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為什麼要做影像檢查?影像診斷有什麼用?

【科普】為什麼要做影像檢查?影像診斷有什麼用?

大家都知道,到醫院看病,經常會被要求做影像檢查、拍片子,什麼超聲、X線、CT、MRI、核素顯像、DSA(血管造影)、PET-CT等等。還沒做呢,內心已經開始暴躁了:看病就看病,為什麼還要花錢拍片子?有什麼用?!話雖這麼說,但大家了解過為什麼要做影像檢查嗎?影像診斷有什麼用?

案例——有個大學生,打籃球扭到腳,沒當回事兒,後來腳疼到醫院,明知道是扭到腳踝,但具體傷哪了還得拍片看。片子出來後,粗看是有點韌帶撕裂,通過診斷才知道還有距骨骨松質骨折。

如果只是當普通扭腳開點消炎藥,不拍片子,怎麼會發現距骨骨松質骨折?要知道距骨骨松質骨折很容易引起不癒合或缺血性壞死的。

從案例裡面,我們可以知道,有時候影像檢查必須做,對確診和治療非常重要。影像診斷的意義就好比戰爭中的突擊小隊,在不了解戰場情況和敵人分布的條件下衝鋒在第一線,為臨床治療獲取病情信息,並第一時間把病位病灶的實際情況反饋給臨床。

大家都知道,要診斷一個疾病,除了憑疾病標準和診斷經驗去判斷之外,明確發病器官、所在部位、病灶大小對於精準治療非常重要。而醫生讓患者做影像檢查,就是為了獲取有效的影像資料,輔助臨床診斷和治療。

通過影像檢查,不用開刀動手術,就能了解患者身體內部的狀況,骨骼、肌肉、器官是否完好,身體里有沒有多了或少了什麼東西,到底是功能性疾病還是發生了器質性病變,通過機器的眼睛,我們可以看的一清二楚。所以影像在疾病的診斷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所以,影像醫生的診斷經驗是否豐富也非常重要,要不看不懂片子,診斷不出來,也會影像後續的治療。唯有盡量減少失誤,對得起自己身上的白大褂,還有不辜負自己的初心。

小E小貼士

現代醫學影像診斷醫師的工作大致是:根據患者的情況確定檢查手段及檢查部位,由技師操控機器,做完檢查,電腦自動傳送圖片到影像診斷醫師的電腦,醫師根據傳輸影像圖像的表現,同時參考患者的臨床表現、體格檢查及其他的化驗檢查綜合考慮、分析,最後得出結論,再由相應科室醫師進行治療。

推薦閱讀:

醫學影像行業科普
選對論文,效率提升50% | 本周值得讀
醫學影像人工智慧(AI)-現在開始,一觸即達
演算法集錦(5)|醫學圖像的邊緣檢測|Python
AI+醫學影像:第一步,電子膠片

TAG:健康 | 醫療診斷 | 醫學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