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我們》人生非得有個刻骨銘心的前任才算完滿嘛?
來自專欄 電影夢想搖籃
01
最近五一檔上映的電影都有點一言難盡。接連看了兩部,我的感覺有點複雜.
公允的講,兩部電影本身的水準都在豆瓣評分之上。導演的格局,態度和野心都能在影片中得以彰顯,但不知道為何,總是欠缺一些火候。 比如其中的這部《後來的我們》。你無法昧著良心說這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但距離一部上乘之作的標準,它又相差甚遠。
02
這部片子的內核可以歸納為小鎮青年的奮鬥與愛情故事。
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來自東北小鎮,一心想在大學畢業後留在北京,出人頭地。過年返程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同鄉姑娘方小曉。兩個人彼此相愛,在偌大的帝都相互依靠,相互取暖,本以為都在傾力為對方付出,但最後卻只是開展了一段虐戀,最終將兩個人熬得心力交瘁。其實電影可圈可點的地方還是有的,首先一點就是演員演技精湛。
田壯壯之類的老戲骨自不必多言,井柏然周冬雨這兩位青年演員也很出色,在如今的偶像里已算出色。周冬雨戲路不算寬,但演起俏皮可愛又略帶頑皮的楞頭小妞手到擒來。小臉精緻上鏡。
井柏然我也蠻喜歡的。我一直覺得他身上有種恬淡高級感,乍一看上去像哪個生活闊綽之家的少爺。可據說人家生在瀋陽某個條件一般的家庭里。只能說氣質這個東西有時候也是與生俱來。字也美得不像話,堪稱娛樂圈清流。
兩位演員在戲裡尺度和分寸感拿捏的很好,從相知相愛到分手多年後的重聚,一路下來都演的自然真實。
曾經相愛時,兩個人雖然對未來迷茫無知,但眼睛裡總會有種信念和堅持閃爍。
而最終,歷經滄桑再重逢,疲憊又無助。
井柏然飾演的林見清一門心思要在北京紮根買房,努力奮鬥多年,願望達成了,可曾經的少年感早就蕩然無存了。
不到四十歲的年紀,已經有了點點白髮,終日坐著商務艙飛來飛去,浮腫的雙眼裡全是疲憊和無奈。
而且林見清本身是做遊戲開發這個行業的,這個細節刻畫可謂很寫實了。
想想我們身邊成天步履匆匆努力向上爬的80 90後,就會明白這份疲憊多有代入感了。
03
但可能和人生際遇有關。講真,我既沒有這麼擰巴矯情的前任,也沒有在北京苦苦掙扎的奮鬥史。 所以縱使主演再給力,我也無法認同這部電影所輸出的故事和精神。年少的時候,我還蠻欣賞奶茶的知性與細膩,可如今,這部劉若英風格濃重的電影簡直讓我消化不良。全片都貫穿著矯情膩歪的台詞,讓我一臉懵逼。
比如,
「我真的已經努力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但我已經不是我原來的樣子了。」
「如果沒有如果,後來也沒有後來。」
「從來沒有一個故事,從頭到尾都是幸福的。」
繞口令嗎?這到底是要說點啥啊?而且,林見清拼了命的要在北京買房,美名其曰要給小曉安全感。可是,有個看上去十分硬氣的目標就可以為所欲為嘛?就可以隨時隨地的鬧脾氣,耍酒瘋?
而方小曉,明明曾經不停地換男友,只為在北京能夠有套房子安家,可在林見清最終買得起房子的時候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敢問雙標婊是不是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真的刻骨銘心的相愛,為什麼就不能心平氣和坐下來好好談談感情?
所有真實的愛情都要有煙火氣,平淡而深刻。只靠幾句拗口的小言風台詞,幾個邏輯不通的故事點,怎麼能體現這份感情的珍貴呢?
而電影的另一個主旋律是關於小鎮青年在大城市的奮鬥史。
對於林見清這種寧肯從擺地攤坐起,也要堅守北京不回家的理念我不做太多評論,畢竟人各有志。可電影中所描述的這種奮鬥模式早已過時,從擺地攤睡簡易房到最終飛黃騰達,接大訂單,坐頭等艙,這種浮於表面的描寫早就跟不上現在的帝都了。畢竟我們坐標二線的青年一年也要進京好幾回的,這種描寫連我們都感染不了,還能感染真正的北漂嗎?
04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這次觀影值回票價,只因為其中出場不多的田壯壯。一部矯情酸腐的片子,被田壯壯飾演的老林拉回來不少好感。老林為兒子蒸粘豆包的場景又接地氣又美,讓我想到了李安《飲食男女》里父親總是圍爐做飯的日常。
一個樸實簡單的父親,卻道出了全片最經典最有人情的一句話。
每年回家,老父親似乎都沒有變化,在灶台前忙忙碌碌。
可是,小飯館的人在變少。
父親的身體也越來越虛弱。最後只能貼著紙面看。
簡簡單單的一個細節,卻戳到了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
其實,所謂的經典,也不過是還原最初的那份真實。
所以,看罷影片,相比那些無病呻吟的句子,我覺得大家更應該記住兩句話:
「緣分這事,能不負對方就好。想不負此生,很難。」
「好好吃飯,累了就回來。「
作者:邵小岩
推薦閱讀:
※我們怎麼才能經營好自己的愛情?
※青戀姚雲竹是誰扮演的?
※我們在一起五年了,男男也可以是真愛!
※請問我有沒有男朋友
※看歌單找對象?原來戀愛標準早已這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