比較足力,這造成左右兩邊的重心從開始的偏左,給拉到了大致中間的位置。整體這個字給我們的感覺還是很富有彈性。
朋友,您好!感謝您的閱讀和關注!
剛入駐知乎,從今天開始,我會陸續發表一些書法臨帖練習指導!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轉發和其他朋友們一起分享吧!對於今天的文章,請大家多關注,多提寶貴意見。
請您在文後留言,我們會及時回復!謝謝!
推薦閱讀:
※見字如面,結識唐代「正國級」書法家褚遂良
※看這篇《心經》,可以讓人讀到自己的內心
※略談柳字的特徵
※字帖推薦 | 褚遂良-孟法師碑
※顏書的特點和臨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