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理解細菌與病毒(三)

中醫如何理解細菌與病毒(三)

如是流感類病毒性疾病屬於中醫熱證者又如何?有臨床經驗者或有所體會,此時應是中醫略優,雖然中藥抗病毒的作用不算很強,也談不上專門,但它們同時能改變熱性的生化內環境而最後改變熱之果;而西藥抗病毒之效不一強於中藥,而在改變熱性生化內環境方面又不如中藥,因此略居下風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若對此類疾病而屬於中醫寒證者,則結果不言而喻,中醫幾乎是完勝。筆者與一些有西學中背景的醫師交流過,他們也認為,凡屬於中醫寒性病症範疇者,西醫大多沒有太好的針對性方法,因為寒的概念不在他們的研究範圍內。

但不要誤會,筆者無意為了提高中醫人的自信刻意去以中醫之長來比西醫之短以求得一種心理上的安慰。中醫與西醫有著的共同敵人,就是疾病。兩者是戰友,不是敵人。中西醫觀察視點不同,價值取向不同,方法學不同,肯定各有所長。比如,預防疫苗的應用使傳染性疾病大為減少,就屬西醫學的亮點。在中西醫的比較中態度的客觀不但必要,而且必須。就如同騎兵善於衝鋒陷陣,長途奔襲,乘勝追擊;步兵長於攻堅破城,陣地之守,排陣變化。如果步兵嘲笑騎兵騎馬不能登牆,騎兵嘲笑步兵兩條腿追不上四條腿,都是既不厚道,也不客觀。

戰友強大,自己也能並肩,才顯自身強大。若以貶對方之弱,而顯自身之強,多少是有點不自信了。其實中醫有足以托起自己自信之強,只是相當比例的中醫人並沒有真正地把握好中醫,中醫的內蘊沒有被充分地理解並發揮出來而已。許是人之過,並非醫之過,中醫本有海闊天空氣象,何不再顯清風明月胸襟?

既談到病毒,這裡就順便一議,一些人習慣以板藍根等具抗病毒作用的中藥來預防流感類疾病,一些醫院甚至還推出板藍根涼茶以作預防。坦率地說,這應是一種流弊。首先,抗病毒藥物可以在治療中抗病毒不等於可以提前預防病毒。如果可以預防,為什麼對病毒更熟悉的西醫不以其抗病毒藥物來預防?還沒有病毒就先吃抗病毒藥物與還沒有細菌就先用抗生素在邏輯上有什麼不同?其次,板藍根、大青葉等藥物是寒性的,沒有病而先吃這類葯等於先預設所有人都是熱性體質,或發病後是往熱證的方向發展。

現代人真正屬熱性體質的有多少,臨床醫師多心中有數。如果一個寒性體質的人先吃板藍根類藥物來預防,他到底是提高了預防能力,還是因陽氣被削弱而致抗病能力反而下降?這本來不難想像。這種做法明顯地背離了辨證論治的原則。在中醫,真正意義上的預防,應該是辨體質而調理,使個體的體質偏差得以糾正,從而提高正氣的抗病能力。

說到流弊,還有一個西醫「消炎」與中醫清熱在觀念上的混淆,臨床還時不時看到一些中醫師凡見到西醫診斷有一「炎」字,就下意識會用中醫的清熱法,以為這就是消炎了。「炎」字雖然是由兩個「火」字組成,「炎症」患者也確常表現為熱證,但問題是「炎症」並不一定都屬熱證。如扁桃體炎患者的扁桃體可以是鮮紅,可以是淡紅,甚至可以是淡白,都屬熱證嗎?現代人由於體質變弱,寒證的比例在逐漸上升。即便是初起熱證,有時也會因中西醫的雙重治療導致治療過度而轉為寒證。不可不察!有是「象」則辨是「因」知是證而用是方,才是中醫最基本的觀念與臨床最應實施的操作。

因此,中醫雖然不以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和衣原體等作分類,但針對「因緣際會」合力之果的治法肯定會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這些因素而起作用。而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和衣原體作用在不同的人身上則多以六淫中某一病因或複合病因的 「象」出現,此時「辨象求因」即可。

推薦閱讀:

應該消滅病原微生物嗎?
「殭屍鹿」侵襲北美,這種病( Chronic Wasting Disease )有哪些可能原因和危害?
為什麼當初美洲人會受異域的歐洲人帶來的細菌,病毒等侵染死傷嚴重,但反過歐洲人卻幾乎不因此受創?
感染感冒病毒(或其它病毒)並痊癒後,病毒DNA是否會殘留在人體細胞中並遺傳給下一代?
全球變暖導致古老病毒和細菌復活,將對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威脅?

TAG:中醫 | 細菌 | 生物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