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奇蹟可以複製嗎?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到底可推廣嗎?如果不能推廣,如何理解?

一、 中國奇蹟可以複製嗎?中國的經濟的發展到底可推廣嗎?如果不能推廣,如何理解?

中國成長的大的背景是90年代的西方進入創新經濟。這種創新經濟有過幾次,第一次工業、第二次、第三次工業革命,這三次革命都是硬壁壘,硬技術就是天然的壁壘,這樣子就可以壟斷,別人進不來。

但是新一輪創新的技術,如蘋果手機,他不是自己的硬技術類別的創新,而是將所有的高級技術重新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最高的酷炫產品。蘋果的智能手機後定義了手機和新的生活。蘋果手機不是技術創新,而是觀念的創新。觀念的創新容易被抄襲,並且技術沒有被壟斷。於是這一輪的創新就不是硬技術創新帶來的壁壘。而如今蘋果的手機怎麼防止別人超過自己呢?他的創新比你快,永遠比你快,是速度壁壘,這樣子永遠可以保持壟斷。

這樣子的創意就要求生產線不能自己來做,如果生產新自己做,那麼當創新改變的時候生產線就必須改變,那麼陳本代價太大了。因此必須把生產流程全部拋出去,生產流程外包。那麼誰來當承包商呢?

承包方有兩個條件必須滿足1、幹活得有效率 2、足夠專業化 。但是有一個問題就出來了。外包選的是風險創意改變,生產線就得改變。承包商的風險很大,創意一變,承包商就得垮了,所以承包商就得迅速轉型,有彈性,但是有彈性與專業化有矛盾,沒辦法在一個企業內同時滿足。但是中國將這兩個矛盾同時滿足了。

中國怎麼滿足彈性和效率的?

東南沿海民營的中小企業將專業做到極致。

他們將產品的構成要素拆分到基本,意味著每家只生產一小塊,各家的東西可以進行拼裝,拼裝成各種東西,這樣子產品的通配型很好。這樣子,每個各個企業的網路關係可以動態變化,同樣的樂高積木可以打出各種東西出來,拼出各種東西,各種搭配也無窮無盡,這樣子就有了無限的彈性。彈性放在整個網路上來實現,專業放在小的企業上來實現。

然而,如此大的工業鏈網路怎麼形成的?

基本前提:是否有足夠多的分工足夠的小企業同時長起來。首先他們需要這兒是否有規模龐大的經濟開發區,同時開發區又沒有企業進入,而恰好有這樣空白的開發區等待這樣子的工業鏈出現。

正常的經濟邏輯是城市化實現以後,工業化出現,這樣子的發展模式是不會有這樣子的空白的開發區。先有工業發展,然後才有城市發展,這樣的城市發展是需要工業化經濟來養。

例如,英國的曼特斯特是先有工廠再有城市。但是中國走了一個不同於世界的方式,他是先有城市化進程再有工業化發展。因此才有了一個空白的工業園區。

這樣子的空白工業區是怎麼來的呢?

1994年的財政改革,帶來一個巨大的財政效益。1994年以前是包干制,只要地方官承諾每年向中央繳了很多錢,那麼剩下的錢就是地方的了,因此地方願意嘗試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改革。

但是後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太快了,對中央來說有個很大的問題,中央的財政只佔全國的20%,中央想干點事,但是地方不幹,中央沒辦法。

1994年是分稅制改革。改革的第二年,中央政府的財政比重變成了60%,地方就很鬱悶,現在要錢都得向中央大報告了,變得很麻煩了。地方就想在國家之外掙錢。土地財政分稅制後,某些稅收歸中央,某些稅收歸地方。房地產的稅收很多,於是地方就搞房地產業。並開始賣土地,或者以土地為抵押在國家開發銀行貸款,就搞土地財政,這樣子地方政府就獲得了很大的財政收入。這個過程地方政府就想搞開發區,搞了開發區就能夠吸引到足夠的工業企業的入駐。

而幾百幾千個縣都有開發區的時候,入住的企業就不夠了,沒有工業企業入駐就沒有還貸款的稅收,地方政府就會負債纍纍,整個經濟就會突然崩潰。

結果沒想到的是,經濟危機還沒有來的時候,西方大規模的外包來了,一下子就拉動起了巨量的企業構成了工業鏈網路。這樣子,這麼多縣的空白開發區就成長起來了。中國經濟一如此之迅猛的節奏發展起來。如果沒有西方經濟外包的需求,中國的經濟將會崩潰。經濟蹭的一下就起來了。這種耦合是完全不可重複的,別人很難複製,也不是一種模式,。於是就不構成模式的原因

1、不可重複

2、市場規模足夠大,分工足夠深,工業鏈的規模是彈性和效率的前提。論規模只能服中國,規模是工業鏈成長的前提。

總結、 如果中國最初因為價格要素低而成長,但是就無法解釋進入21世界中國的要素價格高了,但是製造業的生長速度反而更快了。因此我們應該用新的解釋框架:全球經濟結構的轉型。 中國發展依靠的是全球大勢。


推薦閱讀:

怎樣從經濟智囊劉鶴的文章中預測中國經濟?
2014年世界各國地區人均國民財富排名(世界銀行2018.1.30發布)
【有趣有料:每周經濟熱點1.29-2.4】2017年稅收增長你怎麼看?
多元化到專業化:公司層面分析3

TAG:中國經濟 | 經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