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與記憶(四):記憶分子機制的系列經典研究(上)

學習與記憶(四):記憶分子機制的系列經典研究(上)

來自專欄 少女科學家

(找不到封面配圖了,請大家賞花_(:з」∠)_。新鮮的,周末才拍出來的。)


1992~2002年間發表在ScienceNature上的一系列研究向人們揭示了CaMKII蛋白在學習和記憶中起到的作用。下面將回顧其中的幾篇文章。

在1992年之前,研究者們就猜想,LTP可能是一種學習機制。當時支持這種猜想的證據只有一條,即阻斷NMDA受體會導致空間學習能力受損。但是這條證據是有問題的,因為阻斷NMDA受體會導致突觸功能缺陷,從而干擾海馬迴路的功能。為了解決這個問題,Sliva等人想要在保持突觸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減少對突觸激活水平,從而檢驗是否能消除LTP。而αCaMKII是一個被發現只存在於神經系統中的蛋白激酶,且它一旦自我磷酸化後就不再依賴於Ca+/CaM;一些學習模型中也發現了這種機制。也就是說,αCaMKII可能與LTP有關。

提一句,1992年7月的Science雜誌被Sliva的組霸刊了,連發了兩篇文章。一篇講基因變異模型及細胞水平上進行的模型檢驗,一篇專門講行為學水平上的模型檢驗。鑒於後者比較容易理解, 這裡主要聚焦於第一篇文章。

老師說,現在想要發Science,可沒那麼容易了,醒醒吧別睡了。

1)αCaMKII變異模型

研究者採用基因打靶(gene target)技術在αCaMKII基因序列上的調節域中敲入一個抗新黴素的 neo 基因。這樣一來,αCaMKII基因就無法正常表達出蛋白質了。

採用基因打靶技術來干擾原始基因序列。上半部分為基因序列,下半部分為蛋白質序列結構(?Silva et al., 1992)

打靶載體通過電轉移法 (electroporation) 被導入囊胚的胚胎幹細胞。由於打靶載體帶有抗新黴素的 neo 基因,整合了打靶載體的胚胎幹細胞能夠在有新黴素(neomycin)的環境中生長,繼而被篩選出來。之後,這些幹細胞打回囊胚中。

為了檢驗是否完全乾擾了αCaMKII基因、阻斷了其轉譯和表達,研究者先後做了南方檢驗(Southern analysis/blot)、西方檢驗(Western analysis)和北方檢驗(Northern analysis)。南方檢驗是對DNA的檢驗。

南方檢驗是對DNA的檢驗。上圖是對野生型、變異雜合子和變異純合子的DNA檢驗。Kb表示的是鹼基對的多少。從圖中可以看到,野生型只有單一鹼基對長度的鏈;變異雜合子有一條和野生型一樣長的鏈,還有兩條短鏈;變異純合子只有兩條短鏈。這是因為變異鏈上新打入的neo基因帶有限制性內切酶Pvu II的一個剪切位點,所以Pvu II可以在變異鏈的中間多咔嚓一刀,把一條長鏈變成兩條短鏈。顏色的深淺與檢驗樣本的質量大小有關。

Southern blot 南方檢驗(?Silva et al., 1992)

北方檢驗是對RNA進行分析。既然已經沒有原表達基因了,DNA自然無法轉譯,為什麼還要進行RNA分析?研究者是為了確認沒有DNA殘鏈被轉譯成了RNA(有可能殘鏈轉譯的RNA也會被表達成功能性蛋白)。在當時(1992年),人們還不知道在原表達基因已經被破壞了的情況下,是不會有RNA被轉譯出來的。檢驗的結果表明,變異的樣本中沒有αCaMKII或其殘缺版的mRNA,但是β-CaMKII的mRNA水平與正常小鼠的無異。

最後,西方檢驗是對蛋白質的檢驗。圖中最右一欄的是對照蛋白樣本。從圖中可以看到,變異純合子無αCaMKII,但有β-CaMKII。(註:beta-CaMKII有兩種亞型,因此圖中共有三個指示箭頭;kD為蛋白質質量單位。)

Western blot 西方檢驗(?Silva et al., 1992)

至此,我們可以下結論說,αCaMKII的基因變異模型被建立起來了。接下來要對其進行功能性檢驗。

2)解剖學及基本行為表現檢驗

如果對野生型和變異型小鼠的海馬區所在的前腦組織進行切片染色,你有什麼預期?兩者的海馬區會有差別嗎?有什麼樣的差別?

行為學上呢?外觀、體重會有差別嗎?基本的嗅聞行為(sniffing)、求偶行為(mating)和運動機能上會有差別嗎?

當然啦,你大可以做出兩者相差巨大的預期,畢竟發生了基因變異,其他基因的表達是否會受到影響誰也說不好。但是偏向著「成功模型」的預期是,兩者在解剖學和基本的行為表現上不應該存在顯著差異。不然要如何解釋後面學習差異的原因呢?

幸運的是,確實沒有多大的差別。變異小鼠(純合子)的新皮層和海馬皮層的細胞排列很正常,它們也會跑會跳會交配,沒有運動失調癥狀(ataxia)。有顯著性差別的地方僅在於兩處,其中一處是變異小鼠似乎更神經質一些,對於人類撫摸更加迴避。

另一處則是它們在用于衡量空間記憶能力的莫里斯水迷宮(Morris Maze)等實驗任務中表現出明顯的缺陷 。

3)突觸功能檢驗:全細胞記錄

為什麼要進行突觸功能的檢驗呢?之前說了嘛,就是因為以前的模型阻斷了NMDA受體,會影響到突觸功能,說不定對海馬迴路都產生了影響,所以無法說究竟什麼才影響了記憶(當然了,NMDA也影響記憶,但還不是核心機制)。

這樣一來,成功的預期也很明了了:變異的小鼠其突觸功能應當完好。

結果當然是如你所料啦(畢竟文章也發出來了_(:з」∠)_):與野生小鼠相比,變異小鼠的突觸後電位形狀和峰值、阻斷NMDA或非NMDA受體通道後的突觸後電位峰值、電壓依賴性曲線都沒啥區別。也就是說,NMDA受體功能性在兩者身上無差。

有區別的地方也是對模型有利的。在野生小鼠的腦片中(in vitro),如果給予一次刺激後緊接著發放第二次刺激,那麼第二次刺激所誘發的突觸後興奮電位應當升高。這個現象稱Paired-pulse facilitaion(成對刺激促進作用)。變異小鼠的腦切片也體現出了這種促進作用,但是明顯不及野生型小鼠。也不奇怪,畢竟促進前膜突觸囊泡釋放的synapsin I分子,是由CaMKII調控的。

4)長時程增強作用(long-termpotentiation,LTP)受損

終於到了激動人心的時刻。

我們的預期也很簡單了,變異小鼠的LTP大概是受損嚴重,甚至根本就消失了。畢竟它們在海馬功能檢驗的一系列行為學測試中的表現令人失望(又令人滿意)。

首先進行的是場電位記錄(field potential recording),其記錄的是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衡量的是突觸強度(Synaptic strenghth)。突觸強度,指的是給予強直性刺激後,突觸後興奮電位隨時間的變化,用其與基線電位水平的百分比值表示。強直性刺激條件是100hz的20次刺激,每次刺激間隔11秒,共進行3個刺激串。結果如下圖。

場電位記錄(Silva et al., 1992)

?以給予刺激的時間點為時間軸零點。零點前記錄的為基線水平。給予刺激後,場電位峰值無明顯差異,但在接下來一個小時內的電位水平存在明顯差異:野生型小鼠出現了長時程增強作用,而變異小鼠則很快回到基線水平。這很好理解,因為CaMKII不參與短時程增強作用(與突觸前膜所釋放的神經遞質多少有關)。

接下來研究者對單個細胞進行了全細胞記錄(whole cell recording)。結果和場電位記錄是相似的。野生型小鼠在接受強直刺激後出現LTP,而變異小鼠則沒有LTP。有意思的是,有兩隻變異純合小鼠出現了LTP,但幅度明顯不如野生型。

單個神經元的全細胞記錄(Silva et al., 1992)

?

結論:αCaMKII變異小鼠具有明顯的LTP缺陷。

二、αCaMKII蛋白上T286位點的自我磷酸化對LTP和學習記憶是否必要?(Giese et al., 1998)

時間已經行進到1998年了。對,就是《相約九八》的那個九八年。小時候聽歌,總以為是《相約酒吧》,想不明白為什麼1998年就要去酒吧,感覺很不「正經」。

言歸正傳。

還記得我們一直說的嗎,αCaMKII蛋白一旦自我磷酸化之後就不再依賴於Ca++或者CaM的水平。那麼自我磷酸化是否是必要的呢?這篇文章要驗證的就是這一點。雖然一作換了人,但是通訊作者還是Silva。文章還是發在Science上。

研究模型的建立

將286位點上的蘇氨酸(T286)替換為丙氨酸(T286A),這樣一來,該位點就不能轉換到不依賴於CaM水平的狀態了。也就是說它無法自我磷酸化了。接下來用Cre-LoxP系統進行DNA重組置換,將修改後的序列用質粒載體插入原基因序列中,再用新黴素進行篩選,最後用Cre重組酶剪掉LoxP位點及neo基因,得到目標基因序列。

使用轉基因技術獲得目標基因序列(Giese et al., 1998)

上述模型通過了PCR和Western blot檢測,解剖形態學分析也表明,野生型小鼠與變異小鼠的海馬區腦組織切片無異。

場電位記錄結果,與野生型相比,失去自我磷酸化能力的T286A小鼠沒有LTP,但其突觸傳遞能力沒有受損。

場電位記錄(Giese et al., 1998)

單個神經元的全細胞記錄也出現了相似的結果。

單個神經元的全細胞記錄(Giese et al., 1998)

行為學測驗用的仍然是莫里斯水迷宮。圖中的空心圓圈表示的是野生型的測試結果,而實心方塊表示的是變異小鼠的測試結果。可以看到,經過10次左右的測試後,野生小鼠很快就能找到水中的隱藏平台,而變異小鼠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A),並且一旦撤掉可見平台上的旗子,野生小鼠就很難找到平台(D-E)。

Giese et al., 1998

結論:αCaMKII蛋白上T286位點的自我磷酸化對LTP和學習記憶來說是必要的。

三、加強αCaMKII的自我磷酸化能夠使小鼠變聰明嗎?(Mayford et al., 1996)

仍然是Science上的文章。該文發表於1996年。一作又換了人,但是仔細一看,通訊作者是諾獎得主Eric R. Kandel,那本神經科學聖經Principles of Neural Science的編者之一。

在這項研究中,他們採用了與前兩篇文章不一樣的基因編輯手段,轉基因技術。

相比於基因打靶技術,轉基因技術不要求進行基因序列定位,只要把載體打進去就好了。這樣一來,又省錢省力,但缺點就在於,你不知道轉基因究竟轉入了原始基因序列中的什麼位置。它有可能會干擾正常的基因表達,也可能不會。因此,如果要使用轉基因技術進行研究,需要用多個不同的品系,得到一致性結果才能驗證你想要驗證的結論。

研究者使用了強力黴素(Doxycycline)來調控轉基因的表達。如圖,他們生產了兩種類型小鼠。第一種類型的小鼠能在αCaMKII啟動子的調控下表達tTA,而另一個類型的小鼠會在tet-O啟動子的調控下表達CaMKII-Asp286。 Asp286是286位點的另一種變異,與上文中無法自我磷酸化的T286A相反,它能使CaMKII上的酶一直處於不依賴於Ca++的狀態,也就是一直都在自我磷酸化。

而這兩種轉基因小鼠交配產生的子代小鼠,部分會同時帶有兩種基因。這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呢?當tTA結合在tet-O啟動子上的時候,CaMKII-Asp286就能夠表達,但如果給予強力黴素(Doxycycline,DOX),那麼DOX就會與tTA結合,並脫離tet-O啟動子,從而關閉CaMKII-Asp286的表達。

使用轉基因技術來達到用強力黴素調控基因表達的目的(Mayford et al., 1996)

這麼做是要幹嘛?上一篇文章不是說阻斷自我磷酸化小鼠就變笨了不會學習了么。好嘛,那我就讓它一直一直磷酸化,是不是就會變聰明啦?這idea真的很棒棒哦。讓我們來看看場電位記錄和行為學測試的結果。

持續自我磷酸化並不會出現更強的LTP (Mayford et al., 1996)

行為學檢測,採用Barne『s水迷宮範式(Mayford et al., 1996)

超乎想像的是,一直自我磷酸化並不會產生更強的LTP,反而失去了LTP。並且在空間記憶實驗的Barnes水迷宮中,實驗老鼠也表現得很差勁(B13和B22表示的是用於轉基因的不同品系)。也就是說,過度的自我磷酸化並不能讓小鼠變

結論:過度的自我磷酸化並不能增強記憶能力。

四、對記憶力增強的不懈追求 (Tang et al., 1999)

1998~1999年,Nature發了兩篇文章,都是關於記憶力增強的實驗。1998年的那篇文章(Migaud et al., 1998)表明,通過PSD-95來增強LTP並不能提升記憶力表現。99年的這篇文章則表明,NMDA受體亞型NR2B的國度表達,有利於提高NMDA受體的活性,並促進了突觸增強作用。

他們的做法並不複雜,使用的也是轉基因技術,讓NR2B過表達。

用轉基因技術使NR2B過表達(Tang et al., 1999)

?

NR2B受體通道的開放時間要長一些。

Tang et al., 1999

場電位記錄表明,NR2B過表達的變異小鼠不僅擁有增強的LTP,而且也保留了LTD。

場電位記錄。空心方塊為野生型小鼠,實心為變異小鼠(Tang et al., 1999)

也許正是因此,它們在行為學的測試中才表現得更聰明,恐懼條件發射建立和消退得都更快。

Tang et al., 1999

Tang et al., 1999

結論:NR2B受體在前腦的過表達能夠提高NMDA受體活性,提高突觸促進作用,並使個體在學習和級以上的表現更好。

五、結語

時至今日,學習與記憶的研究仍然屬於熱點問題。我國的腦科學研究重點就在於學習、記憶與教育。為什麼學習與記憶這麼重要?站在普通年輕人的角度上看,提高記憶力好像無非就是記東西更好一些罷了,貌似也沒有什麼很大的提升。而且說實話,又能提升多少呢。但是對於某些人群來說,比如智力障礙(intellectual disorder)患者或是老年人,這一點點改變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對生活質量的提升也是很明顯的。

另外,在接下來的專欄文章中,我們也會提到,記憶與情緒的關聯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很多情況下,記憶無意識地影響了我們的知覺、情緒、思維、執行能力等各個方面。它好像是你最不可或缺的工具書,最常用的代碼模塊,最長陪伴於身邊的物件,比如一副耳機,一塊手錶,一支鋼筆,而你每天都在無數次地使用它。它與你緊密關聯,說它就是你的影子也不為過。


參考文獻:

Silva, A. J., Paylor, R., Wehner, J. M., & Tonegawa, S. (2009). Impaired Spatial Learning in L-Calcium-Calmodulin Kinase Mutant Mice, 257, 6.

Silva, A. J., Stevens, C. F., Tonegawa, S., & Wang, Y. (2009). Deficient Hippocampal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o-Ca cium- Calmodulin Kinase Mutant Mice, 257, 6.

Giese, K. P. (1998). Autophosphorylation at Thr286 of the  Calcium-Calmodulin Kinase II in LTP and Learning. Science, 279(5352), 870–873. doi.org/10.1126/science

Migaud, M., Charlesworth, P., Dempster, M., Webster, L. C., Watabe, A. M., Makhinson, M., … Grant, S. G. N. (1998). Enhanced long-term potentiation and impaired learning in mice with mutant postsynaptic density-95 protein. Nature, 396(6710), 433–439. doi.org/10.1038/24790

Tang, Y.-P., Shimizu, E., Dube, G. R., Rampon, C., Kerchner, G. A., Zhuo, M., … Tsien, J. Z. (1999). Genetic enhancement of learning and memory in mice. Nature, 401(6748), 63–69. doi.org/10.1038/43432

推薦閱讀:

新研究讓大腦脫離肉體存活,但喪失感官的世界或比地獄更糟糕!
酷成長腦科學實驗室有哪些優勢?
記憶宮殿實用篇
腦控汽車,讓駕駛實現真實的隨心所欲

TAG:神經科學 | 腦科學 | 記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