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熱昏迷如何預防休克

高熱昏迷如何預防休克

首先來了解休克的定義:機體遭受強烈的致病因素侵襲後,由於有效循環血量銳減,組織血流灌注廣泛、持續、顯著減少,致全身微循環功能不良,生命重要器官嚴重障礙的綜合症候群。休克的臨床表現是:

休克早期:在原發癥狀體征為主的情況下出現輕度興奮徵象,如意識尚清,但煩躁焦慮,精神緊張,面色、皮膚蒼白,口唇甲床輕度發紺,心率加快,呼吸頻率增加,出冷汗,脈搏細速,血壓可驟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脈壓縮小,尿量減少。

休克中期:患者煩躁,意識不清,呼吸表淺,四肢溫度下降,心音低鈍,脈細數而弱,血壓進行性降低,可低於50mmHg或測不到,脈壓小於20mmHg,皮膚濕冷發花,尿少或無尿。

休克晚期:表現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是西醫死亡前的表現。

中醫死亡前的表現叫脫證,脫證分輕重,輕則突然全身大汗、心率增快、煩躁不安、眼發黑暈、噁心;重則癱軟昏仆不知人事,多由氣血暴虛或亡陰、亡陽所致。只有輕型的才有預測的徵象和治療的時間,清初名醫喻嘉言把輕型的脫證分為上脫、下脫及上下俱脫:「上脫者,喘促不續、汗多亡陽、神氣亂、魂魄離,即脫陽。下脫者,血崩不止、大亡下陰、交合頻、精大泄、即脫陰也。上下俱脫者,類中眩仆、鼻聲鼾、絕汗出遺尿失禁,即陰陽俱脫也。」

因此,西醫的休克和中醫的脫證,是同一個侯群,預防休克就是預防脫證,就是預防死亡。

從喻嘉言的描述來看,造成脫證的原因只有3個,陰絕、陽絕、陰陽都絕,因為中醫是以平衡為目標的哲學體系,所以只要在熱性昏迷中,維持陰或陽,不讓其衰竭即是預防脫證。

那麼在熱性昏迷中,是造成傷陰還是傷陽?還是陰陽俱傷?

在熱性昏迷中,首要任務就是蘇醒,蘇醒意味著把血分、營分的邪熱清除。其重要性依據幾個原理:1、葉天士說:「入血乃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意思是,熱入血分,除了造成昏迷,還容易造成內臟出血,所以必須涼血或涼血活血破瘀。這是預防顱內出血或再出血的關鍵。2、熱極生風,風指內風,表現為抽搐、肌肉痙攣,特別是呼吸肌群。丁甘仁謂:「風乘火勢、火借風威」,兩者互為因果。3、熱屬陽,高燒導致「傷陰劫液」,即陽亢陰竭,發燒越厲害、持續時間越長,真陰和陰液虧損越重,形成「死循環」,於是形成上脫的必要條件。陽亢的表現為,上身發熱、心率快、煩躁;同時因為陰竭,所以口水少、嘴唇乾燥、尿少、血容量下降、大便干硬。

溫病學的分類中,邪熱入營會造成意識障礙的臨床表現;邪熱入血,會造成意識昏迷的表現。治療的手法分別稱為透營轉氣、涼血止血,這裡的氣指氣分,意識是把邪熱引出來,核心藥物是犀牛角、牛黃、生地、玄參等。

所以,祛熱本質上是護陰,也正因為如此,基礎體質陰虧的人(以長者為多),風險程度更大,於是在祛熱的同時,需要補陰,包括補液或滋補真陰。這樣一來,判斷疾病的狀態,除了需要定位陰、陽的位置,還需要定量陰、陽的多寡。如果陰虧很厲害,即真陰欲絕,臨床上表現為脈象虛大、按之則空,或脈微欲絕,神倦煩躁、心率明顯增快,那麼對機體的整體判斷就變成:虛症為主,實證為次,即陰虛為主,陽亢為次。再借用秦伯未對溫病的分法

八綱辨證,衛分/惡風期、氣分/化熱期、營分/入營期均是實證,實證可以理解為內部壓力多大,治法需要攻伐,傷陰期則是虛症,虛症可以理解為內部壓力不足,治法則是補,完全相反。如果此時真陰虛虧,但同時熱閉心包昏迷,就稱為上實下虛,上為陽亢、下為陰虛,治法既需要滋補真陰、亦同時需要祛熱,術語稱「滋陰潛陽」,方劑用加減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等方劑去化裁。

再回來理論體系的層面,溫病因為傷陰所以要護陰以防亡陰致脫,傷寒症因為傷陽所以要護陽以防亡陽致脫,所以張仲景在《傷寒論》中經常使用附子,但滋陰的藥物因為藥性膩滯,容易困邪於內,所以需要審時度勢去使用。

在治療的指導層面上,治療當下的、預防未來惡化的,才是高明的策略。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湖北省婦幼醫院兒科醫生李頌江,導致一兒童休克、大腦皮層受損?

TAG:休克 | 昏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