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我想靠近你

孩子,我想靠近你

有次我在一個寄宿制的學校做講座,到提問環節時,台下有對夫妻說:「孩子不願住校,我們該是不是要天天接?」當時由於講座時間臨近結束,我的回應是「如果有條件,那就盡量接」。事後琢磨了一下,覺得這個回應是有待商榷的。首先這對夫妻本身的信息我完全不了解,所以這對夫妻的「父母功能」的水平我是不清楚的。

父母功能簡單來說就是做父母的能力。我們都知道很多工作需要資質,往往這種資質需要我們不斷學習,甚至通過某種考試來獲得。而成為父母則是無需考試即可「上崗」的。這就導致有些人成為父母后,在心理上可能並未具備父母的功能。比方說和孩子溝通的能力。經常有父母跟我反映他們和孩子說不了幾句話就會發生爭執,大動肝火,最後的結果要麼暴力壓制,要麼覺得無力管教。對於這類父母,他們缺乏的是跟孩子溝通的能力,如果還是去建議他們和孩子溝通交流,顯然溝通的結果只能是不盡人意。

靠近孩子,理解孩子,這是每個父母的初衷。但由於我們每個人父母功能水平的差異,導致有些父母是無法按照自己的期望來和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這裡要說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有些父母原來無法懷孕,檢查身體也沒有問題,可就是懷不上。但在領養了一個孩子後,卻很快能夠懷孕生產。這可能蘊含了母親由於領養孩子之後促進了內在親密關係的能力,而在潛意識中已經接受了自己成為一個母親的事實。這可能就是後天行為上的改變促成內在功能的發展。

也有的父母,比如產後抑鬱患者,本身剛出生的嬰兒需要母親全身心的照顧,但自己卻進入抑鬱狀態。這也可能是與親密關係的能力相關。當然也許還有其它可能,比如通過同樣成為一個「被照顧者」,來處理潛意識中的嫉妒或喪失體驗。一方面和嬰兒競爭被愛的滿足,另一方面可能是無法承受「被愛」的喪失感,尤其是老公把原先對妻子的關愛完全做了轉移。事實上這些感受所有的父母都會有。英國精神分析師溫尼科特曾說過,如果一個母親不能夠理解自己對孩子的恨,也就無法很好地愛自己的孩子。

事實上所有的人際關係,都一定是愛恨情仇共存的。「水至清則無魚」,任何關係中若只剩某種單一情感,那這種關係是不可能長久的。這也許是人類都喜歡沉醉於熱戀中的原因吧。沉浸在熱戀中的情侶似乎充分享受著愛的沐浴,而忽略很多現實中的因素,這也是出現那麼多殉情故事的原因。長久的愛往往是伴侶之間通過時間的磨礪,在相互更進一步的了解對方的基礎上,能夠接受對方不完美的部分,接受自我對對方不滿乃至恨意的情感。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也是如此。從依戀的角度來說,我們鼓勵媽媽在孩子的前3年盡量陪伴,但無論是現實還是心理的影響,這都不太容易做到。對任何一個新生兒的母親來說,這個特殊階段是需要「過度關注」孩子的,甚至以犧牲對自我的關注為代價的。這種狀態不免會有不滿乃至「恨意」的產生,只是有些人能夠在內心很好地處理和修通這些帶有「恨意」體驗,能夠更好地關愛自己的孩子。有些母親則不然,她們會無法承受長時間陪伴、照顧孩子所體驗到的情緒,而做出更多的與孩子保持距離的舉動,比如提前斷奶,雇請月嫂等。這可能會使孩子的依戀需求得不到很好地發展,甚至被破壞。這樣的孩子在成年後,他的親密關係就會受到影響。美國影星瑪麗蓮夢露從小被遺棄,不斷更換寄養家庭,3次婚姻都以失敗告終。自稱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孤獨的人。哪怕在熒幕上熠熠生輝,令人羨慕,但恰恰無法生活在現實中。

有研究表明,相對於福利院長大的孩子,監獄裡出生的孩子人格似乎更為健康一些。我們不排除在監獄中會有母親的陪伴這個因素。當然,這樣說並不是要求所有的新生兒母親都要在這3年與孩子寸步不離。母親的陪伴顯然是孩子需求滿足的重要來源,這會讓孩子充分享受到愉悅的快感。但同時,孩子在需求母親而暫時未能滿足的間隙所體驗到的焦慮,是生命早期啟發孩子心智發展的重要時刻。這種焦慮會促發嬰兒思維的發生,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也可以促進大腦神經突觸聯接的增加,從而促進大腦的發育。

這種時段的把握非常重要,若長期超越孩子體驗焦慮的極限,依戀關係必然是被破壞掉的。當然我們也無需過於擔心,只要不是有意忽略孩子的需求,稍微「有意識」的去陪伴孩子,基本就能夠促進孩子的心智成長了。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若那對父母有陪伴孩子的功能,當然是接回家的次數越多越好。反之,孩子放學接回家後,若父母功能較低,無法很好地陪伴孩子,孩子與父母在一起時的感覺很糟糕,更多是指責、謾罵、攻擊,或者接回家後父母在學習上對孩子非常苛刻,逼迫孩子無止境的學習,不讓孩子有放鬆的空間,那還是少接為妙。有些父母這時候就問了,我們該怎麼辦?我們其實也知道了,這不是一個道德良知的範疇,是我們內在心理功能水平的問題,而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去提升自身的心理功能,發展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這樣我們才會有更好的功能陪伴孩子成長。

*本文中所有母親,都指代父母。只不過在嬰兒早期,母性的影響更為重要,恰恰也彰顯母性的偉大。當然,父親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推薦閱讀:

關於「個人成長之行」
你若精彩,清風愛來不來
小巷裡的站街女郎,曾是我的夢想
真人案例:姑娘,我支持你離婚也支持你不婚(女性成長)
你聽過那麼多仁智禮義,最後怎麼樣了

TAG:個人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