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空戰(1)
一篇舊文
戰前的準備
一次大戰的遺產
空中力量大規模的用於作戰是始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開始的時候,空中力量還只是一種非常有限的輔助性的力量,只被用來承擔諸如偵察和通訊之類的任務。但隨著戰爭的繼續,空中力量開始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直接的戰鬥中,到了戰爭結束的時候,後世空中作戰的一些基本物質因素,比如戰鬥機、轟炸機、偵察機等等已經具備,就連後世一些重要戰術,也初具雛形。
英國駱駝式戰鬥機總產量高達5490架,除英國外,比利時、加拿大、希臘、美國都使用過這種飛機。
德國「哥塔」重型轟炸機,曾用於對倫敦的空襲,此類活動開創了飛機戰略轟炸的先河。
指導理論的出現
1921年,杜黑傾盡畢生心血的空軍戰略研究終結碩果——他的空軍戰略名著《制空權》一書問世了。該書以「制空權」為中心,從戰略高度論述了有關空軍建設和作戰使用的許多問題,它的出版,對此後各國空中力量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義大利軍事理論家,《制空權》的作者,杜黑。
杜黑認為:制空權是贏得一切戰爭勝利的前提。杜黑認為:「掌握制空權就是勝利。沒有制空權就註定要失敗,並接受戰勝者願意強加的任何條件。」他把此信條視為進行戰爭的基本原則,把奪取制空權作為保證國防的必要和充分的條件。
對於奪取制空權的方法,杜黑認為就是採取空中進攻行動。積極的進攻行動不僅是奪取制空權的重要方法,也是掌握整個戰爭主動權的前提。進攻行動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摧毀敵機於地面,通過空戰或採取其它防禦性措施是不可能奪取制空權的。
航空技術的成熟
如果說一次大戰的時候,剛登上戰爭舞台的空中力量還不夠成熟,那麼在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之後,航空作戰從技術上越來越成熟了。這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
首先是發動機的進步。一戰時期最為成功地「駱駝」式戰鬥機的引擎功率僅有130馬力,而到二戰爆發時,德國人的BF-109E型戰鬥機的引擎已經擁有了990馬力的功率,而到了戰爭後期,2000馬力級別的航空發動機幾乎成了各參戰大國戰鬥機的標配動力。
美國的普惠R-2800雙黃蜂星型風冷航空發動機,在戰爭中,它成了美國的F4U、F6F、P-47等多款戰鬥機的動力源泉。這款1939年投入市場的航空發動機就用擁有了2000馬力的功率,戰爭後期,其功率更上升到了2400馬力,某些實驗型號甚至達到了2800馬力。
其次是空氣動力學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它們和發動機的進步一起,使得二戰爆發的時候,重要的工業大國手裡都有了更新的,性能更好的戰鬥機和轟炸機。而一戰與二戰之間的一系列低強度的戰爭和代理人戰爭又讓這些武器受到了實戰的檢驗和啟發,變得更加的高效而可怕。
作戰技巧的豐富
1936年開始的西班牙內戰給列強國家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武器試驗場,各種空戰戰術都得以在這個戰場上獲得試驗和完善。水平轟炸、俯衝轟炸等轟炸技巧得到了初步的實踐,新的空戰戰術也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了實踐的機會。
在一戰的時候,由於動力和氣動設計的問題,戰鬥機想要在垂直面上運動相對困難,所以在大多數的空戰中,戰鬥機主要以在水平面上的盤旋咬尾為主,雖然已經出現了諸如「殷麥曼翻轉」之類的在垂直面上完成的動作,但那時候,戰鬥機最為強調的還是水平機動能力。
殷麥曼翻轉,這是在一戰中由德國飛行員殷麥曼所創造的的通過在垂直面上的動作,迅速改變飛行方向的戰術動作。但在一戰當中,這類在垂直面上進行的動作還是很少見的。
而到了西班牙內戰的時候,戰鬥機的速度已經從一戰時福克E的140公里每小時,駱駝戰鬥機的180公里每小時,上升到了BF-109B的470公里每小時,這使得飛機有更充足的能量去完成更複雜的垂直面上的動作,使得空戰變得更加的三維化了。
此時各國的飛機設計師大多還是受到一戰時的經驗的影響,將水平盤旋性能看得很重。但德國人卻首先突破了這一思路。
這是一架在西班牙內戰中服役於「兀鷹」軍團的BF-109B型戰鬥機,於它的對手蘇聯人的雖然是單翼飛機但卻採用典型的雙翼飛機的機身設計的I-16戰鬥機不同,這是一種一開始就更注重高速和垂直面機動能力的戰鬥機。
因為參戰的飛行員還沒有完全摸透Bf-109的特性,所以這種戰鬥機在和蘇聯人的I-16的空戰中表現得很平庸,並沒有獲得什麼優勢。不過在總結了經驗教訓之後,一系列有著新的內涵的戰術原則開始被BF-109的飛行員們廣泛接受。
1、儘可能佔據高度優勢,因為高度優勢能在俯衝中轉化為速度優勢(在俯衝中,重力加速度會自動的幫助你加速),而更大的速度,不僅能保證你追上敵機或是不被敵機追上,也能讓你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更多也更複雜的戰術動作。
2、儘可能保持較高的速度,這能讓你在空戰中有更多的選擇。
3、不要輕易以損失速度為代價做急劇的水平轉向,如果損失速度,最好能獲得高度的增加作為補償。
4、儘可能地誘使對手損失高度或是速度。
基於這樣的思想,一些新的空戰戰術動作出現了,其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螺旋爬升」了。
螺旋爬升是BF-109系列戰鬥機的拿手好戲。飛行員依靠BF-109良好的爬升性能,變水平面上的盤旋為三維層面上的盤旋,也就是一邊盤旋,一邊爬升,這樣可以顯著減小飛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盤旋半徑,如果敵機不跟隨爬升,那麼Bf-109就有很大的機會轉到敵機的6點鐘後方,然後從那裡俯衝下來,發起攻擊。如果敵機跟隨爬升,在爬升性能不如BF-109的情況下,很容易就會陷入失速的狀態。
螺旋爬升戰術示意圖
兩類不同的空軍
杜黑所設想的空軍,顯然是一支具有獨立的戰略打擊能力的空軍。在英國的特倫查德元帥和美國的米切爾將軍的努力下,美英兩國漸漸走上了這條道路。
英國孤懸海外,陸軍相對歐陸國家並不算特彆強,加上一戰後國力相對衰落,也無力在維持優勢海軍的前提下維持一支相對強大的陸軍。通過建立一支空中戰略打擊力量,來保持對歐洲大陸的干預能力就成了一種很有吸引力的選擇。
上世紀30年代中期,英國皇家空軍開始裝備曼徹斯特中型轟炸機,到40年代,由它發展而來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開始成為皇家空軍的核心打擊力量。
憑藉著高達9.98噸的最大載彈量和高達4072公里的航程(載彈3.17噸時),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成為了英國皇家空軍在二戰中的主力轟炸機。在二戰中, 「蘭開斯特」累計出擊156192架次,雄居全英之首!累計投彈608612噸,占皇家空軍戰時總投彈量的三分之二。
而德國蘇聯和日本或者因為條約的限制,或者因為工業技術工業能力的限制而走上另一條道路——以執行戰術性的任務,配合其他兵種作戰為核心的戰術空軍之路。
德國的探索和實踐
德國空軍的建軍思想
和英國不同,作為一戰的戰敗國,德國的軍備受到了很多的限制,當納粹上台後,德國人開始重整軍備。德國的地緣政治情況和英國區別很大,德國是一個傳統的陸權國家,它的擴張必須依賴於陸軍。在德國,陸軍是軍隊的核心,一切其他軍隊的建設都必須圍繞陸軍的建設來展開,空軍也不例外。
早在戰爭的醞釀階段,德軍就提出了依靠機械化裝甲部隊進行閃電戰的戰略構想。而德國空軍存在的意義,就是為閃電戰服務。因為機械化部隊高速推進的時候,有可能會遭遇敵人的堅固支撐點,而重炮部隊又往往跟不上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這就需要一種能夠跟得上機械化部隊的推進速度,並能為之提供隨行火力的武器,以確保高速推進的裝甲部隊能夠隨時得到重火力的支援。這種火力支援的任務就只能交給空軍來完成了。
閃電戰交給空軍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高速推進中的機械化部隊作戰,打擊那些能對裝甲部隊構成威脅的,或者是裝甲部隊暫時難以打擊的,諸如炮群、堡壘,以及對方行軍隊列、集結點、物資存放轉運點等目標。這些目標相對較小,較為分散,普通的採取水平投彈的轟炸方式的轟炸機的投彈精度太低,用來打擊這樣的目標效率並不高。所以德軍空軍需要一種打擊精度更高的轟炸機。
德國Ju87 斯圖卡 俯衝轟炸機應該是二戰中最著名的俯衝轟炸機。相對於傳統的大型「水平轟炸機」而言,採用大角度俯衝投彈的「俯衝轟炸機」在攻擊精度和使用成本上有明顯的優勢。俯衝轟炸方式能夠利用俯衝減小或消除投擲的炸彈向前的慣性,從而有效提高炸彈命中率。
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就是這一要求的產物,它採用大角度俯衝甚至是垂直俯衝的方式投彈,在投蛋的時候,飛機向前的速度變得很小,甚至接近於零。因而它在投彈的時候幾乎不需要計算提前量。自然具有極高的轟炸精度,以斯圖卡轟炸機為例,其投彈的圓徑誤差竟然在25米以內。這在當年絕對屬於超高的精度了。無論是打擊威力還是打擊精度,都遠遠超過傳統的重炮,特別適合德國人的閃電戰的要求。
正在大角度俯衝投彈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
於是,依據參與西班牙內戰獲得的經驗,德國人建立起了一支以近距離直接火力支援為主業,以俯衝轟炸機為核心的攻擊性的戰術空軍。(這種角色定位後來發生了變化)
戰爭初期的德國空軍和英法空軍最常見的戰鬥方式
德軍的閃電進攻中,這些充當了飛行巨炮的角色的斯圖卡,經常要負責對陸軍快速推進過程中不時出現的戰術性的,堅固點目標的攻擊。這種要求,就意味著這種飛機必須能隨叫隨到。像什麼起飛前花一個小時檢修加油,然後再花三四個小時飛到目標附近的事兒,絕對是不可容忍的。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又不可能搞出個雙三轟炸機,以確保迅速到達。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將轟炸機靠前部署,也就是把這些飛機部署在非常接近戰場的前線機場上。這樣才能保證能為陸軍提供及時的火力支持。所以我們就會發現,斯圖卡作戰半徑很小(因為沒必要)。由於地面戰術性目標往往偽裝良好,加上很可能存在敵我部隊糾纏在一起的情況,所以,為了能看得更清楚目標,斯圖卡必須飛得很慢,高度也要低一點。因為這一類型的目標一次性出現的數量都不會太多,所以斯圖卡主要以小編隊的方式出動。
因為斯圖卡的這些特點,當德國人處於進攻狀態的時候,大多數的空戰自然就會發生在低空了。因為斯圖卡飛得太高,飛行員就根本無法發現地面目標,而對敵方戰鬥機如果飛得太高,同樣無法發現斯圖卡。這樣一來,空戰高度一般不會超過3000米。因為斯圖卡都是小編隊活動的,所以,無論是護航的德國戰鬥機,還是前來攔截的盟國戰鬥機,也都以小機群模式活動。
為了給轟炸機護航,德國人研製了當時最為先進的Bf-109戰鬥機。因為不需要飛太遠,Bf-109的載油量很有限,航程也很小。更小的載油量,能讓戰鬥機更輕盈,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飛機越輕,爬升性能和盤旋性能也就越好。而更好的爬升和盤旋,在戰鬥中就會讓它佔據更多的優勢。考慮到德國空軍的建軍的基本思想,對戰鬥機的性能做這樣的取捨其實也是非常正常的。事實上,如果看看建軍思想和德國空軍更接近的蘇聯空軍,就會發現,他們的戰鬥機也一樣的航程很小。
德國的BF-109E戰鬥機,不列顛戰役時德國的主力戰鬥機,這種飛機以速度快,爬升好而聞名,但也有航程太短的毛病。
編隊方式的變化
戰爭初期,英法空軍的戰鬥機大多繼續一戰時期的傳統,採用密集的三機楔形編隊。
英軍噴火式戰鬥機組成密集的三機楔形編隊
選擇密集編隊的方式,最主要原因是技術限制造成的傳統。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機載無線電還是非常高端的新鮮玩意,大多數戰鬥機並沒有這麼高的配置。(事實上直到41年底,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候,日軍最新銳的零式戰鬥機上還是沒有電台的)兩架飛機中的飛行員要相互溝通,只能靠搖機翼,做手勢,甚至舉寫字板的方式。如果飛機間距大了,做手勢,舉寫字板之類的動作就毫無意義了。後來,戰鬥機上雖然開始配有電台,但密集編隊飛行卻成為了一種一下子改不過來的傳統了。另外,在和平時期,將編隊飛得非常密集往往成了炫耀技術的一種手段,這也進一步增加了改變這一習慣的難度。
至於選擇三架飛機組成楔形編隊則多半是出於美觀方面的考慮,密集而整齊的三機楔形編隊的確非常好看,現在在看飛行表演的時候,這種編隊還是飛行表演中最基礎的編隊方式。但這種編隊方式用於空戰卻有著致命的缺陷:首先,過於接近的友機擋住了飛行員的視線,讓他們在觀察空情的時候遭遇到困難;同時,太近的距離也讓飛行員必須將相當大的一部分精力放在避免碰撞上,無法全神貫注的投入空戰,他們要麼在空戰中因為做急轉之類的動作時沒有注意到友機的位置而撞上友機,要麼小心翼翼的不敢做任何危險的動作,導致飛機的機動性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最後被敵機輕易地佔據攻擊位置;最後,這樣密集的編隊,很可能出現被敵人一發高射炮彈擊毀幾架飛機的情況。總而言之,這種編隊方式,不但沒有讓戰鬥機形成合力,達到1+1>2的效果,甚至還處處影響飛機性能的發揮,使得編隊中的飛機處於1+1<2的狀態。
德國空軍因為有在西班牙的經驗,其編隊形式更為合理:
德軍的BF-109E戰鬥機的雙機編隊,兩架飛機的飛行員都能輕鬆的看到友機的6點鐘位置是否存在威脅。
德國戰鬥機採用雙機編隊(ROTTE)作為最小的戰鬥單位,由長機(Rottenführer)和僚機(Katchmarek )組成。在戰鬥巡航中兩架飛機間隔較大。這樣雙方都能很容易的看到對方後方的情況,能有效的相互掩護。飛行中長機在前,僚機在後,這樣長機可以集中精力進行搜索而不用顧慮自己後面的視覺盲區,在戰鬥中,僚機在長機攻擊時負責掩護其身後。而每兩個雙機編隊又可以組成一個相互掩護相互支持的四機編隊。事實上,後來這種以兩機為基礎的編隊方式在空戰中得到了豐厚的回報,並迅速的為其他國家所效法。
德國轟炸機在飛行途中多採用多機橫隊,或者三機楔形編隊。編隊方式較為密集,這樣轟炸機的自衛機槍就能夠形成比較密集的交叉火力。(當然,這個密集度後來被美國轟炸機群完爆,另外編隊下方機腹方向沒有自衛機槍保護,是極大的弱點)當接近目標後,則將隊形改變為縱隊,依次俯衝投彈。
斯圖卡轟炸機的多機橫隊,和上圖Bf-109的雙機編隊比較,可以明顯看到飛機之間更為密集。
斯圖卡轟炸機的三機楔形編隊。
空戰中最佳的攻擊方式是偷襲
因為戰鬥以小編隊方式進行,先敵發現後的偷襲成為了最有效率的戰法。事實上至少德國戰鬥機王牌們,幾乎大半的戰果,都源於偷襲。
經典的偷襲方法:
1、利用太陽。
搶先發現敵機後,首先加速轉到敵機和太陽之間,依靠強烈的陽光對敵人視線的干擾,攻擊方可以在敵人毫無察覺的情況下,逼近到相當近的位置。(參考晚上開車時,迎面開來的開著遠光燈的車對你的視力的干擾)空戰中,如果有機會,就一定要利用好太陽。(對地攻擊一樣應該從背向太陽方向進入)攻擊時背靠太陽,逃跑時面朝太陽都是常用戰術。
2、利用雲層
在進攻中,這個是高階技能,必須預判好雙方的位置和速度,不然很容易丟失目標的。不過逃跑時鑽入雲層絕對是保命的法寶。所以,投入戰鬥前,有必要先注意雲層的狀況,對於保命而言,這一點至關重要。
3、從6點鐘下方攻擊敵人。
這個角度是飛行員視線的死角,如果從這個方向進入,敵人很難提前發現。在攻擊轟炸機的時候,這個位置也是很多轟炸機自衛火力的死角(基本上所有的俯衝轟炸機都是。但注意,很多四發戰略轟炸機有機腹自衛火力,它們的弱點不在這裡。)最經典的攻擊方式是:從太陽方向,以較高高度接近,在飛越對方編隊後垂直俯衝到敵機6點鐘下方,然後迅速拉起攻擊。
德國戰鬥機的優缺點
早期西歐戰場上的德軍戰鬥機主要有兩種:
BF-109和BF-110。其中BF-110是雙發重型戰鬥機。這兩種戰鬥機都有各自的優點和缺點。
BF-109的優點
BF-109系列戰鬥機在整個戰爭期間一直是德國空軍的主力,西歐戰場德國進攻時期,主要是E型和F型(40年前後出現)。相對於大多數飛機,BF109系列最大的優勢在於爬升。要善於利用這一點。其次是負G性能,這一點相對於主要對手英國人的噴火更是明顯。
BF109的弱點
1、BF-109的桿力
BF-109E系和F系的紙面上的盤旋並不差,比起噴火來不見得弱太多。但如果真的用人打算用它來和噴火玩水平盤旋,那就請做好OVER的準備吧。BF109的桿力很沉,需要很大的力量才拉得動,和噴火玩盤旋,轉不了幾圈,飛行員就會因為耗盡了體力而拉不動操作桿了。
這個時期109相對英國人的噴火在俯衝和爬升,以及低速下的操作佔優,噴火在盤旋,平飛速度,高速操控性能上佔優,噴火在4572 米以下飛得稍快,但梅塞施米特的爬升佔優,並在 6,096 米以上有輕微的速度優勢。
2、航程短。
在有些條件下這是致命的問題,不列顛之戰中,BF109飛過英吉利海峽後,呆不了多久就得往回飛,根本就沒有足夠的航程來給轟炸機護航。當然,它的對手噴火也是種短腿的戰鬥機。
Bf-110重型戰鬥機
因為Bf-109航程太短,所以德軍研製了這麼種長航程的雙發重型戰鬥機,試圖用於遠程護航。但因為技術限制,這種飛機總的來說相當失敗。
德國BF110重型戰鬥機。這種戰鬥機過於笨重,在和英國人的噴火和颶風等單引擎戰鬥機較量的時候顯得力不從心。
這種飛機有著速度較快,火力較猛,航程大的優勢,但是由於質量太大,翼載很大,盤旋性能很差。爬升率也無法和單發戰鬥機相比。而且位於機翼上的發動機增加了滾轉時的反向力矩,以至於它的滾轉率也很低,這使得它在和敵方的單發戰鬥機較量的時候顯得極其笨拙,不但無力承擔遠程護航任務,甚至自身的安全都很難保證。這一點在後來的不列顛之戰中暴露無遺。
德國式的戰術空軍在戰爭初期的成功
在波蘭的試驗
在波蘭戰役中,德國空軍的表現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樣好。戰役一開始,德國人就組織了對波蘭機場的突襲,試圖一舉將波蘭空軍消滅在機場上。但是這一企圖並沒有取得成功。波蘭空軍的飛機大多及時地被分散到了各個戰備疏散機場上,躲過了德國人的第一輪突襲。
波蘭空軍疏散了戰機也帶來了一個不好的問題,那就是難以集中使用這些飛機對斯圖卡進行有效的攔截。這個缺陷使得德國空軍當時組織協調能力不足的問題並沒有帶來更嚴重的後果。
當時除了按照陸軍的要求執行近距空中支援任務以外,斯圖卡的主要任務是保護德軍的兩翼,攻擊戰線附近的波蘭目標,此外,它們還經常被用來轟炸橋樑、堡壘以及其他「難啃」的目標。由於需要打擊的目標多,斯圖卡出動頻繁,很多時候根本來不及為其配備護航力量。如果波蘭空軍的戰鬥機還能大規模集中行動的話,這些缺乏保護的斯圖卡肯定會遭受更沉重的打擊。
為了確保和陸軍的無縫鏈接,德國空軍組建了四支「空軍特別小分隊」,這四支小分隊乘坐著裝甲車侵入波蘭,跟隨陸軍一起行動,以便隨時呼叫空中支援。但雙方的配合併不默契,一方面,陸軍軍官們對空中力量並不信任,他們更習慣自己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為了呼叫空中支援,「空軍特別小分隊」所使用的「亂七八糟的無線電發射頻率」時時干擾陸軍部隊之間的正常通訊,而繁複的目標確認程序也讓相當一部分陸軍軍官意見很大。
雖然存在著種種不足,但初試啼聲的德國空軍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的,在9月9日粉碎波蘭最後的大規模反攻中也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9月9日,大約17萬波軍集中起來,在波茲南附近對疾行的德軍發起攻擊,開始時,形勢似乎對波蘭人有利,他們一度成功地切斷了德國第10軍的補給線。但沒過多長時間,波蘭士兵們就遭到大批Ju 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 Hs 123雙翼攻擊機(Hs 123雙翼攻擊機是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主力攻擊機)的攻擊,以前從未受到過大規模空襲的波蘭軍隊陷入了混亂當中,他們的反攻勢也完全失敗。
波蘭戰役中正在向著目標俯衝投彈的Ju-87斯圖卡轟炸機。
在三個星期的戰鬥中,德國空軍的戰損率超過了18%,損失了285架飛機,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只有38架是Ju 87斯圖卡。相形之下,在波蘭戰役的前兩周里,波蘭空軍就損失了全部飛機中的80%,以及全部飛行作戰人員中的30%。
波蘭空軍的PZL-P戰鬥機,倒海鷗翼是它最為顯著的特點。相對於德國人的Bf-109,它顯得太老舊了。
在法國的成功
與波蘭戰役相比,1940年5月開始的法國戰役更能體現出「閃電戰」裝甲快速攻擊作戰模式下的「空中支援戰術」的特點。德國空軍在波蘭戰役後短暫的空隙總結了在波蘭的經驗教訓。
出於戰術欺騙的需要,戰役剛開始時,德國空軍出動的架次不多。但隨著德國裝甲部隊在阿登山區的突破,德國空軍開始發起大規模空襲,活躍的Ju 87斯圖卡四面出擊,大肆轟炸英法軍隊的空軍基地、通訊線路、後勤補給中心以及戰線後方腹地的其他重要目標。甚至通過空襲來驅趕和平居民,製造交通堵塞,從而遲滯英法軍隊的機動。另外,斯圖卡還保護著德軍地面裝甲部隊通過阿登地區,向繆斯河一線挺進。
在突破繆斯河對岸的色當要塞的一戰中,德國空軍的斯圖卡出色的扮演了飛行大炮的角色,每當法軍的大炮開火炮擊衝鋒的德軍時,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就會及時發現這些火力點並摧毀之。
在德國空軍的俯衝轟炸機的直接支持下,德軍成功的突破了繆斯河,粉碎了法國人「隔河相據」的防守理論,一舉奠定了勝局。
為了在混亂的戰場上識別敵我,德軍還發明出了彩色煙霧識別等一系列的辦法。
但在法國的作戰中,德國空軍也暴露出了對轟炸機護航保護不得力的問題。5月12日,一隊法國飛行員駕駛寇蒂斯霍克-75戰鬥機攔截了12架正在返航且無護航的斯圖卡,法國人將這12架斯圖卡全部擊落而自己無一損失。接著,他們又繼續攻擊另外一隊斯圖卡,擊落了其中的幾架,並迫使其餘幾架斯圖卡提前扔下炸彈然後逃之夭夭,而法國戰鬥機群仍舊是毫髮無傷。
寇蒂斯霍克-75戰鬥機,機身上的標誌說明它屬於法國空軍
法國的MS.406戰鬥機群,在戰爭中,這種早期的單翼戰鬥機因為速度太慢,火力太弱,在和德國人的BF-109的交鋒中表現得很被動。
但是由於德軍陸地部隊的迅速推進,法國的整個軍事體系迅速的陷入混亂和崩潰的境地。英法空軍同樣陷入了混亂,這使得有效的預警,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有組織的攔截變得極其困難。甚至組織戰鬥機給轟炸機護航都非常困難。而這也使得英法的轟炸機部隊的損失大得驚人。
缺乏專用的近距對地支援飛機的英法,只能用水平轟炸機執行對地打擊任務,結果因為攻擊精度差,打擊效果很不如意。而護航戰鬥機的組織混亂,導致英法轟炸機部隊自身損失非常驚人。5月11日,皇家空軍所有出擊轟炸德軍地面部隊的轟炸機都沒有返航;5月14日,72架前去轟炸德軍地面部隊的鬥士和布倫海姆轟炸機中的40架被擊落;5月17日,第82中隊的12架轟炸機中只有一架生還。這樣的損失率簡直是毀滅性的的。
總的來說,德國空軍在法蘭西戰役中獲得了空前的成功。
第一次重大挫折
① 德國空軍打擊能力的缺陷
在回顧不列顛之戰的時候,我常常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德國發起不列顛之戰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給將來對英國的入侵做準備還是為了迫使英國退出戰爭?
考慮到當時德國海軍相對於英國海軍的弱勢,尤其是在水面艦隊上,雙方差距懸殊。再加上地形對登陸不利,英國面對歐洲大陸的一側的海岸大多都是陡峭的懸崖,能用於登陸的地點極其有限,而在這些地方英國人又大多設有完備的防禦體系。以多佛炮台為例,僅炮台所裝備的最大口徑為406毫米的巨炮,就不是當時的德國海軍所能對抗的了。(炮台的防禦力遠超軍艦,因為它可以無限制的加厚它的鋼筋混凝土保護層,無論是戰列艦的炮彈,還是斯圖卡的炸彈,都不足以敲開這個烏龜殼。再加上射擊平台穩定,對各個目標區域都進行過校射,所以它的打擊精度也遠超軍艦。納爾遜爵士甚至說過:「擁有一門炮的炮台,可以對抗一條有一百門炮的戰艦。」)再加上當時空中力量對海攻擊還是一種新玩意兒,德國人缺乏這方面的訓練,空對海打擊的效率也讓人懷疑。運用空中力量在夜間對海上機動目標的打擊能力更是接近於零。即使德國人登上英國海岸,到了夜間,皇家海軍的戰艦們來個突襲,登上去的德國人恐怕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圖中為著名的多佛白崖。英吉利海峽英國一側大多地勢陡峭,能用於大部隊登陸的登陸點非常少。這樣的地形大大增加了德軍登陸的難度。
由此可見,在當時,登陸英國基本上是毫無成功的可能的。如果再考慮到納粹黨二號人物赫斯的奇怪的舉動,也許迫使英國退出戰爭才是這次戰役真正的目標。
但是,開戰以來一路順風的德國空軍恐怕並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能力邊界在哪裡,德國空軍是否有力量達成這樣的目標。
德國空軍的在這一戰役中,投入了1380架水平轟炸機,428架俯衝轟炸機,1107架單發戰鬥機和357架雙發戰鬥機。這個數字看起來不小,但是,德國空軍的那些飛機卻存在著種種不適於這一戰役的缺陷:
我們首先來看看德國人的轟炸機群的組成。德軍的轟炸機隊伍由Do-17轟炸機、He-111轟炸機和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以及一部分JU-88俯衝轟炸機構成。這些轟炸機都有著這樣一些共同的缺陷。
飛行在倫敦上空的Do-17轟炸機。
號稱「萬能博士」的JU-88俯衝轟炸機,它有著包括夜間戰鬥機在內的各種改型。
飛行中的He-111轟炸機編隊。
第一點是載彈量小。
老式的Do-17最多只能帶1噸重的炸彈。He-111要強一點,但也只有3.25噸的最大載彈量。比較新的JU-88最大載彈量3噸。JU-87斯圖卡的最大載彈量則是1.8噸。
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英國人的轟炸機在這方面的數字。
曼徹斯特轟炸機的最大載彈量按不同型號大約在3.62噸——5.44噸。而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的最大載彈量則更是高達9.98噸。
載彈量不足直接導致打擊力量不足。僅靠這樣的打擊力量,就想迫使一個工業大國退出戰爭,不能不說這即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對手。
第二點是航程有限。當時德國人手中的轟炸機沒有一種在航程上能夠覆蓋整個英國。整個的蘇格蘭、愛爾蘭地區幾乎都在德國人的打擊範圍之外。這使得英國人有一個非常安全的後方。在戰鬥中受損而暫時失去了戰鬥力的部隊,可以在這裡逐漸恢復其戰鬥力。
航程不足的問題不但表現在轟炸機身上,更表現在戰鬥機上面,當時德國的主力戰鬥機BF-109E戰鬥機的航程只有660KM,這就導致這種飛機在飛越英吉利海峽,進入英國上空後僅僅能作戰15分鐘就必須返航。
不列顛空戰中的德軍主力戰鬥機BF-109E,過短的航程限制了這種飛機的發揮。
因為BF-109系列戰鬥機的航程太近,不足以執行全程護航任務,這使得執行轟炸任務的轟炸機很多時候必須在沒有戰鬥機護航的情況下單獨面對敵人的戰鬥機。這必然會給轟炸機部隊帶來巨大的損失。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德國人還在戰役中投入了不少的BF-110重型戰鬥機。
雙機編隊飛行的BF-110戰鬥機,巨大的盤旋半徑,緩慢的滾轉速度,加上只有單發戰鬥機三分之二的爬升率使得它們在面對英國人的噴火和颶風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拙劣。
但是,在後來的空戰中,笨拙的BF-110被證明根本不是靈活的單發戰鬥機的對手,它們甚至都需要BF-109來提供護航保護。
② 英國皇家空軍的優勢:
首先,因為是本土作戰,飛行員跳傘之後能夠得到及時的救助。很多時候,一個飛行員上午跳傘,下午就能駕著一架新飛機重返藍天。而德國飛行員一旦在英國上空跳傘,就再也回不去了。而飛行員又無法像飛機那樣在短時間量產出來,他們一旦被消耗掉就很難補充。
其次,英國皇家空軍還在這場戰爭中第一次擁有了一個完善的預警系統。
與法國戰役的情況不同,在法國戰役中,由於德軍地面部隊的快速推進,原先的瞭望點、觀察哨不斷地被德軍地面部隊摧毀,使得英法軍隊始終都沒能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預警系統。但在不列顛之戰中,海峽擋住了德國裝甲部隊的推進,這使得英軍的對空觀察哨不需要再不斷地隨著陸地戰線而變動。隨之而來的結果自然就是這些觀察哨分布位置非常合理,幾乎毫無漏洞,任何來襲的敵機都很難躲過觀察哨的監視而達成突襲的效果。
電影《倫敦上空的鷹》中位於英吉利海峽附近的英軍對空觀察哨
另外,雷達站的存在進一步增強了英國人在預警方面的優勢。這樣一來,作為防禦一方的英國皇家空軍就能獲得選擇作戰時機的主動權。
英國人的預警雷達天線陣,雷達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空戰的方式。
由於能預先知道敵軍的動態,英國皇家空軍的戰鬥機群就有足夠的時間爬升到更高的高度,讓自己的戰鬥機相對於敵人的戰鬥機擁有高度優勢。同時,由於對敵機的動向非常清楚,這也讓英國戰鬥機擁有了選擇作戰地區和作戰對象的權力。雖然在飛機總數上處於劣勢,但完全可以在自己主動選擇的交戰地點集中起優勢的力量,形成以多打少的局面。
這種種因素實際上就決定了,德國人打贏不列顛之戰,最後佔領英國的可能是很小的,這超出了德國軍隊的能力。
英國人手中主要有兩種戰鬥機,一種是新銳的噴火,一種是較老的颶風。其中噴火式戰鬥機的飛行性能足以和當時德國最好的BF-109E媲美。相比BF-109E,它有著更快的平飛速度,更小的轉彎半徑,德國人的BF-109E則有著更好的俯衝性能和負G機動能力。英國人在攔截德國轟炸機群的時候常常會採用這樣的戰術。
正要緊急出動的皇家空軍的噴火戰鬥機群。這種飛機有著比BF-109更快的平飛速度和盤旋性能,是不列顛之戰中英國皇家空軍的主力。
皇家空軍的颶風式戰鬥機,這種飛機的性能雖然不如噴火和德國人的BF-109,但在不列顛之戰中還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首先,皇家空軍的戰鬥機會在雷達的引導下首先佔據高度優勢。這並不困難,因為德國轟炸機的載彈量不足,為了保證打擊效率,就必須保證打擊精度,而為了提高精度,轟炸機就只能採取低空飛行的方式。轟炸機在低空,負責為它們護航的德國戰鬥機當然也不可能飛得太高。這使得英國戰鬥機在接戰的時候總能擁有高度上的優勢。而在空戰中,更高的高度總能帶來很多的優勢。
德軍的He-111轟炸機低空飛過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這樣做能更好的避開雷達的監控,但是卻也會讓他們在受到敵軍攻擊時處境更為危險。
在於德軍飛機接觸之後,性能更好的噴火式戰鬥機負責纏住護航的BF-109戰鬥機,而性能較差的颶風式戰鬥機則趁機攻擊德軍的轟炸機。德軍戰鬥機部隊的飛行員雖然很精銳,但是在空戰狀態中,飛機的油耗會激增,而BF-109戰鬥機本來就航程不足,在英國上空,稍一接戰就會出現燃料不足的問題,就不得不為此而拋下轟炸機返航。於是護航的事情就只能依靠BF-110戰鬥機了。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這種飛機在噴火戰鬥機和颶風戰鬥機面前,自保都非常困難,護航就更加的力不從心了。
而且,本來單就戰鬥機性能來說,BF-109E並不比當時英國人手裡的噴火差。在垂直面上,Bf-109E還稍微有點優勢。但是因為英國戰鬥機得到了雷達系統的指引,雙方遭遇的時候,噴火戰鬥機總是能擁有高度優勢,這樣一來,就連垂直面上的優勢都是在英國人這一邊的了。如果不是英國皇家空軍保留了過多的預備隊,並且在作戰指揮中犯下了沒有堅持擊中優勢兵力的原則的錯誤,空戰交換比估計會對德國人更加不利。
德軍的轟炸機都是雙發的中型轟炸機或者輕型的俯衝轟炸機。飛機本身的抗打擊能力不足,自衛火力也非常薄弱。尤其是在此前的法國戰役中表現出色的JU-87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雖然投彈精度高,打擊效果好,但是飛行速度慢,幾乎沒有任何裝甲,自衛火力僅為一挺7.92毫米口徑的Mg-15機槍。這種機槍不但子彈威力不足,理論射速也僅有600發每分鐘,對於敵方戰鬥機的威脅相當有限。一旦失去護航戰鬥機的保護,在敵人戰鬥機的攻擊下,幾乎毫無生存能力。所以開戰之後,JU-87損失慘重,以至於戈林最後不得不下令JU-87不再參與對英國的轟炸。
其他的中型轟炸機雖然在在抗打擊能力和自衛火力上略強於JU-87斯圖卡,但是仍然是無法獨自和敵方的戰鬥機對抗的。護航的不利使得轟炸機部隊損失慘重。德國雖然軍事工業發達,但此時還沒能完成對佔領地區的工業的整合,這樣的消耗,是它難以承擔的。而空勤人員的損失更是短時間難以彌補的。
1940年7月13日,在英國西南海岸被擊落的一架德國轟炸機的殘骸。這架飛機滿身都是子彈眼,所配機槍變形而完全報廢。(美聯社照片)
1940年8月27日,照片上這個巨大的廢物處理場,丟棄的都是英國各地擊落的德國飛機。
在不列顛之戰中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按這種說法,德國空軍一開始就將打擊重點放在打擊英軍的雷達、機場、飛機製造廠上面。在這一階段,英國人遭到了重大的打擊,據說如果德國人繼續堅持轟炸這些目標一個星期,英國皇家空軍就完蛋了。然而在這時候,一群迷航了的德國轟炸機錯誤的轟炸了利物浦,導致了皇家空軍的報復。皇家空軍轟炸了柏林,而作為報復,希特勒命令集中力量轟炸倫敦,結果白白給了英國皇家空軍喘息的時間,讓英國皇家空軍得以恢復力量並發起反擊,最終在不列顛之戰中擊敗德國。
1940年,倫敦檔案局在一次德國空襲後燃起了熊熊大火。(國會圖書館)
事實上這個說法是相當的經不住推敲的。首先雷達、機場、飛機製造廠都不是那種很容易摧毀的目標。德國人對英國雷達的打擊其實主要只是炸掉了雷達天線而已。雷達天線這種東西對於英國這樣的工業國家而言修復起來並不是特別困難。而且因為有大量的觀察哨作為補充,這種轟炸的效果有限。
至於機場更不是容易打擊的目標,由於英國人擁有完善的預警網路,所以很難將英國人的飛機和空勤人員消滅在地面上。只能是對機場設施進行破壞。而機場設施的抗打擊能力本身就很強,修復起來也不是很困難。以太平洋戰爭中的瓜島機場為例,在遭到日軍戰列艦的炮擊之後,瓜島的亨得森機場還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恢復了起降飛機的能力。更何況由於德軍轟炸機航程上的不足,英國還有大批的機場處在德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之外。即使某一個地區因為德軍的空襲造成機場難以使用,而使得局部制空權暫時喪失,考慮到德軍並沒有後續的登陸手段,英國皇家空軍依舊有時間來恢復實力。想靠襲擊機場來癱瘓皇家空軍,可能性也是不大的。
至於轟炸飛機製造廠,打擊英國的工業,那對於德國空軍而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以美英在戰爭中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為例,1944年美英對德國的戰略轟炸的力度遠遠超過德國人在1940年對英國的轟炸的力度,但也就是在這一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卻進入了整個戰爭期間的高峰階段。以盟軍1944年的空中打擊力度,都沒有完全壓制住德國的工業生產。那麼以1940年德國不過一千八百餘架轟炸機(其中俯衝轟炸機428架),全都是中型以下轟炸機的打擊力度,想要壓制一個工業大國的生產能力,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正在軍工廠工作的英國婦女
其實只要考慮到德國人發動這一戰的目的,就能很清楚的看出轟炸倫敦是不是偶發的錯誤了。前面我討論過,由於登陸作戰的複雜和高難度,再加上德國海上力量的不足,在當時,德國人根本就沒有進行登陸作戰的實力。所以,不列顛之戰的目的只能是迫使英國退出戰爭。按照杜黑的觀點,轟炸城市,正是瓦解敵人鬥志的有效手段。德國人對倫敦的攻擊,正符合德國以戰迫和的目的,這種轟炸不可能是所謂的偶然因素促成的。
在倫敦,德國一夜不休的空襲並未嚇倒照片上的這位店主,儘管他的店鋪被炸,他仍然在第二天早晨開門「照常營業」。
1940年12月25日,一處地下掩體內,倫敦兒童在聖誕派對上自得其樂。納粹試圖通過轟炸來摧毀英國人民的抵抗意志的努力顯然並不成功。
至於說再有一個星期,英國皇家空軍就要崩潰了,更是沒有根據的說法。雖然在戰役中英國皇家空軍也犯了不少的錯誤。比如英軍雖然有著預警上的優勢,但一開始並沒有用好這種優勢。英軍在一開始的時候並沒有集中起大機群以形成在具體位置上的數量優勢,而是試圖超過自己能力的攔截德國人發起的所有的攻擊。這就造成了皇家空軍的戰鬥機往往要和擁有數量優勢的德國戰鬥機作戰的局面。這也造成了戰役初期英軍損失較大的問題。不過即使在最緊張的時候,駐守在在德國轟炸機無法到達的蘇格蘭地區的作為一旦德軍發動登陸作戰的供使用的總預備隊的第13大隊手裡還有12個戰鬥機中隊280架戰鬥機並未投入戰鬥。而且英國也並不缺少飛行員,除去其他國家的志願飛行員之外,皇家海軍也還有大量的飛行員,在情況緊急的時候,他們也能投入到戰鬥中去。
所以從整體上來說,不列顛之戰都是德國空軍這樣一支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的不知道自己的力量邊界在哪裡的戰術空軍不自量力的試圖獨立完成戰略性的任務的失敗的嘗試。在這一戰里,德國空軍缺乏戰略打擊能力的弱點暴露無遺。而這一戰的失敗也意味著歐洲上空戰鬥的攻守的易位。
推薦閱讀:
※春秋和吉祥的不同之路
※當今中國的大問題:大國博弈與中國選擇
※烏克蘭的圖160曾經比俄羅斯還多,結果卻自己拆個精光!
※IBM2015年報解析
※陳亮:連戰略都沒搞清楚,你還創什麼業,進來看看這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