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說的話孩子總不聽?
很多父母會抱怨,孩子總是不聽話,很多媽媽表示這孩子我管不了啦!縱使吼他千百遍,這娃依然聽不見……那麼如何才能讓自己說話能起作用呢?今天咱們就來探討一下吧。
「育人邦」專註青少年厭學託管心理輔導_解決孩子厭學早戀網癮自卑問題心理輔導
讓我們舉個例子來:
小明,你別看電視了,去睡覺。
小明沒有反應,繼續看電視,如同沒聽見。
小明,媽媽跟你說話呢,聽見了沒有?不要再看了,都幾點了?
小明依然如故,沒有任何去睡覺的意思。
小明!關了電視!媽媽這時向小明走來,同時語氣變得很重。
好啦好啦,我聽到了。
過了十分鐘左右,媽媽看見小明仍然在看,怒火中燒,向小明走過來:怎麼回事?到現在還看?
最後,小明不情願關上電視,摔門去卧室了。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
大人這邊催,孩子那別拖,最後說急了不歡而散。下次遇到同樣的事兒,孩子還是首先開展拉鋸戰,最後,越「管」,越是「管不住」。家長們的各種「管」,反而成了孩子反覆練習抵抗家長的機會,孩子除了抵抗行為被強化之外,孩子還多次無視媽媽的話。
不管是教育孩子還是跟成人溝通,都要恰到好處。嘮叨就是一種反覆、單調的刺激,無異於「疲勞轟炸」,往往會引起孩子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的感人肺腑,準備多捐點錢。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點零錢。又過了10分鐘,還是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演講,開始向聽眾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不捐錢,還從盤子里拿走了2元錢。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如果外來的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就會使人感覺不耐煩,甚至產生心理逆反。
超限效應在家庭教育中時常發生,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像,第一次挨批評時,孩子一般不會感到厭煩,而是多少會愧疚、反省,其實這就達到了批評的效果。第二次開始就感到厭煩,不過程度較小,但如果再來第三次、第四次,厭煩心理就會演變成反抗心理。所以父母一定要改變嘮叨的習慣,避免踩了「超限效應」的警戒線。被「逼急」了,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反抗心理和行為。
怎麼管孩子才聽?
雖然「管」孩子反而加強了孩子抵抗情緒,但是我們就這樣放任孩子不管嗎?當然不是,只是換一個管理的方式。
1、不要成為絮絮叨叨的父母
很多家長平時都會嘮叨孩子:
「不要再看電視了、不要再磨蹭了、不能玩手機」......
殊不知這種都是負面強化,表面上都是明令禁止,但其實強化的都是「看電視」「磨蹭」,讓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到了負面行為,所以才顯得家長的話都是「耳旁風」。
2、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
父母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體驗錯誤的後果,例如孩子經常弄壞玩具,媽媽可以說清楚如果他再不小心,玩具壞了就沒有新的來替補。當孩子體會到因為自己不珍惜玩具,最終要承擔沒的玩的後果時候,就會糾正自己的行為。
每個人都需要自己長大,都要懂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當家長提醒沒有效時,不妨放手,孩子自己會「吃一塹長一智」!
3、批評孩子要就事論事
愛嘮叨的父母批評孩子總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都翻出來,把對孩子各方面的不滿一併發泄出來,「喊你半天都不動,作業要催,吃飯還要催,天天就是這麼磨蹭,幹什麼都得催!」要求過多、過高,孩子會覺得:反正我也不可能全改了,改一個你也會嘮叨別的,索性讓你說個夠吧。
因此,父母最好直接面對當下問題,就事論事,用儘可能簡明的話語來表達。
4、用表揚代替批評
對於習慣了父母「嘮叨」的孩子,表揚更管用。「他錯了我就說」的批評風格,只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而乾脆放棄嘗試。如果孩子正在努力改正的過程,父母及時的肯定就相當於給孩子一個正向強化,有助於孩子的改正。家長要適當的寬容對待孩子,只要發現孩子比以前有一點兒進步了,都要給予鼓勵,可以是一個擁抱、一個掌聲、一句鼓勵、一個大拇指。
改變一種方式,巧妙迂迴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摸清楚孩子的想法,才能知道自己該說什麼,孩子才會聽你的話。
微信關注公眾號「育人邦」獲取更多育兒好文,如果您有育兒難題,添加微信,我們育兒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心理諮詢師1號專屬微信號:18500292277
心理諮詢師2號專屬微信號:18519362277????
推薦閱讀:
※科研是富人的遊戲嗎?我是否應該放棄?
※國際幼兒園品牌,加盟與不加盟有什麼不一樣?
※明明會做的題,但為什麼就是做不對?
※大專生有前途嗎?
※在遼寧大學上學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