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副校長薛其坤的兩個39分:「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努力
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常人眼中的「天才」,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
最近,叫魚君在看央視的《朗讀者》,清華副校長薛其坤個人魅力,深深地留在了叫魚君的腦海里。
當薛其坤三戰考研的時候,他沒想到自己能在41歲時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當薛其坤花了七年才拿下博士文憑的時候,他也沒有想過有一天會出任清華大學的副校長。
他一直掛記在心、念念不忘的,只是多年前的那個山東放牛娃,對「科學家」最樸素的敬仰與欽羨,和少年時代最懵懂的暢想與希望。
薛其坤從山東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決定讀研究生——他還記得最初的信念,要當「可以為人類謀福祉」的科學家。
第一年考研,高等數學只得了39分。薛其坤毫不猶豫選擇二戰。第二次考研,大學物理只得了39分。二次失敗,流逝的也許不僅僅是年華,還有機遇也未可知。
薛其坤沒有躊躇和猶豫,他仍然走下去,選擇三戰,終於成功。
其實,一次失敗後,有多少人會選擇二戰?二次失敗後,有多人敢於第三次嘗試?有時候我們不禁要捫心自問:
你對於你的理想,有多少熱愛,可以經得起再三的挫折與考驗?沒有成功的日子裡,你會覺得自己在蹉跎歲月,還是厚積薄發呢?你會覺得自己是在豪賭,還是在腳踏實地地砥礪前行呢?
直到幾年後,奔赴日本的仙台東北大學研究所讀博,薛其坤的科學家之路才發生了關鍵性的轉機。
「轉機」實際上是新的考驗。一個人身赴異國,語言不通,沒有朋友,家人隔海,一切好像要從頭再來。可博導櫻井利夫治學極其嚴格,在他外號7-11的實驗室里,薛其坤一周要工作6天,7點來實驗室,11點之前不許離開——時間不可誤,風雨無可阻。
薛其坤說,「那時候,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飯、睡覺、搞科研。太困了,就坐在公共衛生間的馬桶上,悄悄眯一會兒。」
薛其坤感覺異常孤單,跟家人通電話,幾乎要落淚。他說一年中,會有七八個月是想放棄,想回國,想回家。有一次,上幼兒園的兒子,在電話里給他背剛學到的課文:「我是中國人,我愛自己的祖國……」聽著兒子稚嫩的童音,薛其坤忍淚振作了起來。
一年半之後,薛其坤取得了一個科研上的重要突破——是7-11實驗室三十年來最大成果。薛其坤終於感覺到,那個放牛娃腦海里朦朦朧朧的夢想,開始變得有一點現實,有一點真切了。他感覺到,他是可以接近夢想的了。
艱苦的求學經歷,似乎點燃了他對科學發自肺腑的熱愛,還促成了超刻苦的學術精神。回國後的薛其坤,已經完全像變了一個人。在接下來的20年間,他沒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每年,平均工作時間在330天以上,每天,工作時間在15小時左右,年平均工作時間,高達5000小時。
2013年,薛其坤的團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在此之前,薛其坤與自己的團隊,經歷了四年的不斷嘗試與不斷失敗。薛其坤常常給團隊打氣說:「全世界都試圖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必須要抓緊時間!科學發現特別是重要發現,只有第一,沒有第二,我們只有沖,沒有退路!」
最終,薛其坤的團隊成功了——比東京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維爾茨堡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的團隊們,更早地發現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個研究成果將加速信息技術革命進程,掀起一陣陣科學風暴,改變一個又一個行業,乃至全人類的生活方式。
薛其坤希望在未來,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解決高溫超導機理這個世界性的難題。薛其坤希望在未來,科學家不再和貧困、枯燥掛鉤。科學家也能成為年輕人偶像的一類。
薛其坤說,「只要你勤奮、執著、專註,就不會在世上一事無成。」
其實,這個世界上,真正天賦異稟的人何其稀有。41歲的院士,就是常人眼中的「天才」。但薛其坤,不過是比任何人都能拼上性命的努力罷了。才能這種東西,興趣這種東西,一腔熱血這種東西,本來就是要靠自己來挖掘、來創造的。
有時候,「天才」和眾生一起攀登,「天才」一步一個腳印地登頂、日夜兼程地奮進,可是在登頂後時回首,身後竟然沒有一個人。這個時候,在山腰休息的人們會說,「那個人果然是天才,人比人真是不行啊。」
可是誰看到了,「天才」星夜兼程、不眠不休的辛苦呢?他僅僅是比任何人都努力,比任何人都渴望實現那個任何人都曾有過的朦朦朧朧的初心啊!
推薦閱讀:
※孩子,別逼媽媽來上學
※孩子任性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
※18歲了,如何重新練習長笛?
※你們的醫學老師都毀過哪些食物呢?
※在江西師大附中濱江校區就讀是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