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回顧七十六:昌濰戰役(下)
王耀武、丁治磐在坐等共軍給濰縣這個棺材板釘上最後的釘子。然而,戰事的進程,卻讓王耀武、丁治磐跌破了眼鏡,土頑們表現英勇,戰鬥力比正規軍還強。
這說明一個問題:武器裝備如何、是否上過黃埔軍校、有無作戰經驗都是外表;有無頑強的作戰意志,是否不怕死才是戰役戰鬥勝負之最根本,沒有根本,只憑前三樣,也是白搭。
共軍一時半會拿不下濰縣,這一下便將始終在濟南按兵不動的山東省主席王耀武推上了風口浪尖。
4月12日,山東學生組織多個請願團(註:有大學生請願團、中學生請願團)南下赴南京絕食抗議,籲請政府援救昌濰;此時,行憲國大正在南京召開,山東籍國大代表一致響應,全體退場,聲言政府若不援救昌濰,將無限期罷會。
學生代表們在國民政府門前及鼓樓廣場多地,整日進行絕食抗議示威,引發新聞界的極大關注,加之國大代表們的怒髮衝冠,蔣介石在輿論的重壓下,限令王耀武必須立即東援,否則周慶祥就是榜樣。
4月16日,在昌濰被圍兩周後,王耀武以晏子風整2師留守濟南,親率曹振鐸73軍、沈澄年75軍、吳化文84軍共6個師,終於踏上了東援之路。
許世友得知王耀武東進後,一邊令成鈞七縱拼力阻擊,一邊令周志堅留下傅紹甫39師及膠東縱陳奇新5師兩個師繼續在東線阻擊黃國梁,周志堅本人親率高銳37師、徐體山38師趕赴西線,由成鈞統一指揮阻擊王耀武。
王耀武三個軍6個師東進後,與成鈞所部4個師,一路惡鬥,國軍連克明水、鄒平、周村、張店、臨淄,至4月27日,周志堅率領十三縱主力趕至淄河東岸,與成鈞七縱合流。
然而,就在同日中午,濰縣的噩耗終於傳來, 96軍軍長陳金城、參謀長李友尚被俘;保安第1師師長張天佐自戕身亡,保安第8旅旅長張髯農陣亡;96軍212師師長汪安瀾率該師殘部向青島方向突圍;
在東線,王耀武自濟南東進後,丁治磐亦命令黃國梁立即渡河;黃部4個師強渡大沽河後,一路向西攻擊前進,至27日,已先後佔領膠州、高密。
許世友攻佔濰縣後,立即展開對昌樂的圍攻,激戰至4月30日,王耀武命令張景月、徐振中分路向西突圍;
同日,王耀武令所部強渡淄河,於5月1日拂曉攻佔青州;當晚,張景月、徐振中在與共軍連番血戰後,率殘部千餘人突入青州城中;5月2日晨,王耀武下令全軍逐次撤回濟南;
在東線,在得知96軍212師師長汪安瀾率殘部向東突圍後,丁治磐令黃國梁儘力接應;黃國梁遂令所部在高密、平度一線四處掃蕩,5月8日,汪安瀾率殘部300餘人在平度以南與國軍會合,黃國梁遂逐次撤返青島。至此,膠濟線全段,除青島、濟南外全部被許世友山東共軍囊括。
周張、昌濰失守後,王耀武向蔣介石要求放棄濟南,將濟南、泰安守軍全部撤往兗州,以捍衛徐州之北大門;然此時,杜聿明接替孫震出任陸總鄭州指揮所主任,向蔣介石建議濟南決戰計劃;不久,陸總徐州指揮所改組為徐州剿總,杜聿明改任前進指揮部主任。此後,事情便愈發複雜。
王耀武在棄守濟南的要求被否決後,乃命吳化文84軍兩師撤離泰安、萊蕪、大汶口,進駐濟南;至此,津浦路濟南至兗州段亦告斷絕。
濰縣攻堅戰,中共官方公布的數字傷亡8千餘人,但由於中共一貫縮小自身傷亡數字,誇大己軍戰果的常態來看(當然,國軍也一樣),再加上東西兩邊的阻擊戰,以及對昌樂的攻堅戰、追擊戰所受損失,8千人的數字翻一倍應是合理推斷。實際上,從山東軍區地方武裝有多少個團補充入野戰軍,也可大致推斷出共軍的傷亡數字。
根據濰坊地方史志,濰縣克城後,全城處處斷壁殘垣,民居、商戶無一處完整,皆為城外共軍強大炮火擊毀。國人之自相殘殺,中國人殺中國人,絕對比外國人更加兇殘百倍。今日之中國大陸,動輒有人叫囂「轟平台灣,殺光某某分子」,其兇惡而滅絕人性,令人既悲且嘆。
回顧昌濰戰役,由於國共雙方在山東的最高軍事指揮官在戰前,都對戰局發展發生重大誤判,未能估計到此戰從4月2日至5月1日,需耗費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從馬後炮的角度來看,當時李彌第八軍剛剛在煙台完成集結,尚未海運東北(黃淑第9軍是從4月10日起陸續離開膠東);如果王耀武或顧祝同從一開始就堅定增援昌濰,與許世友山東共軍於此決戰,那麼,如果黃淑第9軍四個師不是登陸東北,而是南下昌濰,王耀武、丁治磐也能及時東西對進。魯中的戰局,會怎樣呢?
陳金城96軍覆沒後,王耀武在滕縣重建96軍,以73軍副軍長於兆龍任軍長,轄兩個師;兗州失守後,該軍劃歸黃百韜第七兵團建制;徐蚌會戰前夕,該軍南調蚌埠,後因國防部將44軍、100軍亦劃歸黃兵團,96軍遂轉劃入劉汝明第八兵團;後因於兆龍與劉汝明不和,復劃歸李延年第六兵團。
對於張天佐、張景月、徐振中、張髯農等人,現中共史冊都稱他們為漢奸、土頑,然遍查史檔,毫無他們接受日偽番號之真實材料,相反,他們在山東堅持游擊作戰,在無比艱難中與日偽浴血奮戰,直至抗戰勝利的光榮事迹,卻是證據確鑿,如鐵一般的事實。莫言所著《紅高粱》,即是以這些魯中壯士為原型而創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