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源流考變
來自專欄 《水滸傳》之安魂曲
按:知乎水滸版塊,沒太多像樣的學術文章。大部分都是用一本《水滸傳》,加上自己的社會經驗和想像來寫些時令文章,例如水滸里的陰謀,情商,管理等等。
然而,真正了解《水滸傳》的源流以及演變——成書過程的漫長,作者群的駁雜——就會明白《水滸傳》裡面沒有所謂的陰謀,其自相矛盾之處更多的是因為成書背景複雜,而不是作者的春秋筆法。
我曾經看到一位讀者認為,分析《水滸傳》中的陰謀,解讀「普通」讀者不易解讀的深意,這說明寫手認真讀書,勤于思考,是值得鼓勵的。
然而我的看法恰好相反,我覺得這樣的寫手恰恰是看得書不夠多,因為看得書越多,就知道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就越多,就越不敢瞎說。
溯本清源,我把我個人進行的《水滸傳》源流考證的過程,初步結論總結成文如下。主要參考的是百回容與堂本《水滸傳》以及大量《水滸傳》研究文獻論文。其中已經發表的觀點我會註明出處,我個人的謹慎猜測我也會明確指出,請大家參考。
目錄:
- 《大宋宣和遺事》與《夷堅志》
- 施耐庵與羅貫中
- 《水滸傳》前十三回
- 天才文人
- 聚義本
- 依據元雜劇的擴寫
- 郭勛與武定本
- 繁本與簡本
- 參考書目
一.《大宋宣和遺事》與《夷堅志》
《大宋宣和遺事》是成書於南宋時期的一個話本,講述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間的軼事。其中包含了現在《水滸傳》故事提綱:楊志失陷花石綱——賣刀殺人流放——李進義等結義兄弟劫了楊志——十二人上太行山落草。
晁蓋等八人劫生辰綱——宋江報信——晁蓋上太行山樑山濼——宋江殺惜——宋江得天書,上書三十六人姓名——宋江上山時晁蓋已死——宋江擊退朝廷圍剿——張叔夜招安——平定方臘封武功大夫。
可以看到,《大宋宣和遺事》(下文皆簡稱《大宋》)基本已經概括了百回本《水滸傳》的故事梗概,一般認為,這就是《水滸傳》的藍本。需要注意的是,《大宋》一文,距離目前認為最早版的繁本水滸(未有實際證據表明)尚有起碼三百多年的時間。
而《大宋》一書同時期已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水滸故事單篇說話篇目——羅燁《醉翁談錄》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時期洪邁於紹興末年1162年刊行了四百二十卷《夷堅志》。這是一部筆記體志怪小說集
《夷堅甲志》十四《舒民殺四虎》的材料,認為「《水滸傳》敘李逵沂嶺殺四虎事,情狀極相類,疑即本此等傳說作之」——魯迅《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
後世學者也對《夷堅志》多有考證,發現不少水滸故事都可以從《夷堅志》里找到些影子,例如李逵殺虎,魯智深鬧山等等等等
以上資料試圖說明,《水滸傳》成書過程漫長,可以參考的資料眾多(包括下文將要提到的元明雜劇)
二.施耐庵與羅貫中
《忠義水滸傳》一百卷, 錢塘施耐庵的本, 羅貫中編次。——高儒《百川書志》嘉靖十九年
《三國》、《宋江》二書, 乃杭人羅本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 故日編。《宋江》, 又日錢塘施耐庵的本。」又卷二十五: 「 史稱宋江三十六人橫行齊、魏, 官軍莫能抗… … 羅貫中演為小說。」——郎瑛《七修類稿》嘉靖至成化
《水滸傳》羅貫者, 貫字貫中, 杭州人, 編撰小說數十種, 而《水滸傳》敘宋江事, 奸盜脫騙機械甚詳。」——王圻《續文獻通考》嘉靖
以上記錄可以看出,百回本《水滸傳》從嘉靖起開始逐漸有影響力。然而,明代的人已經對於成書作者無法考定,我們今人在發現重大考古證據之前,也無法認定究竟誰是《水滸傳》的成書作者。
現在一般的觀點是,羅貫中是《水滸傳》的成書作者——周維衍《<水滸傳>的成書年代和作者問題》
我對這種觀點持支持態度。
這裡唯一有疑問的是羅貫中當時寫定的《水滸傳》究竟是什麼樣子?這個問題是本文最後的研究結論,會在下文詳細論述。現在可以說的是,不管是什麼樣子,一定不是一百回。
那麼羅貫中的生卒年月如何考證?現存的文獻里,有一處明確提到見過羅貫中本人的:
「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余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年,竟不知其所終。」——賈仲明《錄鬼簿續編》
賈仲明生卒年月有明確記載1343-1422年。文中提到的正甲辰年,是1364年。屆時賈仲明24歲,如果說是忘年交,那麼羅貫中當時怎麼也該40歲起,那麼推測羅貫中1320年到1400年的生卒是比較合理的。
洪武元年1368年,所以羅貫中應該是元末明初人。
由於是孤證,所以以上推論是基於《錄鬼簿續編》作者就是賈仲明,而且賈仲明沒有撒謊的基礎上的。推論不穩固,但是孤證已難得。
三.《水滸傳》前十三回
近年來,學者侯會通過對《水滸傳》好漢的出場詩的研究,試圖提出《水滸傳》前十二回半後起的說法。
出場詩是《水滸傳》裡面好漢的標誌,每個好漢登場亮相,就會有一首詩詞來隆重介紹,例如
世上降生真五道,村中喚作活閻羅。雙手渾如鐵棒,兩隻眼有似銅鈴。面上雖有些笑容,眉間卻帶著殺氣。能生橫禍,善降非災。拳打來,獅子心寒;腳踢處,妥蛇喪膽。何處覓行瘟使者,只此是短命二郎。
不用說,這是第十五回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裡面阮小五齣場時的詩。出場詩有兩個特點
1.基本都在好漢首次登場時出現
2.結尾處一定明確標識出該好漢的綽號或者姓名
例如第三十二回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裡面也有一首詩詞介紹獨火星孔亮
頂上頭巾魚尾赤,身上戰袍鴨頭綠。腳穿一對踢土靴,腰係數尺紅搭膊。面圓耳大,唇闊口方。長七尺以上身材,有二十四五年紀。相貌堂堂強壯士,未侵女色少年郎。
這首詩被認為是普通的外貌描述,由於沒有明確寫出孔亮的姓名綽號,所以不是出場詩。
1.水滸好漢只有十七位始終沒有出場詩:公孫勝,劉唐,杜遷,宋萬,白勝,曹正,宋清,張青,施恩,孔亮,呂方,郭盛,童威,童猛,薛永,朱富。
2.水滸前十三回一共出場了十四位好漢全部沒有出場詩,除杜遷宋萬始終沒有出場詩以外,另外十二位好漢都是在相隔四五十回才有出場詩。——侯會《水滸源流新證》
需要指出的是,好漢第二回以後登場才有出場詩的,一共二十二人,但是,除前十三回的好漢以外,其餘的都是在前後一回裡面就補上了出場詩,可以被認為是作者有意挑選了好漢的亮相時機,例如混江龍李俊,出場在第三十六回,贊詩出現在第三十七回;浪里白跳張順,出場在第三十八回,贊詩出現在第四十回。
然而,前十三回裡面的好漢,首次出場回數以及贊詩出場回數出現如下表:
可以說,這種集體性的贊詩大跨度推遲出場,是匪夷所思的。最符合情理的解釋是
《水滸》前十三回的內容,是有另外的作者補寫的;十二回以後的部分,才是《水滸》的原始面貌。試將前十三回刪掉,我們會發現,擺在我們面前的仍是一部完整的《水滸傳》。一百零八位好漢一位不少,且每位好漢的首次登場,都帶有一首出場詩,呈現出十分規律的現象。——侯會《水滸源流新證》
侯會的看法並不是孤立的,聶紺弩在《水滸》四論裡面也提到過:
最早的《水滸》本子,當只有宋江,晁蓋等人的故事,很可能就是從時文彬聖堂開始的。以前的差不多十三回,都可能是後加的。
刪去前十二回半的《水滸傳》,更加符合水滸傳的藍本《大宋》。
基於此,還有一個推論,就是原本水滸里的好漢的首次出場位置,應該大致是他贊詩出現的回數左右。這一點我們後文要用到。
四.天才文人
我們來看看前十三回的回目:
第一回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第二回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第三回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第四回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台山
第五回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第六回 九紋龍翦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第七回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第八回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第九回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第十回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第十一回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第十二回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可以看出,最重要的四個人物,林魯武楊,除了武松,都已經悉數登場。在文章的開始交代了高俅迫害王進的事,揭示了梁山之亂,亂自上始的深刻社會根由,將《大宋》的思想深度拔高了一大截,是神來之筆。
前十三回,在參考了眾多資料以後,作者原創性地創造出了林沖這個人物。林沖在各版本的說話,講史中,都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而且他的詩讚(出自第四十八回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
嵌寶頭盔穩戴,磨銀鎧甲重披。 素羅袍上繡花枝,獅蠻帶瓊瑤密砌。丈八蛇矛緊挺,霜花駿馬頻嘶。滿山都喚小張飛,豹子頭林沖便是。
可以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張飛,這與前十三回那個心理活動頻繁,明哲保身,忍辱負重的文人形象的林沖,大相徑庭。
在所有的梁山英雄裡面,真真正正符合「逼上梁山」的,唯林沖一人;可以說,林沖的出現,讓梁山英雄的行為正義化。這比《大宋》裡面描述的真正的強盜行徑,天差地別。
同時,通過具有強烈代入感的筆觸,我們不難看出
1.這位前十三回的天才寫手,是一個類似林沖,楊志的體制內人士,但是官場昏暗,讓他憋悶,懷才不遇,甚至在創造了如此天才的前半部小說,都不能署上自己的名字
2.這位寫手,他相對比較鄙視他改寫的《水滸傳》裡面每位好漢帶詩出場的這種相對迂腐教條的行為。前移這些英雄的出場,他當然發現了出場詩的問題,然而他竟然不屑於給他們配上出場詩(出場詩對於古代文人簡直是小菜一碟),亦或者,他通過這種方式,向千年以後的讀者暗示:這部分是他的原創,不是羅貫中的。
五.聚義本
經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大致推定,在元末明初(極大可能是洪武初年,極大可能是羅貫中寫定)有一部《水滸傳》。它比較創造性的羅列了整整一百零八名好漢,歷史性地搭建好了《水滸傳》的全書框架。前文提到的學者侯會將此版本稱為「帶詩本」。
我個人更願意稱之為「聚義本」,因為我個人認為,這個版本的《水滸傳》應該截止於聚義。後來的十一回招安,征臘是後加的。(征遼以及田虎王慶章節後起,這是學界公論,毋庸贅言)
《水滸傳》七十一回以後的情節文字存在著許多紕漏,從另一方面證明,羅貫中「原本」沒有招安,征方臘部分。
招安,征遼,平方臘三部分是同時增入的,這又是羅貫中「原本」沒有招安,征方臘部分的一個佐證。——周維衍《羅貫中<水滸傳>原本無招安等部分》
周維衍以行政區域名稱考證的方法,指出在招安以及征臘等環節,錯誤百出,不符合羅貫中這樣的大家文筆,在前七十一回里少見,因此推斷招安,征臘是後起章節。
我個人認同這種觀點,但是依據不同。
因為我認為水滸傳在接力攥寫,編修的過程中,作者水準良莠不齊,宋末,有元,明初都是行政區域變化劇烈之際,由以北方為最,因此書中出現明顯的謬誤並傳習下來,也是情理之中的,不能以此做為依據。
今讀羅《水滸傳》,從空中放出許多罡煞,又從夢裡收拾一場怪誕。其與王實甫《西廂記》殆同機局。總之,惟虛故活耳!——王圻《稗史彙編》嘉靖—萬曆
這個記錄,曾幾何時是金聖嘆的確有七十回盧俊義驚夢的古本的唯一證據。
然而,後人在詳細考證水滸各版本後無奈地發現,金聖嘆真的沒有所謂的古本,
他所依據的金本的底本為百二十回本系統的本子,同時參校了大滌餘人序本系統以及容與堂本系統的本子。——鄧雷《金聖嘆評<水滸傳>底本探析及再思考》
但是,筆者要在這裡指出,不能因為金聖嘆沒有依據古本,就否認這種古本存在的可能。前文王圻所讀的本子很明顯沒有招安以及征臘的環節,而且開始於洪太尉誤走妖魔。因此羅的原本《水滸傳》很可能也停止在這裡,沒有後面的招安,征臘的環節。
這個假說還有另外一個依據。
羅的聚義本,是首個聚齊了一百零八位好漢,各個有詳細介紹以及出場詩的大本子。在這以前,三十六人的名稱是存在的,但是要拓展到一百零八個,是個浩大的工程。大家只要設想一下,江州法場後,宋江上山,這時山上的好漢一共40名,連一半的數都不到,因此,羅貫中首要的任務,是聚齊這一百零八人。
同時,在聚齊了這一百零八人後,羅是不是可以想到,甚至忍心做到讓他們在征臘的環節中統統覆滅,如同親手殺掉自己的孩子?我覺得這非常地難。
綜上,羅版聚義本脈絡:智取生辰綱——殺惜——清風山——揭陽嶺——江州——天書——其它傳統故事——湊齊一百零八人數;這基本上是《大宋宣和遺事》加評話《宋江》的架構。後面的就是祝家莊,曾頭市等傳統故事環節,流傳甚廣,耳熟能詳。
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版本里,很可能:
- 林沖並沒有逼上梁山的情節,魯智深首次出場也只是二龍山的大頭領,沒有拳打鎮關西,倒拔垂楊柳等情節
- 晁蓋非常有可能在宋江上山前就死掉了(符合《大宋》的設定);假如這個設定成立,那麼攻打曾頭市,大名以及盧俊義上山環節,也可能不在這個版本里,而是在後起的版本,參照元雜劇,這個後文會繼續說明。
- 沒有武松打虎,殺嫂的情節(武松贊詩首次出現是在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他與魯智深,楊志做為二龍山首領首次登場)
- 公孫勝應該是在後面打薊州時加入梁山,並非在生辰綱時,而且他的身份不一定是道士,位置也不可能這麼高
- 全文到聚義為止,沒有招安環節(甚至有可能的確有驚夢的橋段)
這是一部相對乏味的書,儘管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六.依據元雜劇的擴寫
元鍾嗣成《錄鬼簿》記錄了一位劇作家紅字李二的六種戲劇,五種與後世水滸有關:
《梁山泊壯士病楊雄》、《板踏兒黑旋風》、《窄袖兒武松》、《全火兒張弘》和《折擔兒武松打虎》
可以看到,這裡面有武松打虎的後起情節,而殺嫂情節在元劇裡面非常普遍
1957年上海古典文學出版社的《水滸戲曲集》裡面,記錄了大概十二種元明雜劇,其中,與最終寫定版有關的:
《黑旋風雙獻功》(元高文秀)《燕青博魚》(元李文尉)《黑旋風負荊》(元康進之)
以及在《錄鬼簿》裡面提到,已佚的《黑旋風喬斷案》《黑旋風喬教學》
以及《鬧花燈》等,這些元明雜劇非常可能被吸收到聚義後,招安前凡十一回的擴寫中來了。
《梁山七虎鬧銅台》的故事梗概與今本水滸中的盧俊義上山情節相同,據考證,此劇有可能形成於今本水滸傳成書之前——潘大龍《銅台廣府考辨》
@沙克韋德
May. 21,竟然能得到原論文作者的斧正,非常榮幸,非常感激
綜上,可以看到,在聚義本之後到百回本定型的一百到兩百年的時間裡,在吸收元明雜劇的成分以後,不同的人分期分批地對《水滸傳》進行了擴寫,使《水滸傳》從聚義本慢慢地往百回本方向發展。
擴寫過程是不是帶前十三回,由於前十三回太獨立,這個目前不好確定,但是,招安以及征臘,很可能是一次性寫進的。這不僅是因為內容類似,筆觸相仿,更因為從內在邏輯來判斷,招安勢必引出征臘的後文——打家劫舍的好漢存在邏輯的自洽,但是被招安的好漢,朝廷是不會讓其駐守原地不同的,是必然會分派一些棘手的討伐工作的,因此招安以及征臘必然同起。當然,這再一次符合了《大宋》的藍本設定。
七.郭勛與武定本
提起《水滸傳》,就不能不提武定本,一度很多學者認為武定本是現今繁本(貫華堂/容與堂/石渠閣)的鼻祖。曾幾何時,鄭振鐸手藏八回古本,對外宣稱嘉靖本,即武定本。然而,隨著這八回古本公之於眾,現在學界普遍認為嘉靖本不大可能是武定本。
我對這個研究不深,簡繁本的對版是我不感興趣也做不好的冷板凳,我虛心承認。對此我只加上一個不成熟的觀點,我覺得這個鄭振鐸的本子可能連嘉靖本都算不上,是跟容與堂本子一個系統的。鄭振鐸也說過,他校對結果也是相同的。
因此,現狀就是,善本百回《水滸傳》祖本是失佚的,我們今天能夠確實看到的最早百回善本只有萬曆的百回容與堂本。這個本子沒什麼好說的,大家手頭的《水滸傳》基本都是依據這個本子,包括插圖,我們還是回頭繼續說武定本。
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武定侯郭勛,在世宗朝號好文多藝、能計數。今新安所刻《水滸傳》善本,即其家所傳,前有汪太函序,託名天都外臣」。
武定本的判斷,基本上就兩個指標
清周亮工《書影》卷一:「故老傳聞, 羅氏為《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引其首。 嘉靖時, 郭武定重刻其語,削其致語,獨存本傳。」
也就是說,武定本是在嘉靖年間,郭勛(及其門人)把當時的百回《水滸傳》,刪去入回詩,以及將閻婆惜的事情移到劉唐給宋江下書之前。
如果只是這兩點改變,那麼他與萬曆年間的容與堂百回本沒有本質區別,所以民國時,有人就通過篡改容與堂的本子冒充武定本。
我個人看法,如果郭勛削減更改的本子已經是百回本,那麼《水滸傳》在嘉靖時期,已經有完全成型的本子流傳。郭勛做的很可能是校勘不同的本子,擇其善者付梓刊印。之前的各本,儘管情節比較完善,但是錯字頻出,印刷低劣,甚至有不少手抄本。出善本,刻版印刷是需要大本錢的。郭勛自然有這個資本,同時,他為了討好嘉靖皇帝,提高公孫勝在水滸傳中的地位,拔高道教在水滸中的影響,這是符合邏輯的。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萬曆年間的一位文人吳從先,在《小窗自紀》里有一篇《讀水滸傳》
若李逵之虎,時遷之甲,武松之嫂,智深之禪,戴宗之走,張順之沒,又明示宋以無不可用之人。江之用心,不負夫宋;而宋之屠戮,慘加於江。
需要指出的是,吳從先的年代,理論上不但可以看到武定本的水滸傳,甚至容與堂本的水滸傳都可以讀到了。然而,吳從先讀的《水滸傳》與這兩個本子(武定本已失,但總覺與容與堂本無太大差別)差別巨大:水滸英雄的主要活動地點從梁山轉移到了淮河流域,主要的事迹改為對抗金兵。
吳從先所看的《水滸傳》與現今《水滸傳》的關係已不可考,但今本《水滸傳》是可能從中獲取一些養分的。
這個例子只是要給大家一個概念,明嘉靖萬曆年間,市面上以《水滸傳》為名流傳的印刷書,手抄書,種類是很多的,內容彼此也可能大相徑庭,並不是說百回繁本一出場就天下霸唱的,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市面上各種本子都有,彼此借鑒是常有的事。
八.繁本與簡本
學術界一直有繁簡之爭:繁先簡後,簡先繁後,繁簡併行。
對此我研究不多,只看過相關文獻,沒有自己去對版。在此我想引用馬幼垣先生的一段話來代為說明我自己的觀點:
刪減和擴充事兩種不同的工作:後者比前者難多了。這樣說,還只是就一半情形而言。百回繁本文叢意順,絕大多數的句子都是平平穩穩的。把廢句充斥的簡本字數放大數倍為斐然成章的繁本,技術上困難之極,目標上費解之極。真有此本領者,為何不直接創作?為何甘心在廢句堆內折磨自己?
簡本擴為繁本說極度違反邏輯。——《插增本簡本水滸傳存文輯校》
九.參考書目
太多寫不完,見諒
2018.5.18於芝加哥
推薦閱讀:
※【略話西遊第二季:取經路上】第十章(原著40~42回)
※請問水滸傳中楊志的胎記對行文有什麼特殊用意嗎?
※請大神較為全面的解讀《水滸傳》中方臘手下強將?
※如何賞析西遊記的開篇詞「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西遊記中青牛精的圈可以吸走任何兵器,但是為什麼沒有吸走孫悟空頭上的緊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