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是在做什麼

翻譯是在做什麼

來自專欄 博譯論

本來這篇文章的標題想擬成《當我在談翻譯的時候,我在談什麼》,但是如果是那樣的一個標題,帶給讀者的感受就會相當不同。從積極方面說,讀者會感覺這樣的一個標題符合當下「湊熱點」、「有格式」等特點;從消極方面說,讀者會感覺「又是一篇套路文章」。所以,考慮之下,還是起了這麼個比較平凡一些但是也比較合於想要表達內容的標題。

但是作為這專欄開篇的文章的起始段落,又豈能是僅僅說一些套話或無用的解釋而已呢?其實已經點了題:所謂翻譯,其實就是在實施感覺的傳達(transmettre des sentiments),或者說理解的傳達(transmettre des compréhensions)。

沒有了?沒有了。翻譯的工作,表面上看來是和語言相關,往往人們會認為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變換成另一種語言。其實,不對的。且不說翻譯並不一定涉及兩種以上的語言,甚至不涉及語言也是可以的。只能說,在大多數情況下,感覺或理解的表達媒介是語言,所以翻譯往往要和語言打交道。可是,不應該本末倒置。

下面是翻譯的本質全過程:

源理解
ightarrow源表達(可選)Rightarrow目的表達(可選)
ightarrow目的理解

翻譯需要有一個源對象和一個目的對象(可以是同一對象),當該對象是人類時,「理解」也可以稱為「感覺」。翻譯涉及的對象當然也可以不是人類,甚至可以不是生物。比如,計算設備也可以成為翻譯涉及的對象。並且,使用計算設備作為翻譯涉及的對象,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上面這個過程。有的時候,這種在計算設備之間的翻譯,會被稱為移植

很多人會狹義地理解翻譯,認為翻譯僅僅是上述過程中第二個粗箭頭所代表的步驟。這樣的理解,顯然是沒有深刻地認識到翻譯的根本目的何在。抱著這樣的理解去做翻譯工作,是不可能達到理想的境界的。有些人做了很多年翻譯,始終無法進步,原因就在於此。

從翻譯的本質全過程出發,就可以抓住翻譯的關鍵點:翻譯所涉及的源對象和目的對象。只有設法達到和翻譯的源對象同等水平的認識,才能了解隱藏在源表達這「一碗水」背後的「一桶水」,即搞清楚源對象「到底想表達什麼」、「到底在表達什麼」。而對稱地,只有設法達到和翻譯的目的對象同等水平的認識,才能夠知道,選擇什麼樣的表達,能夠把源理解儘可能忠實地、到位地轉化成目的對象的理解。翻譯水平的高低,就是看源理解到目的理解的偏差程度。當然,程度越低,說明翻譯水平越高。其實,機器翻譯的難點,也在於要從字面去反向計算源理解的全貌,而後者往往需要很多常識支持,這對於機器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這不是說,不要在表達上下功夫。表達在大多數情況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可是,如果片面地注重表達,把「為誰翻譯」這個大前提忽視了,翻譯的根本意義也就喪失了。相信所有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寧肯翻譯表達得粗糙一點,但是總算對方在表達什麼能夠理解,要遠好於表達的詞藻用盡,卻完全不知對方所云(或者,抓不住重點)。好的翻譯家,必是對於源對象和目的對象都十分了解者。在有些場合下,源對象和目的對象的身份可能是來回變化的(比如雙向傳譯),此時對翻譯的要求就非常高了。

那麼,閣下對於以上的論點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


推薦閱讀: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詞在文化演化中的角色
有哪些類似於《滕王閣序》這種能體現中文之美的漢語經典美文?
「油膩中年」用英語到底怎麼說?
譯者必備5大技術能力 你掌握幾個?
粵語和普通話有哪些不一樣?

TAG:翻譯 | 生活 | 語言 | 表達 |