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

論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

論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學派的主要哲學思想和現實意義

摘要:隨著希臘化時代的到來,政治的不穩定和社會的趨於動蕩,哲學家們將哲學研究逐漸轉向了對善和德性以及人的靈魂安寧乃至解脫的追求。而犬儒主義、斯多葛學派以及伊壁鳩魯學派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哲學學派,斯多葛學派是犬儒主義的一個分支,繼承了犬儒主義的基本思想而又有所發展。伊壁鳩魯學派與斯多葛學派是同時期的哲學學派,思想上直接對立但是卻又存在相通之處。

關鍵詞:犬儒主義;禁慾;德性;斯多葛學派;理性;世界主義;伊壁鳩魯學派;快樂主義;原子偏斜論

一、犬儒主義的「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

1、憤世嫉俗、極端厭世、獨善其身

「犬儒」,顧名思義,就是「像狗一樣的人」,而犬儒主義便是「像狗一樣活著」。這裡不是指無條件地、像狗一樣順從別人,而是指像狗一樣淳樸、簡單,順應自然。雖然說像狗一樣活著有點難聽,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講,犬儒主義者的思想有點類似於老子,順其自然,恬淡寡慾。

犬儒主義及其鄙視世俗社會和規則體系,要像老子所說的那樣「絕聖棄智」,摒棄現有的文明體系,回到最原始、最質樸的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他們認為世俗社會充滿了惡,而自己便是看穿一切、世人皆醉唯我獨醒的代表,正所謂「憤世嫉俗之人」。「犬儒主義提倡的是把脫離世俗財富而竭力追求德行作為唯一有價值的善「,他們強調一種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它的共同性質是:不滿意於現社會,卻又無可如何,只想跳出這個社會去尋一種超出現社會的理想生活」。[①]所以犬儒主義者在剛開始的時候本質上就是不滿意社會現狀卻又無法改變以至於想尋求一種超現實社會生活的理想主義者。因為覺得世間充斥著黑暗,所以便脫離世俗,追求內心的善和靈魂的寧靜乃至解脫,也可以說是活在象牙塔裡面的人。犬儒主義者認為德性就是最大的善,為了追求美德不惜犧牲所有的物質利益(本來在他們的眼裡精神永遠是高於物質的,正如新柏拉圖主義不承認物質是一種實體一樣),強調禁慾與修行。

2、徹底絕望、得過且過、無欲無求、淪於虛無

然而犬儒主義發展到後期,逐漸拋棄了原有的道德信條,從對世俗的全盤否定到全盤接受。既然世間充滿了惡,那為何還要一味地去追求不存在的善呢?既然無所謂高尚,那就無所謂下賤,世俗以怎樣的方式對待我,那我就以同樣的方式去還擊之。由此可見,犬儒主義者從最初的「憤世嫉俗」逐漸發展成「玩世不恭」,而後者也成為了現代犬儒主義者的代表。從一開始對德性的追求到後來逐漸拋棄道德信條乃至得過且過、玩世不恭、無欲無求,從激進的理想主義者逐漸轉變為消極的虛無主義者,這是一種對現實社會徹底失望的消極心理。而這種現象仍然存在今天的現實社會中,部分人不滿足於現狀又無力改變,從最初的獨善其身到後來如同行屍走肉一般地活著,是可悲的。

3、犬儒主義的現實意義

犬儒主義的思想雖然脫離現實、不切實際,但是對於理想和道德的追求是值得肯定的。他們強烈抨擊現有的社會體系,想要尋求一個超現實的理想社會;他們鄙視與世俗有關的一切事物,一心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事物——善;他們拋棄物質追求,尋求德性和精神解脫。超現實的理想社會是空想且不符合現實的,而且他們也並沒有將自己追求理想社會的想法付諸於實踐,而是一味抨擊現實,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卻又無力改變。對德性和善的追求是值得我們所提倡的,特別是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道德和精神上的追求尤為重要。但是必須反對脫離物質的精神追求,反對禁慾和苦行。在今天,我們應當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上,遠離奢侈的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又要在入世的基礎上尋求靈魂的平靜與解脫,真正的「靈魂無紛擾」應當是在入世中保持本心,不被其他的事物改變,同時擁有獨立的價值和判斷體系以及思辨能力,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該怎麼去做,而不是一味地脫離現實、獨善其身。

二、斯多葛學派的「世界理性」和世界主義思想

1、強調理性

斯多葛學派是對犬儒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比犬儒主義理性得許多。分為三個發展階段:前期,遵循唯物辯證法,強調禁欲主義和宿命論;中期,摒棄唯物辯證法,奉行宗教信仰和神秘主義;後期,再次強調禁欲主義和宿命論。斯多葛學派提出了「世界理性「的觀念,類似於赫拉克利特的」邏各斯「和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理念。他們認為世間萬物是由一種絕對的、永恆的存在來支配的,發展到新柏拉圖主義便是」神性「,再到基督教教義裡面就成了上帝,思想上存在著繼承和發展的關係。正是因為認為有絕對的理性存在,所以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強調理性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保持理性的態度、遵循理性的生活方式,強調德性的重要性,同犬儒主義一樣是一種追求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但是發展到之後逐漸演變成了摒棄物慾、僅僅追求精神境界的禁欲主義。由於承認了絕對理性,斯多葛學派便提出了順應天命的宿命論思想。在追求美德和精神寧靜的同時,斯多葛學派對於社會的最大貢獻便是提出了早期的自由平等思想和」世界主義「觀念。由於追求獨善其身,因此他們認為每個人都有是生俱來的、由上天賦予的」自然權利「,絕對理性就等同於後來羅馬法學家西塞羅提出的「自然法」觀念。每個人都有獨立的自由發展的權利且不受任何人干涉,這是一種積極的進步思想,為後來近代政治哲學中「天賦人權」思想的雛形。

2、自由平等觀念和世界主義思想

斯多葛學派還認為國家的存在使個人的自由受到了限制,要打破現有的社會結構,構建一個由世界公民組成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一種早期的超階級的世界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從政治哲學的角度來看,是從消極的自由向積極的自由的轉變。消極自由是免於……的自由(Freedom from),是一種不受外界干涉的自由,更多的是從一種外在的角度來說,是對保障人權的最基本的訴求,也是一種最真實的自由,是從內在的角度來說的。積極自由是做……的自由(Freedom to),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和絕對的支配權,是能夠去做某事的自由。但是,積極自由的思想若被少數精英階層利用的話,可能會朝暴政的方向發展。共產主義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是屬於積極自由也就是社會自由主義的範疇的,強調個人與社會的高度協調,這消極自由的自由意志主義不同,後者強調國家要對個人的自由作出讓步。但是,運用不當的話會造成不良的後果,比如奉行共產主義思想的國家如蘇聯和東歐國家實施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在後期日益僵化,最終導致了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3、後期成為神秘主義和宗教精神的代表

斯多葛學派在後來的發展中由於受到了神秘主義和彼岸性的宗教精神的影響,變得日益神秘化和宗教化,強調宿命論的思想使得對待現實的態度也更加消極。最後更是被基督教教義所吸收,從理論上成為推動早期基督教發展的直接動力。

三、伊壁鳩魯學派的「快樂主義」和原子偏斜理論

1、伊壁鳩魯的快樂主義和原子偏斜理論

同斯多葛學派強調德性不同,伊壁鳩魯學派強調的是快樂至上。前者認為德性是最大的善,而後者認為快樂是至善。伊壁鳩魯學派與斯多葛學派都強調精神追求的重要性,但是伊壁鳩魯學派認為精神追求一定要建立在基本的物質需求之上,不能脫離物質去講精神。「伊壁鳩魯區分了三種不同的快樂:第一種是自然的和必須的如食慾;第二種是自然的但卻不是必須的如性慾;第三種則既不是自然的又不是必須的,如虛榮心。」[②]他認為快樂分為兩種,動態快樂和靜態快樂。動態快樂是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時候所獲得的快樂,這個過程是短暫的;靜態快樂則是一種持久的永恆的快樂。因此,靜態快樂是高於動態快樂的,也就是一種「靈魂的無紛擾」的理想狀態。伊壁鳩魯認為在日常生活中,人在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情況下,要學會節制,遠離驕奢淫逸和過分享樂,進而在塵世中追求精神上的快樂,最終實現「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2、德性論和快樂論的區別與聯繫

斯多葛學派的德性論對後來康德提出的德性義務論的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康德提出了遵守道德是出於履行義務的需要;伊壁鳩魯學派的快樂主義則推動了近代哲學上的功利主義,即樂於做某事是出於符合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時又想到了:道德第一性,那麼則意味著一種約束作用,而它本身又受到理性的約束(否則會構成道德綁架的行為);快樂第一性,那麼那些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快樂呢?是符合道德的嗎?顯然不是。所以,我認為,不論快樂還是道德,都要從理性出發。「人的本質是理性。——亞里士多德」。雖然快樂很大程度上是出於一種感性的體驗,但是若不是從理性出發,便不是真正的快樂。例如吸毒、酗酒等眾多不良的行為,是屬於一種消極的、短暫的、虛假的快樂。

3、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論

伊壁鳩魯批判繼承了其師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學說,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和唯物主義者。他承認世界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反對德謨克利特所認為的「原子都按固定的規律和路線運行,是不可改變的」命運必然性的思想,因此提出了原子的「偏斜理論」:原子在運行過程中並非固定和不可改變的,而是存在著偶然性,並使其產生一定程度的偏斜運動「。他反對順應天命,逆來順受,強調事在人為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重要意義。此外,伊壁鳩魯還提出,既然萬事萬物都由原子構成,那麼神靈也是由原子構成的,當原子解體消散,神靈也就不復存在,這樣的話,神靈有何懼,死亡亦有何懼?由此提出了「死亡與我們無關,人類生活的目的就是追求快樂和幸福,而這種快樂和幸福時可以通過學習哲學和追求正義達到的」觀點。所以,人要活得洒脫,活的自在,活得開心。

四、結語

作為希臘化時代的三大哲學學派,斯多葛學派繼承發展了犬儒主義的德性論和禁欲主義思想,二伊壁鳩魯學派強調要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的基礎上去尋求靈魂無紛擾,提出了「快樂就是最大的善」的觀點,旨在實現「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就個人而言,我提倡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的道德和快樂。積極入世,融入集體的同時又保持個人的獨立性。發現社會的問題然後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改變、去為之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而不是消極出世,追求獨善其身的個人主義;滿足基本物慾,遠離驕奢淫逸的生活,追求精神自由並且不斷提高精神境界,最終實現「肉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這就是我對這三個學派思想的理解和批判吸收,也是對我們當今社會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①] 胡適《人生有何意義》

[②] 伯特蘭·羅素《西方哲學史》


推薦閱讀:

北京大學胡軍教授著作
答疑:中國和世界級哲學家 | 科技袁人
在浴室里每個人都是哲學家
羅素:明星式哲學家悲劇性的一生

TAG:哲學 | 哲學家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