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美貿易談判結果
來自專欄 韭菜投資學
周五下午新華社官方微博「新華視點」發布了中美貿易談判的新聞稿,原文如下:
5月3日至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與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姆努欽率領的美方代表團就共同關心的中美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雙方均認為發展健康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兩國十分重要,致力於通過對話磋商解決有關經貿問題。雙方就擴大美對華出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等問題充分交換了意見,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
雙方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需要繼續加緊工作,取得更多進展。雙方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
同日,外媒報道早前一份美國發送給中國的文件,提出了美方談判代表的要求,主要包括:
1. 2020年之前雙邊貿易逆差減少2000億美元(較之前特朗普提的1000億多了一倍);
2. 中國降低關稅至不高於美國同種商品的關稅;
3. 中國削減與《中國製造2025》相關的補貼(中國製造2025計劃包括電動汽車和人工智慧在內的尖端產業的發展)。
美國提的這幾條要求我們逐一來看一下:
第一條,按照美國的統計口徑,2017年中美的貿易順差是3700億美元,現在要壓縮一半還多;
第二條,中國降低關稅至不高於美國同種商品的關稅,看起來公平合理,但是設置關稅本來就是為了保護本國的弱勢產業,天然就是不對稱的,即便在WTO框架下,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也有理由制定不同於美國的關稅,這條顯然無法接受;
第三條,阻礙中國發展高端製造業,完全不可能同意。
所以如果美方真的是按照這個方案來談,明擺著就沒有任何談判的基礎。那麼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新華社的新聞稿,就理解為什麼說「雙方認識到,在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較大分歧」了。
那中國提出了什麼談判方案呢?新聞沒說,但是我們可以從新華社新聞稿中提到的幾個談判的關鍵點來推測:擴大美對華出口、雙邊服務貿易、雙向投資、保護知識產權、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
擴大美對華出口,是中國提出的解決中美貿易逆差問題的理想方法。根據中國海關統計,2017年美國對中國出口大約是1500億美元。美國限制了很多高端技術裝備向中國出口,而中國希望美國解除對中國的技術禁運,從而也增加美國對中國的出口額,這個方法能夠雙贏,但是美國出於對中國趕超的擔心,肯定不願意。
雙邊服務貿易,這也是中國提出的一條思路。我們前面講的貿易逆差是貨物貿易逆差,實際上中美之間還有服務貿易,而在服務貿易這一項上,美國對中國是順差,2017年順差額是541億美元,也就是美國對中國出口要多得多。服務貿易順差是怎麼產生的呢?主要是中國居民去美國旅遊、留學、看病帶來的,我們在境外花的錢,國家最後都用美元外匯幫我們結算。中國另一個比較理想的方法,就是進一步擴大美國對中國的服務貿易順差,以此彌補貨物貿易逆差,多鼓勵中國居民去玩去留學,這個聽起來也是個雙贏的方法。但是美國還是不願意,特朗普之前還說要嚴格對中國的簽證和留學政策。
雙向投資,指的是中國去美國投資,美國來中國投資。如果中國企業能多去美國投資,讓美元迴流美國,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解決貿易逆差的問題,美國來投資中國企業,也能賺錢,也是雙贏的方法。2017年,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140億美元,基本與2016年持平,但中國企業在美國直接投資290億美元,比2016年的460億美元還下降了170億美元。原因兩方面,一個是美國加強了中國企業併購美國企業的審核,另一個原因大家應該都記得,去年中國監管機構限制了一些企業對海外的投資活動,比如萬達和海航。這一點中國已經作出了表態,開放外資對金融業的投資限制,想必也是美國高興看到的,也就是新華社報道中「在有些領域達成了一些共識」。
保護知識產權,美國開展的301調查的基礎就是它,這一點中國之前在博鰲論壇上也做出了反應,說要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完善加大執法力度,把違法成本顯著提上去,所以基本原則上雙方應該沒有分歧,但美國指責中國利用中美合資企業,竊取美國知識產權,就美國在華合資企業是否涉及知識產權流失的認定上,雙方恐怕難以達成一致。
解決關稅和非關稅措施,這個就是特朗普提出的各種關稅及中國相應的反制政策了,屬於籌碼,上面的問題都解決了,這些措施也才有去談怎麼緩和的空間。
所以仔細讀新聞稿,就可以理解雙方的分歧還是蠻大的,還得繼續慢慢談,也就是新華社說的「雙方同意繼續就有關問題保持密切溝通,並建立相應工作機制」。我之前的推斷這個談判肯定要一波三折,拖到年底中期競選的時候,現在看起來還是這樣。投資每天路上聽,語音版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韭菜投資學」。
推薦閱讀:
※史蒂夫·班農:中國摘走了自由市場的花朵,卻讓美國走向了衰敗
※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中美貿易戰,美國吃瓜群眾怎麼看
※芯電易:白宮顧問直接挑明,「中國製造2025」讓其他國家沒未來
※中美貿易戰及其影響,你應該心中有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