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刀:也說「撿漏兒」

文刀:也說「撿漏兒」

【慣例介紹下自己:混跡文玩圈兒十來年,主業紫檀,朋友賞臉,叫聲文刀哥。發過財,破過產,不缺錢,不缺德。文玩是我選擇的終身事業,我的敵人是整個夜,而不是那一點黑,絕不把紫檀這個行業,拱手讓給那些我不認同且看不起的弱雞們。歡迎來勾搭。】

現在無論賣的還是買的,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撿漏兒」,我幾乎每天都能遇到,經常性地就有人發個小葉紫檀手串的圖片給我,說是200塊錢買的,讓我給看看是不是撿漏兒了……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這個概念,所謂撿漏兒,它是古玩行的一句行話,意思是說以一個遠低於其本身價值的價格買到了,簡單說就是買著便宜了。

注意,這個便宜不是說相互認識的人之間的價讓,而是賣家無意識地給賣便宜了,說白了就是賣家壓根兒沒拿它當好東西,而你認出來是好東西,從而便宜買到了,這才叫「撿漏兒」。

所以你再對照目前市場上的說法,多是賣家主動說給你「撿漏兒」、「放漏兒」,那還能是漏兒嗎……

填寫圖片摘要(選填)

再來說說為什麼會出現「撿漏兒」?

主要有兩種情況:

· 賣家和買家之間的認知水準差異

· 人與物錯位

我們逐個簡單說下

一、賣家和買家之間的認知水準差異

在整個文玩行當,按成器時間,可以簡單地分成兩類:

1. 老的

2. 新的

老貨要比新貨複雜的多,哪怕在複雜的老貨中,「撿漏兒」一般也不會出現在大路貨中,為什麼?因為大路貨大家都懂的看,比如清末的紫檀小盒,很好辨認,你明白,別人也都明白,所以價格一般不會差出圈兒去。

而平日不常見的貨,就可能會發生「撿漏兒」。

我之前看過一篇文章,說是有一位收藏者在逛潘家園的時候,以1000塊的價格從一攤兒上買到了一部明萬曆年版的《十三經註疏》,這就是一個大漏兒。

《十三經註疏》最早出現在宋代,但原版早沒了,有一部宋、元、明的遞修本,現存中國國家博物館,而《十三經註疏》呢,在文獻上有記載,被稱為「北監本」,就是明萬曆年精刻的333卷本古籍善本,所謂善本簡單說就是非常好的版本,一直以來沒人知道在哪裡,恰巧就讓這位收藏者碰上了。

過程這裡不細說了,最終結果是,賣家開價8000,最後1000成交了,文章形容說,價錢談攏的時候,當時雖是寒風料峭,但這收藏者卻激動的全身是汗……

這才是真正的撿漏兒了,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漏呢?就是認知水準差異了。

賣家:不懂得這個書的價值,書還不像瓷器傢具那麼直觀,價值全在紙和字上,普通賣家也只是看個外觀是否破損或卷冊是不是完整之類的,不是十分專業的很難把握。

買家:對這個書的始末源流都非常清楚,無論是對書的版式特徵,還是時代背景特徵等知識都了如執掌。

這個水準的差異,才形成了「撿漏兒」。

而對於買小葉紫檀手串來說,99%都是新貨,通貨,賣家都懂的看,所以絕對不會存在所謂的賣家不懂,你懂所以買著便宜了的情況。

所以小葉紫檀手串這行不存在撿漏兒,你要是覺得自己買便宜了,只是因為東西差,也就值那個價,而不是所謂的撿漏兒。

二、人與物錯位

這裡面包含很多種情況,我只舉一例說明下,那就是拍賣。

拍賣是大家公開叫價,賣家如果講究點不干涉的話,那最終的價格他是沒多大控制力的。

那就取決於買家的財力、見識、喜好等等了,這時候就可能會發生人與物的錯位。

假如有件翡翠拍品,它市場價值100萬,但由於宣傳不力或什麼原因,拍賣來的那波人本身就不愛翡翠,或者來的都是窮鬼,最後5萬落錘給收了,這也是真實發生過的,這種情況也會觸發「撿漏兒」。

更多的這裡就不提了

其實無論是第一種還是第二種情況,其實發生的概率都是非常低的,可遇而不可求,奉勸各位千萬不要抱著「撿漏兒」心理買東西,很可能就會被坑,尤其是不要相信商家的所謂「放漏兒」,那是蒙傻子呢……


推薦閱讀:

紫檀答疑,你是選擇老料還是油性?
揭秘:紫檀串子「膠磨」到底咋回事?
小葉紫檀手串其配置如何去參考?
關於小葉紫檀價格略說一二
「揭秘」小葉紫檀高仿金星如何辨別

TAG:文玩 | 小葉紫檀 | 紫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